书城经济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3235500000017

第17章 指数的诡计——观察经济走势的7个风向标(3)

总体而言,基尼系数是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对此,要科学认识,科学运用。我们也应相信,当前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一定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经济学家建议:贫穷和富贵并不是天生的,真正的生活只有自己去创造。只你富了,我也富了,国家的状态才会改变,金字塔收入结构才会改变,如果抱着一切有国家劳保的态度,那么你的惰性就出来了,贫富差距就很难拉近!

你乐意交的税——拉弗曲线

《论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哀公问有若:今年是个荒年,收成不大好,国库又不足该怎么办呢?

有若回答:能否将老百姓的税负从20%减少到10%呢?

哀公说:20%的税率,国库的钱都不够,减少到10%,那不是更糟吗?

有若说:如果百姓手里没有钱,国库里怎么会有钱呢?如果百姓手里有钱,又何必为国库的钱发愁呢?

这段话固然反映了儒家传统的仁政思想,主张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但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其实反映了一个经济学里关于税收的一个重要理论——拉佛曲线。

拉佛曲线是由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瑟·拉佛在一次鸡尾酒会上画出的。事情还得从1974年说起。当时,美国经济正处在“滞胀”的困境里。南加利福尼亚商学院的教授阿瑟·拉弗和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在华盛顿一家餐馆共进午餐,为了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拉弗即兴在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浅显生动地给切尼讲明了减税的奥妙所在。一起赴宴的还有《华尔街日报》的副主编万尼斯基,他立刻将这一曲线在报纸上大加赞扬和宣传,“拉弗曲线”由此声名远扬,被戏称为“餐桌曲线”的“减税主张”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并最终被后来的里根政府所采纳,其影响遍及欧美。拉弗也因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

下面就是“拉弗曲线”。

在图中,原点0处表示税率为0,此时政府没有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由O-C-B的方向移动),税收收入呈现抛物线形的变化。当税率到达B点为100%时,社会将没有人愿意工作,所以也就没有税收收入了。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在横轴上超过C点时,税收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将大于其收入对积极性的提升,所以税收收入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由此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处于这个禁区时,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使得税收收入和国民产量同时增加。

拉弗曲线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当税率低于某个水准时,会激发社会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社会供给,政府的税收一同提升;当税率高于某个水准时,会降低工作热情,从而降低社会供给,政府税收也会跟着减少。由此可见,政府为了取得更多的税收收入,最佳方法不是提高税率,恰恰相反,而是减税。

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比如1000元的收入,10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10%,那么国家可以收取100元税收,如果税率是20%,那么国家就会收取200元税收。与原来相比增加了100元,上述故事里的哀公就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

但拉佛曲线却认为,税率越高并不意味着可以多收到税收,反而还可能使税收减少。拉佛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税率,的确可以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增加税收,但税率有个极限,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就会使人们工作消极,收入减少,而且逃税避税,国家征收到的税金反而下降。如果税率进一步提高,很可能就会压榨企业倒闭,收入锐减,使税基大大减少,从而使国家征收的税金更少。

拉弗曲线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欲速则不达”的哲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违背这一客观规律,不按应有程序行事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在某城市郊区有一条高速公路,公路两侧有辅路,高速公路通行时候要收费,而辅路是不收费的。当地管理部门为了提高收入,准备提升高速公路的养路费,结果出现一个现象:高速公路上寥寥无人,而辅路上车水马龙,十分拥挤!

提高养路费后,走高速公路的人更加稀少,从而导致收入锐减!

相信当地管理部门没有看到拉弗曲线的理论,如果看到过肯定不会这么做,这样初衷是好的,结果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收益!

其实,拉弗曲线的理念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到了一个极限,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老板让员工加班,连续加班,压榨员工,一开始可能员工还可以忍受,但是时间一久,员工可能就选择跳槽或离职了。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经济学家建议:拉弗曲线主要是讲政府收税的,讲怎么处理好税率和税收的关系,听起来似乎与生活离的很远,但拉弗曲线的理念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国家经济的“体温计”——PPI

PPI是经济“体温计”。它反映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推算预期CPI,从而估计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通过PPI的变化,我们就能大体判断国家经济的运行状况,并可由此预判未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PPI(Producer Price Index)是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它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观察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在我国,PPI一般指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涉及调查种类186个。其中,能源原材料价格在PPI构成中占较大比重。

通常情况下,PPI走高意味着企业出厂价格提高,因此会导致企业赢利增加;但如果下游价格传导不利或市场竞争激烈,走高的PPI则意味着众多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从而影响企业赢利,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将受到考验。

我国的PPI自2007年10月份开始,涨幅持续提高,从3.2%持续攀升到2008年8月份的10.1%,涨幅达到了两位数。这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我国近一年多PPI攀高的根本原因是,在全球需求急速扩张下,资源类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我国部分资源匮乏、内外需求旺盛,经济对于外部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导致国内PPI走高,直至2008年8月份创下10.1%的新高。

但是,在PPI连创新高的同时,而CPI却连续下降,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按理说,PPI对CPI有一定的传导作用,PPI增高,也会推动CPI增高。为什么会出现PPI和CPI背道而驰的现象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历史来看,在物价上涨周期,PPI和CPI的峰值出现的时刻不同,CPI峰值在很多时候较PPI早几个月。以我国2004年前后的物价上涨为例,CPI于2004年7月达到5.3%的高点,而PPI则于同年10月达到8.4%的高点,相差3个月。同时,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供需矛盾和资本炒作等多方面原因,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带动我国PPI涨幅明显提升,更凸显了两指标走势之差。

第二,我国现阶段PPI向CPI的传导并不顺畅。PPI向CPI传导上涨压力的链条大致有三种:PPI(煤炭、成品油、电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CPI;PPI(采掘工业)→水电燃料→CPI;PPI(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工业消费品→CPI。由于我国下游产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而且国家对中间产品实行价格管制,这就导致PPI向CPI的传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PPI上涨对CPI的影响更多是在心理层面。据专家估计,当前我国PPI上涨只有10%左右可传递到CPI中。

第三,PPI和CPI两指标的侧重点不同。CPI中食品和服务业所占比重非常大,PPI则涵盖各种工业制造业产品,两指标的构成因素区别明显。按权重及价格波动性来看,石油价格变动对PPI影响更为显著,而CPI受食品价格影响更为突出。通常而言,CPI是衡量国家物价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而对于PPI以及其他价格指标,政府则很少有动力去进行专门调控。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

在美国,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资料搜集由美国劳工局负责,他们以问卷的方式向各大生产厂商搜集资料,搜集的基准月是每个月包含13日在内该星期的2300种商品的报价,再加权换算成百进位形态,为方便比较,基期定为1967年。一般而言,当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相应的反应是采取加息对策阻止通货膨胀快速上涨,则该国货币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总之,PPI和CPI作为整体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对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整个国家经济就如同一辆飞驰的列车,普通居民是列车的乘客,各类企业则是列车的零部件,而国家经济政策就是要确保这辆列车又快又稳地行驶。如果说GDP增速反映的是速度指标,那么CPI和PPI就是表明列车运行稳定程度的核心指标。如果CPI太高,车上的乘客——广大居民会感到列车过于颠簸受不了;如果PPI不正常,那么列车的零部件——众多企业则会承受过大的压力负荷。这两种情况一旦发生,都需要迅速对宏观经济进行“点刹”与调整。因此,PPI、CPI的走势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健康程度,并可作为预判未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重要指标。

经济学家建议:PPI和CPI背道而驰的局面不会长期保持,从中长期来看,PPI和CPI的差距一定会缩小,并最终保持基本同步。其实,在多数情况下CPI和PPI走势方向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