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见闻杂记
32315200000005

第5章 学习

待苏锦持着玉符走出树林,果然见虎叔正一路寻找过来,见终于找到了少爷,虎叔也松了口气,一路回家,也不等虎叔询问,苏锦就跟虎叔说了拜师的事,并且说以后每天下学后,都得来此道观随师傅学习。

对于自家少爷居然拜了高人为师,虎叔还是大感意外的,在虎叔心中,自家这位少爷除了有点聪明,有点勤奋外,与他人无异,并不能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现在的苏锦,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很紧,日子过的很充实,文化,练武,学医,甚至现在还得学道,“也不知道自己父亲知道自己拜师学道后会不会大发雷霆。苏家可就自己一个独苗,希望自家师傅不会让自己出家,不过出家也没事,大不了再还俗么。”苏锦暗道。

第二天,在学院上课的苏锦一直心不在焉,满脑子想着待会去师傅那,师傅会教自己些什么,说不定立马教自己个御剑术,毕竟前世看过仙剑,想想自己也有御剑飞行的那么一天,就特别兴奋。期间吴教席有意无意的瞥了苏锦好几眼,吓的前后座的三儿和大壮都没敢开小差。都以为教席在看自己呢,只有苏锦浑然不知。

好不容易等到下课,苏锦一路小跑,飞奔向后山道观。也不理后面囔囔喊着自己的大壮他们。顺利的穿过树林,来到观前,还没等敲门,门就自己开了,随后传来一声:“进来吧。”不用猜也知道是自己师傅。大步走进观内。

再次见到师傅,苏锦大礼参拜,师傅挥了挥手,阻止了苏锦继续下拜,说道:“今日,为师正式收你为徒,在收你之前,为师得跟你讲讲一些道教派别和门规。”

“请师傅明示。”

“为师道号行云子,一生师从多人,正经算起来的话,算是正一道中人,天下道教经过多年的传承分歧,由最初的两派:符箓派和丹鼎派慢慢演分为正一道,占验道,全真道和丹鼎道。”

想了想接着说道:“丹鼎道传承,以炼丹追求长生为宗旨,现在主要就是金丹派,哼,其实就是一群欺世盗名之徒,现在更是成了国教。罔顾朝纲,迷惑众生。”

“占验道现在则末落了,以占卦为主的他们,人才还难找。传承更是不全。现在也就剩下崂山一派。”

“全真道则很是兴旺,主要代表派系有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他们,广受众人欢迎,以积善,清修为主,三家合一,学的也就杂,什么都会一些,又什么都不精。”

“至于正一道。。。。。。则以符箓为主,主要代表为龙虎山和茅山派。为师最早就师从龙虎山。”

“好了,派系主要就先说这么多,其他零零总总的多了去了,以后你出门行走自然就会碰到。而我们门规也就一条,不得欺师灭祖,听清楚没!”行云子对苏锦厉声道。

“是,师傅,徒儿一定谨记教会。”苏锦立马高声回答。

“嗯,记着就好,既然为师以收你为徒,也该给你取个道号了,容为师想想。”行云子柔声道。

“要不,师傅叫我长生子吧,徒儿小名长生,现在学道,也算合适。”苏锦建议道。

“也好,为师师从多人,现在又孑然一身,也没那么多规矩,就叫长生子吧。”行云子点了点头同意道。

“那师傅准备教徒儿什么法术?”苏锦期待的问道。

“怎么,现在就想学法术了,还没学会走,就想着飞了?!”行云子轻蔑的看着苏锦。

“呵呵,师傅,徒儿这不是兴奋么。”苏锦嬉皮笑脸。

“待会为师教你如何打坐,再给你找基本入门的典籍,你回去好好看看,最起码你要有个大概的了解。”说完领着苏锦去了内院。

“小子,学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最重心境和体感。慢慢感悟吧。”

“诺,这本《伊尹》和这本《南华真经》拿去,前者感悟,后者讲述打坐。等你了然于胸了,才能正式学习道法。”

“是,师傅,徒儿谨遵师命。”

又在内院听师傅行云子讲解了不少知识,直到天色已晚,才告辞而去。回家路上,苏锦怀揣两本著作,庆幸想着“还好,听自家师傅说本门不禁婚姻,不然老爹那关可真不好过。自己还真是任重道远啊,什么都是从头学起,幸好自己才七岁。”

一晃八年过去了,十五岁的苏锦,经过八年的刻苦学习,顺利的通过了童试,也取得了今年乡试的资格。苏父为此很是高兴,发话说,只要苏锦考个举人回来,对于苏锦其他的事就随他去了,其实,苏父自己心里也清楚,想管也管不住。自己儿子是很有主见的,也不知道像谁,学这学那的,没个消停。

八年来,苏锦不间断的学武,原本消瘦的身体,一日日的壮硕起来,紧绷的肌肉显示着这幅身体的力量,随着武艺的日益加深,一套刀法和一套拳法耍的有模有样,更难得的是苏锦练出了内力,虽然不多,可打十来个毛贼是不在话下的。

原本为了练武而学的医,苏锦也没有放下,只要自己有空闲,就去医馆帮忙,现在更是能独当一面,能坐堂会诊了,因此外面还传了自己不少美名,什么小神医之类的,苏锦听了也就付之一笑,可心里还是很满足的,济世救人也是一种心境升华。

说到道法。。。。。。苏锦就有些无语了。想来自己前世也听过不少心境,上善若水啊,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啊,多少都有听过,可真轮动自己头上时,才知道自己对于心境什么都不懂,直到一次救人后,自己偶有所感,才正式踏进了心境的修习,这也是苏锦没放下学医救人的一个原因。

至于道术,苏锦还不熟练,什么九霄神雷,开天眼啊,那是想都没敢想。符箓刻画也才会几个,拿手的就一个清静符,也就能让人静下心来。现在更是只能用于自己读书的时候。风水,占卜,阵法也有研习,该学的理论都学了,可没那份实力,也施展不开。

八年来,自从知道自家父亲曾与师傅喝过花酒后,苏锦跟他提过一次纳亲的事,当时的苏父呐呐不语,直到两年后才找了个小寡妇进门,一年后给苏锦生了个弟弟,取名叫苏绣。

此时的苏锦才算是放下心来,这也是苏父对苏锦不再多加管教的原因之一,知子莫如父,对于自己儿子的志向,苏父还是知道一点的,肯定不会甘于平凡继承家业。

再过半年就是乡试,得去省城江宁府,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参加考试,相距百里,还要提前到省城踩点拜访,上下打点。这样就得提前几个月出发。

小翠也早已嫁人,苏锦也没再找个丫环照顾自己。身边就虎叔和小福两个原来就相熟的人照应。

一直跟在自己身旁的虎叔,现在也年纪大了,五十多岁的人,在古代已很是苍老,再加上早年行走江湖留下的伤,更是不堪远行,苏父就安排他留在家中教导护院习武,当个教头,原本想另外委派其他武师保护苏锦一起前往,可苏锦拒绝了,就带了一直在身边的小福。两人轻身前行。

这天一早,苏锦就和小福一起收拾,可最后也没带什么东西,就一个包袱,包袱里装些换洗衣物和几本书籍,银两随身带着。另外就是还有一把刀,刀是苏锦找城里铁匠特制的,细长的刀身浑身黑漆漆的,很像后世的太刀,一看就不是凡品。架了辆马车辞别苏父后,一路由西出城,顺道经过虎丘学院和道观跟众教席和师傅辞别。

同期前往江宁赶考的还有两位,一位寒门学子,另一位则是小三徐立,大壮自从学武后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早早的退学跟自己父亲杀猪去了,不过他一直嚷嚷着要行走江湖,被张屠夫很是收拾了一番。

三儿则更为聪明,兴许继承了他老子精明的一面,读书很有天赋,两人相约在书院碰面,一同前去赶考。

八年来,两人的变化也很大,大壮更加壮实,三儿则更加瘦弱,哪怕和苏锦他们两,天天习武也没见有任何长肉。

师傅行云子变化不大,还是一样的潇洒,仿佛时间没有在其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还是该吃吃,该喝喝,偶尔去城里打打苏父的秋风,也不知道身份悬殊的两人是怎么混在一起的。

知道苏锦要出远门后,行云子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送了苏锦一个锦囊,便打发苏锦走了。直到苏锦辞别打开后,才知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符,显然是师傅特意给自己防身用的,苏锦制符不太熟练,用符还是会的。

站在观前,苏锦朝观内,深深的行了一礼。“这臭小子,还挺会来事!”行云子在里面酸酸的自语。

汇合三儿,一行四人,两辆马车缓缓朝着夕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