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我认为,目前人们总是力图不去注意康德对德国哲学产生的实际影响,特别是忽视他对自己的评价。康德首先对自己的范畴表感到骄傲;他手拿范畴表说:“这是为形而上学所能做的最难的事情。”那就让我们好好理解一下这个“所能”吧!他因发现了人的一种新能力而自豪。这种新能力就是先验综合判断。虽然康德在这件事情上欺骗了自己,但德国哲学的发展和迅速繁荣却依赖于他的自豪,依赖于年轻一代急于要与他竞争,努力去发现某种更值得自豪的东西,无论如何要发现“新的能力”。但让我们思考一下,现在正是该思考一下的时候了。“先验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这样问自己——他究竟是怎么回答的?“依靠一种手段(能力)”,可不幸的是,人们并非只用这几个字,而是排场很大地、非常壮观地、充分显示德国人的深奥与雄辩,完全漠视回答中包含了德国人的可笑无知。人们对这种新能力高兴得发狂,当康德又发现了人的一种道德能力时,这种狂喜便达到了顶点——因为当时德国仍是讲道德的,尚未陷入“严酷的政治斗争”。于是便降临了德国哲学的蜜月。图宾根大学的所有年轻神学家立即涌入到小树林中去寻找“能力”。他们都找到了些什么呢?在德国精神的那个无知、荒唐和依然年轻的时代,浪漫主义这个心存恶意的小仙子,一个劲地在那边吹喇叭、唱赞歌,而当时人们尚不能分辨“发现与发明”!特别是发现了一种“超越能力”。谢林称其为智力直觉,由此而满足了天生具有虔诚倾向的德国人非常急切的渴望。对于这场情绪激昂而偏执怪异的运动(它确实很年轻,尽管它用灰白苍老的概念做了化装),最不公正的待遇莫过于认真看待它,甚或满怀道德义愤地对待它。不过世界已变得很老,梦已消散。人们终于揉揉脑门,而且现在仍在揉脑门。人们原来在做梦,尤其是老康德在做梦。“依靠某种手段(能力)”——他说,或至少他想这么说。可这是回答吗?是解释吗?倒不如说仅仅是重复了一下问题吧。鸦片是怎么使人入睡的?莫里哀戏剧中的那个医生回答说,是“依靠某种手段(能力)”,即催眠作用。
但这样的回答只能用于喜剧中,现在该替换一下康德提出的“先验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一问题,而取代它的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必须相信这种判断?”实际上,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为了保存像我们这样的人,必须相信这种判断是真实的;尽管它们可能是假言判断!或者说得更明白、更粗俗、更易懂些——先验综合判断根本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权拥有先验综合判断;从我们口中说出来的先验综合判断,只不过是假言判断。当然,仍必须相信它们的真实性,因为看似有理的信仰和视觉证据,属于透彻的人生观。最后,让我们想一想“德国哲学”在整个欧洲产生的巨大影响,毫无疑问,有某种催眠作用的参与;由于有德国哲学,各国高贵的懒汉们、正人君子们、神秘主义者们、艺术家们、四分之三的基督教徒们,以及政治蒙昧主义者们,高兴地找到了一副解毒剂,用来对付仍大行其道的感觉论,感觉论从上个世纪一直泛滥到本世纪。
十一
唯物主义原子论是遭到最彻底驳斥的一种理论,目前在欧洲的学术界,除了日常方便地使用一下外,恐怕没有一个人学问低得去认真地看待它——这主要得归功于波兰人博斯科维奇:他与波兰人哥白尼是至今反对视觉证据的最伟大、最成功的人。因为,哥白尼使我们确信,同感官所感觉到的相反,地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与此同时,博斯科维奇使我们摒弃了对实体、对物质、对土地残留物、对粒子原子的信仰:这是地球上至今为止,对感官所取得的最伟大胜利。但人们必须走得更远,也对“原子论式的要求”宣战,与其进行无情的血战,原子论式的要求,如较为著名的“形而上学要求”,仍在一些地方阴魂不散,无人对它提出质疑。尤其是,人们还必须给予另一种更为可怕的原子论致命的一击,这就是基督教向人们灌输得最深、最长久的灵魂原子论。让我们用这个词表示这样一种信念,它把灵魂视为某种不可摧毁的、永恒的、不可分割的东西,视为单子,视为原子:应把这种信念从科学中驱逐出去!不过,在你我之间却完全没有必要消除掉“灵魂”,没有必要放弃最古老、最受人崇敬的假设之一——笨拙的自然主义者就常常放弃这种假设,他们几乎一谈及灵魂,就立即失去它。但却应该敞开大门接受新的灵魂假设并使原有的灵魂假设更完善,今后诸如“终有一死的灵魂”、“主观多样性的灵魂”,“作为本能与感情的社会结构的灵魂”等概念,应该在科学中享有合法权利。新心理学家即将结束那些至今围绕灵魂观念并繁茂生长的迷信想法,因而他实际上可以说正在将自己投入新的荒漠,新的怀疑——老心理学家们则可能过得惬意一些、舒适一些;不过,新心理学家最终会发现,正因为如此,他也注定要发明——说不定或许是发现新的东西。
十二
心理学家应该仔细想一想再断言,自我保存本能是有机物的基本本能。生命首先力求释放自身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和意志;自我保存只是其最常见的间接结果之一。总之,在这里就如同在别处一样,让我们警惕多余的目的论本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保存本能(我们认为它产生于斯宾诺莎的自相矛盾)。因而它实际上是那种自相矛盾方法的必然产物,实质上必然节省了本能。
十三
也许只有五六个人刚刚醒悟,自然哲学只是对世界的展示和对世界的排列,而不是对世界的解释。但只要自然哲学的基础是相信感官,它就会被视为更多的东西,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然会被视为更多的东西,即被视为一种解释。它有自己的眼睛和手指,有自己的视觉证据和可感知性:这会对贫民趣味占优势的时代产生,使人神魂颠倒,使人心悦诚服,使人确信不疑的影响——实际上,它是在本能地遵循这样一条准则,即大众欢迎的不朽的感觉论是真实的。明白了什么,“解释”了什么?仅仅是能被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人们对每一个问题只能问到这儿。不过,与此相对照,柏拉图的思维方式是贵族式的,其魅力恰恰在于同明星的感官证据相对抗——也许是对这样一些人有魅力,他们拥有比我们同时代人更强有力、更挑剔的感官,但他们知道如何较为成功地控制感官;他们用灰白而冷酷的概念网来控制感官,用概念网罩住一团混乱的感官——或者用柏拉图的话来说,罩住这群感官暴徒。他们用柏拉图方式战胜世界和解释世界所得到的享受,不同于当今物理学家向我们提供的享受——也不同于生理学家当中的达尔文主义者,和反目的论者的信条是“以尽可能小的努力”,犯尽可能大的错误。“在没有更多东西可看、可理解的地方,也就没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人们去做”。这个命令确实不同于柏拉图的命令,但对于未来能吃苦且勤劳的机械师和桥梁建筑师来说,却可能是正确的命令,因为他们只配干粗活。
十四
要问心无愧地研究生理学,就得坚持认为,感觉器官不是唯心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它们本身确实不能是原因!所以,感觉论即使不是探索性原则,至少也是调节性假设。什么,另一些人不也说,外部世界是我们器官的产物吗?但若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身体作为这个外部世界的一部分,便是我们器官的产物了!于是,我们的器官本身也就是我们器官的产物了!在我看来,如果自因这个概念是某种根本荒谬的东西,那么以上便是完整的归缪法。所以,外部世界不是我们器官的产物——?
十五
仍然有一些无恶意的自我观察者相信有“直接的确实性”。比如,“我思”,或像叔本华常说,“我运用意志的力量”。似乎认识能力在此不折不扣地抓住了客体,抓住了“自在之物”。无论是在主体方面,还是在客体方面,都无虚假行为。然而,我要再重复一百遍,“直接的确定性”,以及“绝对知识”和“自在之物”,包含有词语的相互矛盾。我们的的确确应该摆脱词语使人产生误解的涵义!人们也许认为,认识能力正在认识有关事物的一切,但哲学家必须对自己说:“当我分析‘我想’这个句子表达的过程时,我发现了一系列大胆的断言,很难对其进行论证式的证明。比如,是我在想,必定有某种东西在想,‘想’是一存在物的活动,这个存在物被视为原因,有一个‘自我’,最后,已经确定了‘想’指的是什么——我知道什么‘是’。因为我内心尚未决定它是什么,那我如何根据什么标准,确定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许是‘意志’或‘感情’呢?总之,‘我想’这个断言,假设了我当前的状况与我所知道的我自己的其他状况相比较,以确定它是什么。由于具有这种与其他‘知识’的回忆性联系,它无论如何对我而言,都没有直接的确定性。”因此,普通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能相信“直接的确定性”不同,哲学家发现有人向他提出一系列形而上学问题,一些有关真正的良知问题,即:“我是从何处得到‘想’这个观念的?我为何相信原因和结果?是什么赋予我谈论‘自我’的权利,甚至把‘自我’说成原因,把‘自我’不容置疑地说成思维的原因?”谁敢借助于某种直觉立即回答这些形而上学问题,而说“我想,我知道这是真实的、实在的和确实的”,那他只会博得当今哲学家的一笑置之和两个问号。哲学家也许会对他说:“先生,你可能没有错,但是,为何这是真实的呢?”
十六
关于逻辑学家的种种迷信想法,我将不厌其烦地强调一微小而简洁的事实,这个事实已被这些易于轻信的人不情愿地认识到了,当“思想”想要来时,“它”便会来,而当“我”想要它来时,它却不来;因而说主语“我”是谓语“想”的条件,是对事实的歪曲。或许可以说自己想;有人会说这个“自己”正是那个著名的旧“自我”,但委婉些说,这种人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断言,无疑不是“直接的确定性”。毕竟,自己已对这种“自己想”产生了太多的影响,以至于“自己”包含有对这一过程的解释,而不属于这一过程本身。根据通常的语法规则,此处自己指的是——“想”是一种活动,每一种活动都需要有一主动的动原。因此,正是遵循这一基本相同的路线,旧原子论除了寻找起作用的“力量”外,还寻找这种力量所赖以存在和赖以作用的物质粒子——原子。不过,思维较严密的人,最终已学会了没有这种“土地残留物”也能过日子,也许有一天,我们从逻辑学家的观点来看,并习惯于没有那一渺小的“自己”也能过日子。
十七
可以被反驳,的确不是一种理论的最小魅力;正因为可以被反驳,它才引起思维缜密的人的注意。被千百遍反驳的“自由意志”理论能够存留至今,似乎就仅仅是由于有这一魅力;经常会冒出某个人觉得自己强大得足以反驳这种理论。
哲学家习惯于谈论意志,似乎意志是人尽皆知的东西;叔本华甚至告诉我们,我们实际上只知道意志,绝对而完全地、不折不扣地知道。但我总是觉得,叔本华在这方面也只是做了哲学家惯于做的事,他似乎采纳了普遍的偏见,并夸大。我认为,运用意志力尤其是件复杂的事情,是在名义上统一的事情。普遍的偏见正是暗藏在名称中,由此而控制了所有时代不够警惕的哲学家。因此,让我们这次破例谨慎些吧!“没有哲学性”吧!我们要说,运用各种意志力时,首先有多种感觉,即每当我们运用意志力做任何事情时,都会感觉到“我们所离开的”那种状态,感觉到“我们所趋向的”那种状态,感觉到这种“离开”和“趋向”本身,随后还有一种相伴随的肌肉感觉,这种感觉即使未使“四肢”运动起来,也会凭借习惯的力量开始起作用。因此,正如应该承认各种感觉(确实有许多种感觉)是意志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承认思想。在每种意志行为中,都有一种主导作用想像可以把这种思想与“运用意志力”分隔开,似乎意志便可以留存下来!第三,意志不仅是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而且还是一种情感,实际上是命令的情感。称作“意志自由”的东西,实质上是优越于必须服从者的情感:“我是自由的,‘他’必须服从”,这种意识是每一种意志所固有的。每一种意志固有的东西还有注意力的集中,对一件事情的专注,无条件判断:“现在只需要做这件事情”,内心的确信无疑:命令肯定会得到服从——以及其他属于命令者地位的东西。运用意志力的人在内心命令表示服从的东西,或他认为会表示服从的东西。但现在让我们留意一下有关意志的最令人奇怪的事情,意志这玩意儿极为复杂,但是人们对它只使用一个名称。由于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既是命令的一方,又是服从命令的一方。而作为服从的一方,我们一行使意志力,通常便开始有受拘束、受驱使、受压迫、反抗和行动等感觉。由于另一方面我们习惯于忽视这种双重性,习惯于用综合性词语“我”来自我欺骗,所以有关意志本身的一整套错误结论和虚假判断,便附着在运用意志力的行为上,以致运用意志力者坚信,只要运用意志力便足以导致行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指望得到命令,因而服从,并从而行动的结果时,只是运用意志力,所以这种现象便自我转变成了感情,似乎有一种结果的必然性。一言以蔽之,运用意志力者相当有把握,确信意志和行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回事。他把意志力的运用归因于意志本身,因而越来越感觉到伴随着所有意志力运用的力量。“意志自由”——人们用这个词表达运用意志力者的复杂喜悦心情,他下命令,同时又把自己等同于命令的执行者。他作为命令的执行者,也享受到克服障碍的喜悦,但内心却认为,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意志克服了障碍。这样,行使意志的人便在他作为下命令的喜悦心情之外,又加上了他卓有成效的执行工具,即有用的“潜意志”或“潜灵魂”。的确,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由许多灵魂构成的社会结构的喜悦心情。结果就是:此处发生的事情,也是在每一个组织良好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即统治阶级把自己等同于国家的繁荣昌盛。运用各种意志力时,所涉及的绝对是下命令和服从的问题,下命令和服从的基础,便是上面所说的由许多“灵魂”组成的社会结构;由于这种原因,哲学家有权把运用意志力本身纳人道德领域,把道德学说视为至高无上关系的学说,“生命”现象便展现在这些至高无上的关系之下。
十八
各种哲学思想并不是随意或自发形成的,而是互相关联地生长起来的。不管它们多么突然和任意地出现在思想中,它们都正如某陆地动物群的集体成员那样,属于一个体系,这一点最终由以下事情暴露了出来:迥然不同的哲学家,怎么总是不断地填写可能有的哲学所具备的一个明确基本表格。在看不见的符咒指引下,他们总是又一次在同一轨道上旋转;不管他们在批判意志或系统意志方面感到彼此多么不相干,他们内心中的某种东西总指引着他们,某种东西总从确定的顺序,一次又一次地驱使着他们——那就是固有的方法论及他们思想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思想实际上与其说是一种发现,不如说是一种重新认识、一种回忆、一种返回,返回到灵魂的遥远且古老的共同家园,他们的思想正是在这里长大的:到目前为止,作哲学思考只不过是一种最高级的返祖现象。很容易解释为何所有印度人、希腊人和德国人的哲学思维,令人惊奇地相似。实际上,哪里有共同的语法规则使语言相类似,哪里也就从一开始便为哲学体系的相同发展和交替,准备好一切条件;恰似阻塞了对世界作出其他解释的道路。乌拉尔—阿尔泰语群地区的哲学家,很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走上与印度、日耳曼人和穆斯林不同的思想道路。某些语法功能的符咒,最终也是哲学评价和种族气质的符咒。就说这么多吧,以此驳斥洛克关于观念起源的肤浅看法.
十九
自因是至今构想出来的自相矛盾的最佳例子,是对逻辑的某种违反,是某种不自然的东西;但人却骄傲得很,力图把自己同这种蠢东西搅缠在一起,以显得深奥和吓人。想要享有最高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享有不幸,却仍在受过点教育的人的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意志自由,想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和最后的责任,想要免除上帝、世界、祖先和社会的责任,这一切所涉及的正是要充当这种自因,而且无比大胆地想要揪着头发往上拉自己而成为存在,从而脱离虚无的泥潭。如果有谁由此而发现著名的“自由意志”概念,是多么粗俗而愚蠢,并从头脑中完全清除这一概念,那我请求他把他的“启蒙运动”向前再推进一步,也从头脑中清除可怕的“自由意志”概念的对立面:我指的是“非自由意志”,非自由意志相当于对原因和结果的误用。不应像自然哲学家(以及任何其他与自然哲学家一样归化于当前思维的人)遵从流行的傻里傻气的呆板作法,使原因向前挤和推,直至产生“结果”,以此错误地把“原因和结果”具体化。应该把“原因”和“结果”仅仅当作纯粹的概念。也就是说,当作约定的虚构,用以指导事物和彼此相互理解,而不是用于解释。“自在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没有“心理学上的不自由”。在那里,结果并不跟随在原因之后也没有“规律”。正是我们自己发明了原因、先后顺序、相互关系、约束、数字、规律、自由、动机和目的。当把这种符号世界解释为“自在之物”,将其与事物混为一谈时,我们再一次像平常所做的那样,制造神话。“非自由意志”是神话: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意志坚强和意志薄弱的问题。
当思想者谈论“因果关系”和“心理上的必然性”的时候,而表现出几分受强迫、穷酸、卑躬屈膝、受压迫和不自由时,这几乎总是一种征候,表明他内心缺少点什么,至少让人怀疑他有这种情绪,他自己暴露了自己。一般说来,如果观察正确的话,应把“意志不自由”看作由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引起的问题,但仍总是由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引起的:一些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责任”,不愿放弃对自己的信任,不愿放弃对自己的优点享有的权利;另一些人则相反,不愿对任何事情负责,不愿为任何事情受责备,并由于内心的自卑,无论如何也要摆脱事务的纠缠。后者在著书立说时,惯于站在罪犯的一边。
二十
请原谅,我是个老语文学家,总禁不住爱捣蛋,揭露各种恶劣的解释方式,但你们物理学家却那么骄傲地谈论“自然符合于规律”。似乎是吧,不过只是由于你们的解释和恶劣的“语文学”,自然才符合规律的。“自然符合于规律”不是事实问题,不是“原文”,而只不过是对原文意思所作的天真而富于人性的调节和歪曲,以此对现代人的民主本能做出重大让步!“法律面前处处平等,自然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这是隐密动机的一个极好例子,与一切特权和专制相对立的情绪,也是另一种较为精致的无神论再一次隐藏在其中。“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救世主”,这也是你们所需要的。因此“为自然规律而欢呼吧”!
难道不是这样吗?但是,如前所述,自然规律是解释,不是原文。也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具有相反的意向和采用相反的解释方式,会在相同的“自然”和相同的现象中,仅仅看到人们专横地、不顾及他人且无情地坚持,并强力要求这个解释者会非常坚决地把所有“强力意志”的无例外性和无条件性放到你们的眼前,以至于每一个言词和“专横”这个词本身,最终都显得不合适,或显得像是个软绵绵的比喻,显得太人性了。但他最后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和你们一样的断言,即这个世界有一个“必然的”和“可计算的”进程。不过,这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规律,而是因为绝对没有规律,每一个强力都时时刻刻要实现自己的最终结果。当然,这也仅仅是解释你们是否会急于提出这种异议?哈,那就更妙了。
二十一
全部心理学至今都搁浅在道德偏见和胆怯上,它一直不敢驶入深海。由于从至今所写出的东西中,辨认出尚未说出的东西,似乎还没有谁像我那样把心理学视作形态学和强力意态发展学说。道德偏见的力量已深深渗入了整个知识界,并显然已产生了有害的、阻碍性的、叫人看不清方向的扭曲的作用。真正的生理一心理学不得不与研究者心中的无意识对立情绪做斗争,它的“心”是反对它的:就连“好”冲动与“坏”冲动互为条件的学说,也会在仍然强健而具有男子气概的良心中,引起痛苦和厌恶(将它视为高雅的不道德)。更不用说认为所有好冲动源自坏冲动的学说了。然而如果一个人把仇恨、忌妒、贪婪和傲慢等情感,看作调节生活的情感,看作普通生活中必须有的基本而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生活要进一步发展的话,这些因素也必须进一步发展),那他就会因为有这种看法而像晕船那样感到难受。不过,这一假设决不是巨大而且是在新的危险知识领域内,最让人感到奇怪和最令人痛苦的假设;实际上有许许多多正当理由避开它,但是谁又办得到呢!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驾着小船漂流到这儿,那可太好了,让我们咬紧牙关、睁大眼睛,牢牢掌好舵!我们驶向道德,破浪前进,勇敢地向那边驶去,摧毁我们自己身上残存的道德——那有什么关系!从未有比这更为深邃的悟性世界,展现给勇敢的旅行者和冒险者。并因此为回报而作出了牺牲,不是牺牲理智,而是相反!然而心理学家,至少将有权要求人们再次承认心理学是各门科学的皇后。由于有了她的服务和她所提供的知识,其他科学才得以存在。心理学将再一次成功研究各种根本问题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