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最重要的是作出了“工业要退够”的决定。《****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提出:为了系统地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逐步协调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工业部门,在今后七年里,都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今后三年内,必须以调整为中心。****中央在文件中提醒各级党委:“我们已经丧失了一年多的时机。现在,再不能犹豫了,必须当机立断,该退就坚决退下来,切实地进行调整工作。如果不下这个决心,仍然坚持那些不切实际的指标,既不能上,又不愿下,那么,我们的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入更被动、更严重的局面。”
按照“坚决后退”和“必须退够”的要求,1961年10月16日,****中央批转了国家计委党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补充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对年初所确定的当年计划指标作了重大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由167亿元降到78亿元,钢指标由1900万吨降到850万吨,原煤指标由4.36亿吨降到2.74亿吨,棉纱指标由450万件降到250万件,粮食指标由4100亿斤降到2700亿斤。《报告》还提出1962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暂定为42.3亿元,钢产量为750万吨,煤产量为2.5亿吨,粮食产量2900亿斤。从这时起,1958年“******”以来畸形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后退即调整。
大幅度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是国民经济调整的另一项重大措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58年底,全国职工人数比1957年底增加了40%,即增加了990万,职工总数达到了4400万人。新增的职工中,从社会上招收的约650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410多万人,合作商店店员和手工业合作社社员转为国营企业职工的250万人,军队转业55万人,毕业学生就业38万人。在1959年上半年的纠“左”过程中,对过度膨胀的职工队伍作了有限度的精减,但在庐山会议后的第二轮“******”中,职工队伍再度膨胀,城镇人口也大幅度增加。1957年全国职工共计3101万人,1960年达到5969万人,1958年至1960年三年共计增加2868万人;1957年全国城镇人口总计为9949万人,1960年达到13073万人,1958年至1960年共计增加城镇人口3124万人。在新增加的2800多万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近2000万人。
由于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需要相应地增加商品粮的供应。当时,粮食供应十分紧张。1960年以后,交通沿线的国家粮食库存越挖越空。1960年6月上旬,北京市的粮食库存只够7天销量;天津市的库存只够10天的销量;上海已经基本没有大米库存,只能靠外贸部门的出口大米过日子;辽宁十几个城市只能销八九天。1960年9月底全国82个大中城市的库存粮食,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一半,还不到正常库存的三分之一。
要解决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问题,仅仅依靠粮食调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唯一可行的,就是将部分城镇居民精减回到农村。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幅度精减城镇人口的重大决策。会上,******作了关于粮食问题和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报告指出:1961年农业形势虽有好转,但粮食形势还是继续紧张,库存已经减到最低限度。他从产、购、销、调、存几个方面,对全国粮食情况作了分析后认为,从现在的情况看,农业生产不可能很快恢复,每年要供应城市500亿斤粮食是困难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如何压?最重要的方针,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非常赞同******的意见,在发言中对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重要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强调,现在问题的实质,就是城市人口如果不下乡,就只好再挖农民的口粮。虽然有了紧急指示信“十二条”和“农业六十条”,但是,如果粮食的征购任务不减少,这些政策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农民最后还是要看国家征购多少粮食。如果征购还是那么高,农民还是吃不饱,那么,他们的积极性仍然不会高。“所以,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的讲话,使与会者对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和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必要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坚定了大量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决心。会议讨论了如何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市粮食销量的具体措施,并在会议的最后一天通过了由******起草的《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这次中央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将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1961年内争取至少减1000万人,1962年至少800万人,1963年上半年扫尾。
从1961年1月至1963年6月,全国共精减职工1887万人,城镇人口共计减少了2600万人。******当时说,下去这么多人,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
从1961年到1963年10月底,全国非农业人口口粮和食品工业用粮销量共减少了138.4亿斤。1961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比1960年减少了19亿元,1962年又比上年减少了30亿元。1963年8月,国家给40%的全民所有制职工调整了工资,但工资总额比1962年还略有减少。
从1958年起,一连三年超越国家的承受能力,出口了大批的粮食。其中1958年进出口相抵,净出口65亿斤,比1957年猛增73.1%;1959年净出口94.8亿斤,比1958年又增加45.9%,相当于1957年的2.5倍。1960年在粮食收不抵支的情况下,仍净出口20亿斤。1960年因农业歉收征购量减少、城镇居民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商品粮供应量增大而造成的粮食收支逆差,仅靠加强粮食调拨,降低口粮标准,搞“瓜菜代”,甚至精减城镇人口,都难以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1960年冬,粮食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和****建议:下决心进口一批粮食以渡过难关。
1960年12月底,******、陈云和外贸部部长叶季壮商量后,确定进口粮食数量为120万吨。随后,****中央决定加大进口,数量增大到50亿斤。1961年3月,****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又决定进口100亿斤粮食。从1961年到1965年,我国共进口粮食547亿斤,年均109.4亿斤。同期共出口粮食127亿斤,进出口相抵,净进口粮食420亿斤,年净进口84亿斤。这些粮食的进口,对于推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行起了积极作用。
为配合经济工作的调整,还对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也进行了调整,****中央批准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学十四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即文艺十条,后来改为文艺八条)等条例。这几个文件实际上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科学与文艺工作中如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些条例的颁布,使党与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在1962年3月的广州会议上,******、陈毅正式宣布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即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
1961年6月12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认为,1959年的“反****”犯了扩大化的错误,不应该把反****斗争搞到群众中,提出要对几年来批判和处分错了的干部、党员甄别平反。根据他的指示精神,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的指示》明确规定:“为着发扬民主,有必要对于最近几年来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和党员,实事求是地加以甄别。”由此开展了由农村到各界的甄别平反工作。
1962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甄别工作的重点,是县级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凡是在拔白旗、反****、整风整社、民主革命补课运动中批判和处分完全错了和基本错了的党员、干部,应当采取简便的办法,认真地、迅速地加以甄别平反。”到1962年8月,全国有600多万干部、党员和群众得到平反。
由于采取这些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这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上年增产250亿斤。1962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余83亿元,结束了四年连续赤字的状况。城乡人民生活也开始略有上升,与1961年相比,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12斤,猪肉增加1.6斤。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新中国终于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从“三年暂时困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