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3233600000019

第19章 复活节岛:“世界之脐”的哑谜(4)

上面已经提过,复活节岛上的工匠,大概早在公元690年以前,就已开始建造祭坛。还有证据显示,那些原始的粗糙石像,可能在那个时候已经安放在祭坛上了。传统风格的摩艾石像,出现较迟。至于红色火山石造的顶髻,就出现得更晚了。最早用做安放传统摩艾石像的祭坛,大约是在公元1110—1205年建造的,但是同类型的石像则可能更早期就已经有了。传统石像的建造时期,前后至少有450年,到公元1650年左右才结束。

复活节岛上有一个引起争论的口头传说,跟岛民怎样分为两大阶级有关。根据这个传说,在建祭坛竖立石像的期间,岛上实施以阶级为基础的神权政治。统治阶级叫做伊佩人,这个名字以前曾误译为“长耳朵”,其实正确意思是“矮胖的人”。下层阶级叫做摩摩科人(瘦长的人)。据说,被统治阶级是霍图·马图阿的后代,统治阶级则是后来的移民,可能是偶然来到的,因为他们没有带妇女同来。

不管怎样,照一般的说法,有一天,伊佩人下令摩摩科人把岛上四散在原野里的几百万块石头全都捡拾起来搬走。摩摩科人被压迫得忍无可忍,不止拒绝命令,还群起反抗,把过去的主子赶上波伊克火山的山坡。伊佩人在那里掘了一道长长的防御壕(遗迹现在仍然可以看见),在壕里填满燃料,准备必要时点燃起来,挡住敌人的正面袭击。谁知有个奸细出卖了他们,摩摩科人从后面偷袭,将他们逼入了自己挖掘的烈火熊熊的壕沟里。结果只有一个伊佩人幸存下来。今天还有许多岛民,自称是那个人的后代。

相信这样一场内战的起因,不可能是为了捡拾石头这样简单,必定还有些更复杂的原因在内。很可能是因为人口大量增加之后,岛上有限的农业资源日益枯竭,加上兴建祭坛、举行祭祀等宗教活动,负担越来越重,使摩摩科人成了这种生计艰难情形下的受害者。如果情形真是这样,那就可以解释拉诺拉拉库石场的工作为什么会突然中断;祭坛和那些巨大的石像为什么会受到报复性破坏;以及有关石像崇拜的风俗为什么遭到舍弃等问题了。

什么是石像崇拜?摩艾石像有什么意义?大部分学者现在都认为,那些大石像并不代表神衹,而是代表族长或教主的偶像。这些人物被认为是赋有超自然力量的祖先,能够保佑他们活在世上的后代。有些石像头上饰以红石顶髻,究竟有什么意义就不得而知了。可能表示把长发卷成发髻;也许是一种有宗教意义的头饰,或者根本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有一些学者认为,拉诺拉拉库周围嵌在土里的摩艾石像,是一批特别的伪石像,特意竖立在那里纪念奉若神明的英雄。事实上,经考古学家考查后,发现这些埋在土里的石像,是放在临时挖掘的洞、坑里的。埋在土里的像身,刻工很细致,而且底部平坦——凡此种种都足以表示,它们在等着运往祭坛去。这种工作太艰辛,注定永远不能完成。

岛上许多地方的古道上,也发现过单独的石像。穆洛伊自1955年以来便专心致志研究复活节岛。根据他的说法,其中许多石像是就地弃置的,有的是在内战期间,有的是在运送途中破损后。无论如何,石像的建造,似乎在1650年就停止了,这是在建造工地用放射性碳测定的最晚年份。

上面所说的似乎相当清楚,不过别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岛上的石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刻出这样一尊大石像呢?这些石像又是怎样运送,怎样竖起来的呢?有关雕刻这种巨石像需时多久的问题,海尔达尔探险队那位考古学家斯科斯沃德的估计最为可信。他经过仔细的实验和观察,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尊16英尺高的石像,如果有足够的石工通力合作,大约需1年才能完工。

怎样运送和竖起摩艾石像是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并引起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能是由一大群奴隶把石像拖拉到祭坛上,也可能是火山爆发把石像竖放在底座上。根据岛上一个传说,石像本身具有超自然力量,自行走到指定的位置上;另外一个比较实际的说法,假定先在山坡上厚厚地铺了一层甘薯和压碎了的山芋,然后把石像滑下去。事实上,考察一下拉诺拉拉库火山就能够看出他们一定使用过结实的绳索,顺着山坡慢慢把摩艾石像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坑穴里。在那个供应石块的火山口顶上,现今还能够看到一些系绳的柱椿、穴孔和凹槽。

从别的波利尼西亚文化来看,也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启示。例如马克萨斯群岛人用支棍和斜面把10吨重的石块放上祭坛;新西兰的毛利人居然能把比一些摩艾石像还重的大块制造独木舟的木料拖往远处。可是,只要想到复活节岛那尊放在祭坛上的最大的摩艾石像——佩罗,上述的本领就算不得什么了。佩罗高32英尺,不连顶髻重90吨,光是顶髻的重量就近12吨。

岛民怎样能够搬运这些庞然巨物呢?部分答案可能是,复活节岛上的人口,在全盛时期,大概远比通常估计的要多,说不定有2万人;物产也比现在富饶得多。然而即使人力和物力具备,工作到底是怎样完成的呢?

穆洛伊新近提出的假说,以在离拉诺拉拉库大约4公里地方倒毁的佩罗巨石像为例。他说,佩罗在运送途中是头部朝山下,躺在一个底部弯曲的丫杈形木橇上。木橇大概是用树杈制成的。他相信史前岛民很熟悉这种木橇。他又说一般摩艾石像都有大肚子和凸下巴,这并不是随便创出的风格,而是适应使用这种木橇运输的需要。

把石像绑在木橇上以后,便用绳索拖拉石像,沿着一条铺了芦苇和青草的道路一摇一摆地前进。还可能用一个人字架横放,托在石像的颈下,并且在底部稍向前倾,这样就可以获得一点机械利益。又在颈部和人字架之间拉条绳子,把这条绳子一拉,石像头部抬起,石像便向前摇晃移动。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石像能“行走”的出处。然后把人字架换个位置,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穆洛伊估计,岛民用这个方法搬运佩罗,每天可以移动近1 000英尺远。大概不消1个月时间,就能把摩艾石像运到祭坛去。可是怎样才能把摩艾石像竖立在祭坛上呢?

穆洛伊在1955—1956年间进行了一项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流传很广的理论。当时他是海尔达尔探险队的队员,挑动十几个岛民去做一件难事,要他们把一尊25吨重的石像,重新竖立在祭坛上,却又不指导他们该怎样去做。他们在摩艾石像肚子下面建造了一个石台,用两根16英尺长的树干把石像撬起,只花了18天时间就把工作完成了。可是在竖立过程中,把石像搞得伤痕累累。穆洛伊由此推断,从前在竖立摩艾石像时,说不定会加上一种木制的保护架。此外他又推测,石像头上那块红石顶髻是预先绑在石像头上的,好使摩艾石像和顶髻能够一同竖立起来。

1960年,穆洛伊和同事菲格罗亚,带着一批岛民在该岛西岸附近的阿基维祭坛竖立了7尊16吨重的石像。第一尊花了1个多月才竖好;最后一尊因为有了经验,不到1个星期就竖起来了。

穆洛伊计算过,雕刻、运送和竖立像佩罗那样的石像,需要约23 000个工作日,而佩罗只是几百尊大摩艾石像中的一尊。这位美国考古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工作,似乎为复活节岛许多由来已久的疑团作了合理的解答。不过还有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岛民受了什么力量的驱使去建造那么多那么大的宗教艺术品和建筑物?这个辉煌的文化毁灭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是阶级战争?是氏族间的斗争?是人口过剩及资源短缺?还是三者具备?在一个要有许多外族作广泛的文化交流才能产生伟大文明的世界里,复活节岛上那个使人惊奇的文化,何以能在太平洋最偏僻而与外界隔绝的岛上独自演化出来呢?

我们只能猜测,虽然很难猜测。复活节岛的历史真相,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是一个谜,说不定是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