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3234600000015

第15章 小商做事,中商做势,大商做人(4)

为此他赢得了一个生意场上的好朋友——尤五。在以后的生意场中,尤五对胡雪岩的帮助非常之大。胡雪岩的丝业、粮食运输、军火贩卖等无一不是承靠尤五的优先考虑,才做得那么顺利。更何况尤五身为漕帮老大,为胡雪岩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也为胡雪岩赢得了不少面子,为胡雪岩的生意成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胡雪岩深知在生意场上一定要按规矩办事,说出的话不能收回,做出的事一定要漂亮、场面。因此,他否定了王有龄的提议,就算明知道改变原来协议,自己囤积,等战事一开,再卖出一定可大赚一笔,也不能这么去做。

尤其,尤五是江湖上的朋友,做事一向讲究“一句顶一句”,其含义就是:答应了的事情或达成的协议,只要没到万不得已,就一定要遵守履行,不能随意反悔,特别是不能如王有龄所想的主意那样,对情况不利自己的时候,求着别人帮忙,而到了情况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却又想着按着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办。

这种言而有信的处事作风最适宜于小范围的朋友圈里树起自己的威信。试想,如果当时胡雪岩按王有龄所说的主意去办,不仅会被江湖上的朋友看不起,恐怕也会被张胖子以及其他下属人员暗中看不起,威信就会大打折扣,让人觉得胡雪岩仅仅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奸商而已。

不用说,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胡雪岩与王有龄之间的差别,我们也可以看出胡雪岩确实也算得上一个能够“说一句算一句”的诚信君子。

从第三者的眼光看,也许王有龄的打算也并不为过,一来商人图利,有得钱赚就尽可去赚,只要不违法,也无可厚非。商人自有商人的价值标准。二来漕帮此时本来急于脱货求现,以解燃眉之急,改垫付为收购,也许还正合他们的心愿,也算不得是不守信用。但是,这里事实上还有一个诚信的问题。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打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想想别人,本身就不是诚信君子所为,本身就是没有信用。这样的人,自然也就叫人看不起了。而从做生意的角度看,叫人看不起,也自然不会有人和你合作了。

2. 经商先做人,诚信是基本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就好比墙上的芦苇,终究站不住脚。而一个有信用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因为你有重信守约的好名声。别人自然会格外地相信你。这样,你在无形中就为自己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胡雪岩身为商人,他深深懂得信用的重要性。只有懂信用,才有不断的财源,才会有立身之本。

胡雪岩的钱庄刚开业不久,就接待了一位存入阜康12 000两银子,却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的特殊客户,这位客户就是绿营军任千总军官的罗尚德。罗尚德是四川人,在老家时是一个赌徒,定下婚约却不提婚期。因为平时好赌,前后用去岳丈家12 000两银子。最后岳丈提出只要罗尚德同意退婚,他所欠的钱就当打了水漂,不用他还了。

罗尚德也算得上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岳父的举动大大刺激了他,他不仅同意退婚,还发誓做牛做马也要还上这12 000两银子。罗尚德后从役投军,辛辛苦苦地熬了十三年终于做到六品武官的位置。自己省吃俭用,积蓄了这12 000两银子。如今接到命令要到江苏与太平军打仗,没有亲眷可以相托。因听人说起阜康钱庄的老板胡雪岩为人很讲义气,慕名将银子抬到阜康,直接要求见胡雪岩面谈。他相信众口一词的阜康必会重信誉,因此并不要求利息,甚至连存折也不要。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由命,存折放在身上也是一种麻烦。

胡雪岩听罗尚德详述此情后,很感动,于是他建议罗尚德存10 000两银子定期。虽然对方要求不需付利息,但仍然以3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3年之后来取,连本加息一次付给15 000两银子。另外2000两银子作为活期,随时都可以支取。所有这些存银都要立上存折,因罗尚德不便携带,暂由刘庆生代管。

罗尚德很钦佩胡雪岩的做法,回到军营后讲述了自己在钱庄的经历,使阜康的声誉一下子就在军营中传开了。许多绿营官兵把自己多年积蓄的一些薪饷甘愿长期无息地存入阜康钱庄。

此后的事情胡雪岩做得更好。后来罗尚德战死在杀场,阵亡前,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取出,转交给老家的亲戚。罗尚德的两位同乡以为阜康钱庄会赖掉这笔账,一来他们没有凭据,二来又不是罗尚德本人来取现银。但在这一点上,胡雪岩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商人,做法实在是仁义尽至,讲信用讲到了底。阜康只是为了证实他们确实是罗尚德的同乡,只让他们请刘二这个双方的熟人做了证明之外,没费一点周折就为他们办理了手续,还为他们照算了利息。

信用、信义实际上是一个人立身行事之本。被称为“亚圣”的孟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能仗义而行、全无诚信可言的人,一定会为众人所不齿。

不讲诚信无异于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智者应该将眼光放远,从诚信着手。损害信用,必然会失去主动;坚守信用,往往可以厚德载物,获利丰厚。一个没有信用的商人,是不可能取得别人信任的,也不可能为自己迎来滚滚财源。

要知道,糟蹋自己的信用无异于在拿自己的人格作赌注。胡雪岩身为商人,他懂得信用的重要性。只有懂信用,才有不断的财源,才会有立身之本——有一个好名声,商人应该以诚信为经商之本,用诚信之水来灌溉自己的商业王国。这样,当你做其他生意的时候才能拿得起,做得开。其实,这也是胡雪岩因为生意刚开头,需要做个“信”。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各种“开业酬宾”,只要这个“信”很好,就会财源滚滚,长流不断。

3. 知恩要图报

从古至今,中国流传着各种各样知恩图报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读书求功名的儒士。胡雪岩虽并非儒生,但在他的身上却能体现出儒人的风雅。

胡雪岩做学徒时,他的一个好朋友从老家来杭州谋事,病倒于客栈中。房租饭钱已经欠了半个月,还要请医生来看病。

胡雪岩自己薪水微薄,但又不忍心看着朋友困顿无助。出于无奈,胡雪岩只好向他的另一个朋友求助,偏巧那个朋友出了远门,只有他的妻子在家。胡雪岩只好问朋友的妻子,看她能否帮一个忙。朋友之妻见胡雪岩虽落魄,那副神气却不像倒霉的样子,就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五两银子。

胡雪岩很感激,从胳膊上脱下一只凤藤镯子,对朋友妻子说:“现在我境况不好,这五两银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上,不过我一定会还。镯子连一两银子也不值,不能算押头。不过这只镯子是我娘的东西,我看得很贵重。这样做,只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记还人家的钱。”

很长的时间里,胡雪岩都没有挣到五两银子,一直到他开了自己的钱庄之后,才还了这五两银子。朋友妻子要把镯子还给他。胡雪岩说:“嫂子,你先留着。我还的只是五两银子,还没有还你们的人情。现在你们什么也不缺,我多还几两银子也没太大意义。等将来有机会还上您这份人情了,我再把镯子取走。”

后来这位朋友在生意上遭人暗算,胡雪岩闻讯后奋力相救。朋友才幸免于难,朋友之妻再次还镯子,胡雪岩这才取回那只凤藤镯子。

胡雪岩为了信守承诺,用“割爱”的方式让自己记住还有一笔债、一份人情没有还。以他当时的地位,区区五两银子的债,当然不在话下。但难还的就是那份人情,因为“情”比“金”贵。或许是造物弄人,使胡雪岩终于有了还这份人情的机会,救朋友于水火之中,真正做到了言而有信,知恩要图报。

4. 君子一诺重千钧

胡雪岩有这样一个特性,要么就不做承诺,承诺一旦做出,必须实行和兑现。他曾经做出过一个承诺,但因为机缘巧合,二十多年后才得以兑现。

那时候胡雪岩为了资助王有龄去京中捐官。私自挪用信和钱庄的外债,这种行为犯了钱庄行业的大忌,他被赶出了钱庄。

为了生计,胡雪岩只好背井离乡,辗转到上海。在那里,他有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想先投靠他,在上海谋条路子,同时也兼学生意。

刚到上海,胡雪岩就听说这位朋友由于家乡有紧急事情,已经回到浙江绍兴去了。别人告诉他不会等很久,这位朋友就会回来的。于是胡雪岩找了一家叫做“老同和”的客栈住了下来。

谁知胡雪岩这一等就等了十天,人没等来,盘缠用光了,只好在小客栈里苦熬日子,囊中无钱,一筹莫展,只好闭门不出。

但客栈钱好欠,饭却不能不吃。最初,他在“老同和”吃饭,先是一盘白肉,一大碗血汤,再要一样素菜。后来减掉白肉,一汤一素菜,再后来大血汤变成黄豆汤,最后连个黄豆汤也吃不起了,买两个饼,弄碗白开水就算一顿。

这种日子维持了七八天,胡雪岩实在熬不下去了,饿得头昏眼花倒还是其次,关键是心中有些发慌,那种滋味真不是人受的,好像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于是这天他狠了狠心,把一件夹线长袍子典当掉,换得银两后头一件事就是到“老同和”去“打牙祭”,但仍旧是白肉、大血汤和一样素菜。

吃饱后付账,回到卧房,胡雪岩忽然发现当票弄丢了,这样以后即使有钱也赎不回来了。胡雪岩当时倒并未在意,丢了就丢了,等以后有钱做件新的也一样。但第二天,却有人将当掉的那件长袍子送到了胡雪岩的住处。

胡雪岩很纳闷,是谁这么好心帮助自己?多方打听,他才弄清了原委。原来当时老板的女儿阿彩,由于在前堂招待客人,天天见胡雪岩来吃饭,是大血汤和白肉,后来只有大血汤,再后来变成黄豆汤。直到有一天,阿彩忽然发现胡雪岩身上的袍子没了,变成了“短打”,而他在吃完饭付账时,将长袍当票掉在地上,晚上打烊时被店里伙计阿利发现,送交账台阿彩。阿彩于是悄悄将长袍赎了出来,打发阿利给胡雪岩送回。

胡雪岩了解了事情经过,便托阿利给阿彩带了句话:“代我谢谢你们阿彩,她替我垫的钱,以后会加倍奉还。”但从此后胡雪岩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再光临“老同和”,也就没有再见过阿彩的面。

在以后的20多年中,胡雪岩也曾想起要还款,但其中缘由不方便对人谈起,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兑现诺言。此后生意越做越大,即使想起来,不是地点不对就是辰光不对,这件事情就这样一搁就是20多年。直到胡雪岩的生意濒临危机,胡雪岩到上海与古应春商量对策,谈完正事,闲庭信步到夜市逛逛。偶然中的偶然,胡雪岩踏进了“老同和”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