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婴儿能间隔一定的时间按固定的次数排泄小便,也有不按固定时间而每天排小便10~15次的。在大便上,有1天排10次的,也有1天只大便1次的。大便的性质也因婴儿而异,同时食母乳的婴儿,有的大便黏糊糊的呈金黄色,有的则呈绿色并混有白色疙瘩和夹杂有黏液。喂牛奶的婴儿有排绿色大便的,也有排黄色大便的。但只看大便的颜色还不能说排哪种便不好,只要婴儿能正常生长,就不要拘泥于排泄物的形状和颜色。但如持续排白色大便,应去医院咨询和作检查。
婴儿吃奶的个性特点
婴儿的个性还表现在吃奶上。有的婴儿吃了3~4分钟奶就累了而不想吃了,当把****在他嘴里动一动又开始吃了,可是吃了2~3分钟后就又不吃了。这样,婴儿吃完一只奶要花20分钟以上。与此相反,有的婴儿不用10分钟就能咕嘟咕嘟地吃完母亲的一只奶,接着又去吃另一只奶,并且吃着吃着就含着****睡着了。但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周里,就是同一个婴儿,其吃奶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是每天吃7~8次,也有吃5次的。既有爱吃的时候,也有不太爱吃的时候。也不是每次都吃一样多。有的婴儿在吃完奶后往往把多吃的部分吐出来,也有一点也不吐的。
出生后1周到半个月的婴儿的特点现在在产院里分娩的越来越多了,一般的婴儿大多是在产院度过3天的,实际上母亲承担照看婴儿的责任应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现在爱婴医院提倡母婴尽早接触。
在这个时期里,婴儿的睡眠时间比醒着的时间要长得多。但也并不是一定要睡多少小时才行。
小便的次数有五六次到十几次不等。母亲一般是不担心小便的,但是当大便次数过多时,就会担心是不是消化不良,然而在这个时期里还不会发生消化不良。既有一天只大便1次的婴儿,也有在每次换尿布时都大便过了的婴儿。喂母乳的婴儿一般都是这样,大便的次数越多就越不成形,可看到沾在尿布上的黏液和小疙瘩。粪便一般呈绿色有酸味,对婴儿来说这是正常的。
婴儿出生1周后的体重与刚生下来时的体重相比一般没有变化。
从出生后1周开始体重会明显增加,这说明婴儿体格增长开始进入正常。
不管婴儿具有怎样的成长机能,只要母乳不足,婴儿的体重就不会增加。当母乳分泌不好,正是母乳不足的时候。此时如果轻率换成牛奶,体重虽会增加,但对婴儿来说没有比母乳更理想的营养了,所以即使体重不怎么增加,也要坚持母乳喂养。
婴儿的体重即便没有达到每天增加35克这一标准,只要不哭,就要坚持用母乳喂养。增加喂奶次数,可以增加母乳分泌量。但是,不管母亲的意志多么坚强,如果喂母乳婴儿每周的体重只增加100克时,就要加一点牛奶。不然,婴儿使劲哭闹会导致脐疝。
相反,有的母乳奶汁不足,但婴儿却不怎么吃奶。比如吃5~6分钟就不怎么吃了,或者睡着了。这样,由于马上会饿,要不了30分钟就又醒来而啼哭。对这样的婴儿不必规定授乳的间隔时间和每次喂奶所需的时间。这也是婴儿的个性表现,不必着急,可多喂几次。
不要因为婴儿吃得少就把正在鼾睡的婴儿弄醒喂奶。婴儿肚子饿了,会自己哭叫的。一般喂牛奶的婴儿基本上可3小时喂1次,而喂母乳的婴儿则应进行“按需喂哺”.睡眠、排泄、食欲等都是由婴儿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除此以外其他个性也在这个时期中开始表现出来。有的婴儿即使给他勤换尿布,臀部也是红红的。个别的婴儿在脐带脱落之后也总是湿漉漉地发红。既有不断打嗝的婴儿,也有满脸憨得通红而气呼呼地呀呀直叫的婴儿。还有在吃完牛奶或母奶之后,过了不到两三分钟或者20分钟左右,就像喷泉似地把奶吐出来,而后又高高兴兴玩起来的婴儿。也有的在吃奶时由于过急而呛着了的。还有的婴儿眉毛上好像长了一层浮皮,脸蛋上好像长满了如同酒刺一样的小疙瘩。有的婴儿鼻子通气不畅,精神不振,也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生的。不能将上述的各种表现认为是疾病。也用不着每天都量体温。在每天多次抱婴儿的过程中,只要将脸贴到婴儿的脸上就可以知道婴儿的体温。
另外,横产的婴儿在这个时期里可以在其脖子的右侧或者左侧摸到一个硬硬的滑溜溜的东西,由此可以发现婴儿常常是偏向一侧睡觉的。有的婴儿会继续出现少量的眼屎。也有一侧的眼睛跟屎很多,另一侧的眼睛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其严重程度并未使睫毛粘到一起,白跟球也不发红。若认真观察,跟屎附近的睫毛会触及眼球,这是轻度的倒睫,可用消毒棉擦一擦。
出生后半个月到1个月的婴儿特点此时婴儿的个体差异更明显了。
有的婴儿非常老实,就如同没有他存在似的。这类婴儿睡眠很长,肚子不十分饿就不会醒,当肚子饿了就会咕噜咕噜地吃奶。若是吃母奶就会把两侧的母乳全部吃空,若是喝牛奶也能轻松地吃掉120毫升。吃完就要小便,当给他换尿布时就会显得很高兴,然后又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在夜里大约2点和5点钟的时候会各醒1次,当换完尿布喂了奶后,又会马上睡着。每天大便1次。
像这种“个性”老实的婴儿是很少的,一般的婴儿都不会这样安静。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很敏感,有的婴儿往往会闹得厉害,会成为爱哭的婴儿,有一点声音马上就醒了。醒来后如果尿布湿了就大声啼哭,表现出不高兴。即使换了尿布,如果肚子饿了也会哭个不停。对这种婴儿若喂以母乳,当吃了5~7分钟后,饥饿感一消失就不再吃奶。这时如果硬把****塞进他嘴里,就会像生气似地把好容易吃进去的奶全部吐出来。待过了10分钟后,又会因肚子饿了而啼哭,只有再吃5~6分钟的奶才能睡去。但有时也会在吃完第1次奶后一直睡4小时,对这样的婴儿就不能按时间有规律地授乳。有时1天要喂12~13次,特别是当母乳的分泌不很好时,婴儿的个性和母亲的焦躁两方面的因素互相结合,就会使婴儿的生活变成仅仅是为了吃奶。
由于很多母亲坚持不下去,因而就对母乳喂养失去了信心。换喂牛奶后虽稍有好转,但是婴儿仍然不很安静。当奶瓶里的牛奶流通不好时,这样的婴儿会生气地哭起来,把奶嘴也吐出来,干脆不吃奶了。当母亲正庆幸好不容易才算喂完奶时,刚过了20分钟,又把奶全部吐出来,这样的婴儿之中男婴占多数。由于每次吐出的奶量不同,饥饿的时间也就不同。这种婴儿到下一次哭叫要吃奶的时间有时只有1个半小时,有时也有2小时,喂奶时间没有规律。这种情况不是吃药所能治好的,而是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自然好转的。
个体差异还表现在食欲上。喂母乳的婴儿不容易看出来,但只喝牛奶的婴儿由于每次喂奶的奶量很清楚,母亲是能够知道婴儿的食欲的。当婴儿吃得很多时,母亲并不担心,反而高兴。这是因为母亲认为婴儿的食欲好身体就健康。母亲担心的,往往是食量小的婴儿。
当看到食量小的婴儿体重达不到标准时,也不必着急,食欲过于旺盛未必是好事,刚满1个月的婴儿若每次吃180毫升奶就是吃多了。
排泄的个体差异在这个时期里也很明显。不管小便次数怎样多,都被尿布吸收了,不易察觉。大便由于用肉眼就可以看见,当次数多时,对于有点像痢疾的大便就应该引起注意。这个时期,在排泄上的另一个个体差异是以便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婴儿出生后从1个月开始,这一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在出生后半个月中就表现出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到1个月时就进一步定型了。开始时脸蛋上长有酒刺之类的婴儿,有时会发展成满脸发红、变硬而渗出黄色液体。也有的婴儿眼眉上长有像头皮那样的东西,脑门上或头顶上长有一层油乎乎的脂痂。也有的后耳根处发红,好像糜烂了一样。
也有的婴儿始终在鼓气,满脸憋得通红。其中的一些婴儿肚脐向外突出,这可能是脐疝,不太爱哭的婴儿也有发生脐疝的。
鼻子不通气的婴儿在这个时期里会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会达到不能吃奶的地步。
在经常吐奶的婴儿中,男婴居多。到了这个时期有的婴儿每次都像喷水似地吐奶,体重也不见增加。这种现象不是病,而是婴儿个性在这个时期里的表现,不必担心。有的母亲只注意婴儿的个性而忽略了婴儿的成长,这是不好的。婴儿在这个时期里视力逐渐增强,快到1个月时,当心情好就会露笑脸,手脚的运动也越来越频繁。如果是在炎热季节会蹬掉毛巾被。婴儿的手有时能触到脸上,要经常剪指甲以防止抓破面部。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婴儿高兴时的脸色。无论大便次数怎样多,怎样吐奶,以及体重的增加是如何不能令人满意,只要婴儿表现出令人愉快的脸色就不要紧。世界上也许只有母亲最能清楚地记住婴儿的表情,当母亲感到婴儿的脸色与平时正常情况下的愉快脸色有所不同时,就会发觉婴儿是哪里不舒服。从一生下来就熟悉婴儿脸色的母亲就比只了解婴儿五六成情况的医生更能弄清婴儿的健康情况。为此,母亲一定要经常观察婴儿的脸色。
新生儿会溢乳
新生儿喂奶后有时有少量吐奶,或在枕边、衣服上存有残留奶迹,这种现象称作新生儿溢乳。这与另一种叫做新生儿呕吐的症状不是同一回事。
可以引起溢乳的原因:
(1)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肌肉和神经发育不成熟,这是引起溢乳的基础。
(2)喂养过饱促使胃容积扩张。
(3)哭闹时间较长或空吸****、手指等,导致咽入过多的空气。
(4)喂养后未能及时将咽入的空气排出,或翻动小儿体位过频。
新生儿溢乳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不必治疗。防治上可采取喂奶前先换好尿布,喂完后将婴儿直立抱起,轻轻拍背,等待婴儿打嗝后再轻轻放下,尽量少翻动体位,一般多采取右侧卧位。
新生儿生理性腹胀
正常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喂奶后常可见到轻度或较明显的腹部隆起,有时还有溢乳。但婴儿安静,腹部柔软,摸不到肿块,排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这是通常所说的“生理性腹胀”.这是由于新生儿腹壁肌肉薄,张力低下,且消化道产气较多所致。
但如果腹胀明显,伴有频繁呕吐、婴儿精神差、不吃奶、腹壁较硬、发亮、发红,有的可见到小血管显露(医学上称为静脉曲张)、可摸到肿块,有的伴有黄疸,解白色大便、血便、柏油样大便,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疾病的表现。严重而顽固的腹胀往往表示病情危重,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新生儿头顶部有一层厚痂
有些新生儿头顶部常有一层厚薄不均的油腻灰黄或棕黄色痂,多是由于家长看到前囟门的波动而不敢洗擦该处,长时间皮脂腺的分泌物及脱屑的头皮堆积而形成厚痂。这样既不美观又不卫生,可以影响小儿头发的生长,应当去掉。可以用消毒的植物油或0.5%金霉素软膏敷痂上,24小时后用细梳子轻梳1~2次即可除去,不要用手抠抓,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除去后要用温水、婴儿香皂洗净。
母乳育儿是建立母子关系的桥梁
妊娠期间靠着脐带连系母子一体关系,但一旦分娩就失去这种联系了,于是就必须重新建立母子关系。
若小羊一出生后就离开母羊,往后就是母羊站在他面前也认不出母羊。离开的时间愈久,这种倾向愈强烈。
在人类调查实验中结果也是一样。分娩后有肌肤亲近者,以及常爱抚与注视宝宝的话,宝宝的眷恋心态会更强烈。但是人类是知性动物,无需特意去做。
母子眷恋关系受着文化的影响,而且需要长时间建立。这种关系还会影响到未来人格的发展,所以别太心急,做好初期的良好接触关系才重要。
在尚未跟宝宝建立和谐关系前,授乳次数绝不可减少,母乳授乳比起肌肤相亲更容易建立起良好关系。从多次接触中自可把握宝宝状态。
所以“母乳哺育”是自然的母子接触桥梁。
婴儿不要剃胎头
中国民间传说,为满月时的婴儿剃光全部头发,可以使孩子长出又粗又黑又密的头发,有的连婴儿的眉毛也一起剃掉。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均属无稽之谈。
人的头发的生长情况,主要受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调节,与婴儿时期是否剃头毫无关系。给新生儿剃头,不但不会给小儿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给婴儿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是因为小儿头皮很薄,而且娇嫩,抵抗力差,剃头时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割破孩子的头皮,而且婴儿的头皮上存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头皮稍有破损时,细菌会乘机而人,并经血流播散到全身,引起严重的菌血症、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严重时可危及婴儿生命。
新生儿一定要加喂鱼肝油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是由于身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造成钙磷代谢失常,使体内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上,所以骨骼发生病变,出现畸形。同时,还影响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略,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已明显下降,容易得肺炎、腹泻。得病后表现的病程长、病情重、病死率高。因此佝偻病对小儿身心健康危害较大。
体内维生素D主要依靠晒太阳的作用形成。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将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变成胆骨醇(维生素D3)。其次,食物中也含少量维生素D,特别是浓缩鱼肝油中含量较多。
世界各地都有佝偻病,温带多见。我国地处温带,佝偻病的发病率很高,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
一些在冬春季节妊娠的孕妇,如果在孕晚期没有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出生的新生儿非常容易发生先天性佝偻病。新生儿期很少晒太阳,而人奶、牛奶含维生素D很少,不能满足每日的需要量,导致佝偻病加重,影响生长发育。为了防止小婴儿患佝偻病,在新生儿出生半月时,必须加服鱼肝油。
煮牛奶的时间不能过长
有的母亲认为给小儿煮牛奶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可以消毒得更彻底,更容易消化吸收。其实不然,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加热时,呈液态的蛋白质微粒会发生很大变化。当牛奶温度达到60℃~62℃时,就会出现轻微的脱水现象,并出现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