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川菜文化研究续编
3229100000102

第102章 面塑及其俗信与文化内涵(2)

同时,向日葵也是象征“多子”之物。在南王乡民间,用向日葵的样子来装饰大馍馍的表面,既美观又可表达乡民心中的美好愿望。在过年、孩子满月等吉祥日子里,蒸制向日葵形的大馍馍,表达乡民对于“多子”的期盼。

(二)多寿

俗话说:“寿为五福之先”,中国传统习俗对于“寿”也是非常重视的。给人过生日叫做过寿,将老人称为“老寿星”,将小孩称为“小寿星”。对于寿诞,也有不同的名称:六十称为花甲寿,七十成为古稀寿,八十、九十称为耄耋寿,百岁称为期颐寿等。这不仅仅是源于对生命的崇拜,也是对于年长者长久以来的生活能力与生活经验的钦佩,更是对于长者的生命本身的尊重,中国古代民间则更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为荣。由于人们对于长寿的祈求,激发了人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定襄面塑中,象征多寿的形象主要是“寿桃”和“菊花”。

寿桃是古代传说中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的仙桃。据《神异经》载:“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可见,桃很早就成了寿的象征。

在南王乡民间,桃形象出现情况有三:其一是老人过寿,晚辈要给老人蒸制寿桃面塑,可供观赏也可食用,表达晚辈对于长辈长寿的祝愿;其二是出现在新婚夫妇成亲当天,新娘家回赠新郎家的传统面塑“姑儿食”中的“面鱼”之上,表达娘家的长辈对于新婚夫妇婚后“多寿”的祝福;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制寿桃供祭祖先,并且要给寿桃打扮一下,用最好的白面蒸制,表示对已故长辈的祝福,希望他们在地下得以安眠。

菊花清香宜人,在深秋时节为大地平添一份色彩。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又称“老人节”、“菊花节”。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同时在我国,九九重阳节赏菊则是传统习俗。在文人墨客笔下,菊花与重阳节也有着不解之缘,有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有晏几道的“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更有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在诗题当中就表现出了菊花与重阳节的联系。

同时,在南王乡民间,用菊花的形象装扮大馍馍,分别蒸制于春节前、老人过寿时以及孩子满月时,在他们认为重要的日子里来表达其对于家人以及长辈、孩童可以长寿的祝福。

(三)多福

“福”这一字,包含的可是中华传统信仰的精髓,不论年节、礼仪、甚至走亲访友都有讨个福气的说法。长辈看人,先看这人有没有福气,有福气就好说,没福气心里总是觉得不畅快。要说中国的吉祥文化,必不可少的就是这“福”。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所载:“福:祐也,从示、畐声。”“福”表示一个人两手捧着容器在祭祀,意思为宗庙里祭祀的酒肉。而祭祀就是祈求吉祥与丰收的,因此“福”也成为了吉祥的代表,幸福、享福、五福临门、福满门庭、天赐洪福等词也充盈在节日或祝福的话语里。

在定襄面塑中,“佛手”与“小食儿(云纹)”是多福的代表性形象。

佛手谐音“福”,因此多用此形象来代表对于福气的祈求。在特色的“曲联”面塑上,就有一佛手,用来祝愿满月的宝宝未来生活的幸福。而在七月十五与清明节蒸制的“小食儿”,则选用了祥云的造型。祥云,是乡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的代表形象,寄托了乡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祥云还作为我国的国家性元素图像出现在世界人民眼前,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符号。定襄人在清明节与中元节蒸制祥云形的面塑,正是选取了最中国的元素来表达他们内心对于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渴望。

综上所述,南王乡人民选取了诸多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符号来表达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心理愿望。这种表达既明确又隐晦,对于定襄县或忻州市小范围文化圈的人来说,就是明确的表达;而对于这之外的文化圈中人,很多形象都不能知其所指,感觉又很隐晦。可以说面塑是南王乡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不求理解,只求自娱自乐,能够表情达意即可。

三、俗信的内涵解读

(一)俗信符号

所谓“俗信”,指与巫术、宗教相联系,但在长期传习中已融入风俗习惯的古代信仰,它没有虔诚的仪式和敬惧的气氛,松散随意,作为下层生活与思想的一个侧面,没有或较少有害成分,相反因其特殊的文化功用而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剂与补充。“俗信”是正常的或良性的民间信仰,它没有人为的、欺骗的性质,仅表现为传统观念的自然沿袭和民间对精神生活的广泛需求。

对于定襄县南王乡这个地区来说,笔者从田野调查中得知,南王乡还在延续着传统的农耕经济生活,农作物的收成丰歉仍与乡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祭天、祭灶之类的民俗活动依旧盛行。虽然是用蒸制各种形象的面塑来供祭这样很简单的一个仪式,但是依旧可以表现出当地乡民的民间信仰,表达他们祈天、祈灶神以求保佑来年五谷丰登的现实性愿望。同时,对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南王乡,冬季是农闲时期,尤其是在农历腊月里,大多数劳动力闲置在家,所以家家户户都在忙过年,这可以说是一种仪式,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寄托,是一种属于当地人民的一种生活模式。这是传统观念、习俗的沿袭,更是表达乡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需求。可以说,面塑是定襄县南王乡的一种俗信符号。

(二)符号表层

面塑的俗信符号表层是其呈现的形象本身所包含的传说故事、相关的寓意以及文字的谐音。

具体来说,比如之前举例过的玉兔的传说、刘海背金蟾的传说、仙桃的传说等。其实传说只是缘起,是人们想要赋予所塑形象的一种内涵,目的是要通过传说来表达某种形象的含义,而又通过对于传说的表达,使得传说一代代地流传着,也让所塑形象更加有文化韵味。同时,还因为一些形象有某种特质,与人们的现实需求相符合,所以用来代表一种祈求吉祥的形象。比如鱼、石榴、向日葵等,因其“多子”的特性符合了农耕经济下的民众心理需求,长久以来得到人们的崇拜,作为蒸制面塑必备的形象。

另外,谐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是利用了音近文字的吉利含义,比如蝙蝠的“蝠”与福气的“福”,以及佛手的“佛”与福气的“福”,都是因与“福”字谐音,因此蝙蝠、佛手都被用来表示福气,在所塑形象上表现出“福”来祈福,就会特别的灵验,梦想成真;比如鱼与“余”谐音,因此大鲤鱼形象常被用来表示年年有余;再比如羊与“祥”音近,因此羊形象也被用来表示吉祥的含义,有吉祥词“三羊开泰”等。

当然了,所谓的传说、寓意、谐音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融合在一起,比如说“鱼”,既代表着对于多子的期盼,又表示着对于年年有余的希望。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是何种缘起,都是为了表达人们的一种现实性的愿望,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符号深层

面塑的俗信符号深层是通过呈现形象表面所传达的乡民的求吉文化心理和他们对生活的艺术表达。

不论乡民们使用何种形象来蒸制面塑,都是为了祈福、为了表达自身对于吉祥的追求,其内涵深层所体现的都是乡民的求吉文化心理。因此在主观意识里认为是吉祥的、对自身有利的事,乡民们就会去做。在蒸制面塑这个民俗活动中,乡民们一定只会选取对于现实有实际功用的或是最符合现实意义的形象去祭供、去祈福,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或是不吉利的形象,就一定不会出现在面塑当中。

卡希尔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乡民们把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期盼通过面塑这种符号表现出来,这其中表现的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艺术性表达。不仅仅表达他们内心的渴望与祈求,更表达他们对于生活多样化、丰富性的需求。乡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形象,用实际行动表达出他们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理解。

一切民俗事象的形成都有其实际的功利动因,不存在毫无功用的习俗。任何存在的民俗与文化形式都有其功能作用,而一切失传的民俗与文化形式则表明其功能的消亡或转移。对于定襄面塑的功能来说,其文化内涵所表达出的就是乡民所赋予面塑的实践功用性,是其避凶就吉、禳祸祈福的习惯性心理与行为,是其对于生命崇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表达,更是其生活方式的表现、对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