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侠武天纵
32339800000009

第9章 乞索生涯寄食身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又串成年,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小子,非走不可吗?难道这群山僻壤之地,还藏不下你们几个嘛?”再说了,小丫头现在对你可是依恋的很,你就忍心看他伤心吗?”

默然片刻,李不为突然变得兴致勃勃地,用手指着落日下的,被群山环绕与世隔绝的愚家村,答非所问道:“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童声欢笑语,羡煞陶元亮。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小子有什么话痛痛快快的说,别给我咬文嚼字的,老道我除了给人看病,什么钓鱼,什么品茶的都不会、、、、、、”老道士一看李不为左右而言它,立马就不干了,言语间难免多了几分火气。

别看老道士年逾古稀,性如顽童,但那是平常的时候,逗人玩的。

老道士孤家寡人一个,没儿没女就连个徒弟都没有。所以愚小妞对老道士来说意义自然非同一般。别看平时老道士对愚小妞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哪都是装的。

别看愚小妞平时把老道士捉弄的够呛,那是老道士乐得如此,要不然,以老道士的本事,要想收拾愚小妞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老道士自己都舍不得让愚小妞受一点委屈,那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看李不为在这件事儿上打马虎眼,这口气一下就憋心里了,岂能给李不为好脸色看。

李不为喟然一叹,嘴里发苦,心道:如果有得选择,我难道不想在这待下去吗!

“道长既然这么想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不妨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说给您听。”

李不为没去管老道士愿不愿意,只是只顾自的倒了两杯茶。拿起轻蔑一口,一股深沉回味不绝的,一丝丝的甘苦中夹杂着一缕缕若有若无的甘甜,慢慢的融化在血液里,流遍全身。

喝一壶茶,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却很快。最后一杯微凉的茶进肚,李不为的故事儿也讲完了。

老道士魏师道没想到,愚小妞顺路领回来的李不为几人,居然来头这么大,而且其中的牵连之大,即便是见过了风雨的老道士,听的也是胆寒心惊的。

丛不弃满身的伤痕和一条胳膊,不也是凭白得来的。一路追杀他们的不是之前猜测的华山气宗的人,而是魔教的人,还有一些来路不明,想要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的一些绿林人士。

魔教也就是日月神教与华山派之间的仇恨由来已久,根本就没有和解的可能。像这种落进下石的事儿,做起来根本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李不为师兄弟几个,在人家日月神教眼里,也就是几条小杂鱼而已,根本没把他们几个孤魂野鬼放在心里,不然岂能容他们几个活到现在。

其实真正一路之上追杀他们的,令他们险些命丧黄泉的,是绿林道上的人。他们在日月神教眼里,就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对于一些没有传承的人来说,他们就是无价之宝。只要能杀了他们,那些人就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梦寐以求的武功秘籍。

有了武功秘籍,自然就能出人头地,自然就能扬名江湖。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女,数之不尽的财富。

这是赤裸裸的诱惑,更何况拥有这块儿诱人的蛋糕的人,还没有足够的威慑力,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护住它。

那么看见的人,自然都会下意识的,认为它是属于我的。所以这一路上,逼的封不平,成不忧、丛不弃三人不得不大开杀戒。

即便是如此,也只是暂时的震慑住这伙儿见血就发疯发狂的豺狼之辈。所以为了愚家村,为了愚小妞,李不为他们不得离开。

老道士之前,以为李不为他们几个只是被仇家追杀而已,如果只是如此的话,留在这里倒也问题不大。

毕竟愚家村与世隔绝,很少有外人知道这里,足以让李不为他们几个躲开仇家。

但现在不行了,李不为他们身后跟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这里在怎么与世隔绝,也不行。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这里不被人找到,一旦被人发现这里,那后果谁也担负不起。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李不为才会在伤势还没好利索的情况下,离开这里。

看着老道士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李不为到是洒落的笑了笑,道:“世上的事儿,岂能尽如人意。”

李不为虽然说的洒脱,但老道士是什么人,岂能不知道这是李不为在劝慰自己。一个漂泊时间长了的人,最在乎的不是什么金钱、名利、地位,而是一个能让自己安心休憩的地方---家。

看着李不为浮萍一般的身影,老道士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乞索寄人篱下的讨食人。

多少年了,自己都没有回去给师傅他老人上柱香了,也不知道,现在的清虚观还变成什么样了。

老道士所在的王屋山清虚观却是大有来历,王屋山位于河南省[1]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

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真诰》卷五云:“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

学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归。

去后,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请道,与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数百岁。”

至此之后,历经唐、宋、元、清虚观兴盛一时,不过时移世易,到了老道士魏师道这一代,就只剩下了他一人。而且还被一伙强人抢占了清虚观去,只能寄人篱下,在愚家村了此残生。

(此章,写的不太顺,加了点水,望大家理解一二,在此感谢大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