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3228800000010

第10章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3)

利德(Lied)在140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原意指富于德意志民族特色的德语独唱声乐作品。最早的单声部利德歌曲是由12和13世纪的爱情歌手在演唱中创作出的,最早的多声部利德歌曲出现在15世纪的《洛查默歌集》(1455-1460)等文献中。15世纪是多声部利德歌曲产生和迅速发展的时期,16世纪,它在德国作曲家H·芬克(H·Feinrick,约1445-1727)、瑞士作曲家森夫尔(L·Senfl,约1489-1543)、佛兰德作曲家拉索(O·di Lasso,1532-1594)等人的作品中达到顶峰。16世纪利德,歌词通常为世俗内容,音乐通常为定旋律对位写作的四声部合唱。

4. 英国牧歌

英国牧歌创作是在意大利牧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6世纪下叶,意大利牧歌开始在英国流传,之后英国牧歌创作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开始兴起。英国牧歌为二至六声部,以五声部为主。内容多为田园情节和乡间轶事,用英文歌词,笔调多委婉。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利(T·Morley,1557-1602)。

二、乐器与器乐

16世纪以前,没有专门的器乐曲写谱创作。所谓器乐,仅仅指用乐器即兴地演奏既有歌调,这些歌调往往储存在演奏者的记忆中,由演奏者自由自在地发挥。

15-16世纪,欧洲的宫廷艺术逐渐兴起,其中主要包括音乐和舞蹈,乐器不仅为歌唱和舞蹈伴奏,还常常独立演奏或变奏歌调和舞蹈音乐,器乐独奏与合奏非常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产阶级的家庭音乐会也十分盛行,唱歌、跳舞、奏乐成为当时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演奏乐器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器乐迅速发展的同时,专业作曲家也开始关注器乐并尝试写作独立的器乐曲。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并为史学界所公认的最早的“器乐曲谱”是产生于1500年前后的一份管风琴谱。不过,该乐谱的谱面上仍然标有“唱奏皆可”字样,显然,它并非纯粹的器乐谱。16世纪,器乐在贵族宫廷音乐和市民家庭音乐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即兴演奏仍然是器乐发展的主流。

1. 乐器

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乐器按照演奏方式可划分为以下三类: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1)键盘乐器

键盘乐器包括:管风琴,古钢琴(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

管风琴(organ)是最为古老的键盘乐器,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管风琴。到了中世纪时期,管风琴更是成为了唯一能够在教会中演奏的乐器。管风琴由手键盘、脚键盘、音栓、音管组成,靠铜制或木制音管来发音。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变化对比丰富,能够模仿管弦乐器效果,演奏丰富的和声。管风琴常置于教堂之中,在教堂音乐中运用普遍。

古钢琴是羽管古钢琴(羽管键琴)和楔槌古钢琴(楔槌键琴)的通称。两类古钢琴都于16世纪发展成熟,十分普及。羽管古钢琴依靠羽管或皮质管片拨弦发音,楔槌古钢琴依靠铜质楔块击弦发音,两者相比,前者琴弦数较多,音量较大、音域较宽、音色较好。两类古钢琴的共同缺陷在于:弹奏过程中,乐器发出的音量几乎是恒定的,不能产生强和弱的变化。

16世纪,古钢琴的型制多样,琴身上也常常绘制出各种图案,名称有“克拉维科德”(Clavichord)、“哈普西科德”(Harpsichoed)、“维吉纳”(Virginal)、“斯皮内”(Spinet)等称谓。

2)弦乐器

弦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琉特琴(lute)和维奥尔琴(viol)。

琉特琴是拨奏弦鸣乐器,是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该类乐器的琴体形状呈半个梨形,由面板、琴颈和线轴板组成,16世纪最盛行时设有6组弦。演奏时,将琴横抱于怀中,左手按弦,右手拨奏。

琉特琴于13世纪晚期从西亚引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环境中,发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乐器之一。琉特琴是一种性能优越的乐器,它既可用于独奏也可用于伴奏。16-17世纪是琉特琴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18世纪逐渐退出宫廷音乐领域,成为纯粹的民间乐器。

维奥尔琴又称古提琴,是16至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弓弦乐器。其外形与小提琴相似,琴身侧板较为宽厚,背板平坦,弓杆略向外弯成拱形,常见的维奥尔琴为6根弦,有横持与竖持两种持琴演奏方式,琴弦调音又低至高分别为:A-d-g-b-e1-a1。维奥尔琴的音色柔和、纤细、略带鼻音,因此又被称为柔音提琴。维奥尔族乐器有高音维奥尔、中音维奥尔、低音维奥尔三种形制。18世纪以后它们被提琴族乐器所取代。

3)管乐器

常见的管乐器有短号(Cornet)、大管(Bassoon)、长笛(Flute)、双簧管(Oboe)等,这些乐器广泛应用于世俗音乐领域中,偶尔也在某些教会音乐中使用。

4)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手鼓、响板、定音鼓等,这些乐器在器乐合奏中使用频繁并随心所欲。

2. 器乐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独立器乐体裁主要有利切卡尔、坎佐纳、前奏曲、幻想曲。它们都是从声乐中脱颖而出的器乐体裁:

1)利切卡尔

利切卡尔(ricercar),意大利文,原意为“探索”、“寻求”或“练习”、“习作”等。利切卡尔出现于16世纪上叶,最早的利切卡尔是琉特琴即兴演奏经文歌,乐器演奏并不完全按照谱上原有音符,而是在其中自行增添一些器乐装饰音。利切卡尔有为独奏乐器而作的、也有为器乐重奏而作的。16世纪的利切卡尔通常为重奏(小型合奏)形式,也有键盘和琉特琴的独奏形式。17世纪常见的利切卡尔是一种供键盘乐器使用的相当短小的即兴风格作品。它在18世纪被赋格曲所取代。17世纪利切卡尔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弗雷斯科巴尔迪(G·Frescobaldi,1583-1643)等。

2)坎佐纳

坎佐纳(canzona),意大利文,意为“歌曲”。器乐坎佐纳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上叶,是一种键盘乐器或琉特琴即兴独奏的小型独奏曲。16世纪下叶又出现了小型器乐合奏的坎佐纳。16世纪末的威尼斯作曲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坎佐纳。17世纪意大利的弗雷斯科巴尔迪等创作出大量的器乐坎佐纳作品。

3)前奏曲

前奏曲(prelude)一词来自拉丁文的Prae(意为“前”)和ludus(意为“表演”),原指演奏前用以活动手指的即兴演奏小曲。15-16世纪的前奏曲是一些即兴演奏的小型器乐曲,17-18世纪的前奏曲多为键盘乐曲,或是组曲之前的一段引子,或是歌剧之前的一段即兴风格序奏。18世纪上叶,巴赫创作了许多《前奏曲与赋格》键盘乐曲。19世纪,肖邦发展出了一种不依附于任何其它音乐形式的独立钢琴小品-前奏曲。

4)幻想曲

幻想曲(fantasia)一词来自希腊文Phantasia(意为“幻想”),指自由发挥作曲家想象力而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多数为器乐体裁,结构自由,脱离了某种固定的结构模式。幻想曲起源于16至17世纪即兴演奏的传统。在17世纪上半叶,幻想曲的形式接近于利切卡尔、坎佐纳,具有复调和主调风格混合的特点。到了18世纪,幻想曲常作为套曲作品的引子部分出现。19世纪以后,大多指独立的作品。

5)托卡塔(toccata)一词来自意大利文toccata,原意为“接触”。它指代一种节奏紧凑,手指快速敲击键盘、技巧性很强、自由奔放的键盘乐曲,有时还带有赋格式的模仿复调段落,是管风琴和古钢琴音乐中常用的体裁。这一体裁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早期的托卡塔是即兴演奏的前奏曲。17世纪下叶至18时上叶发展成为了独立的音乐会体裁,德国作曲家巴赫等创作过大量托卡塔作品,18世纪的托卡塔常作为赋格曲的前奏部分,即《托卡塔与赋格》。19世纪以来,这种体裁的作品逐渐消失。

6)奏鸣曲(Sonata)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原意为“鸣响”。15世纪的“奏鸣曲”一词偶尔用来指乐器的独奏与合奏,16世纪时该词用于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当时泛指声乐曲的术语康塔塔(Cantata)相对应。16世纪的威尼斯乐派所创作的奏鸣曲最具有代表性,这种奏鸣曲为多段体,各段分别以一个主题及其变奏构成,代表人物有威尼斯乐派音乐家有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梅鲁诺等。16世纪已有不少奏鸣曲问世,其中器乐合奏《弱声与强声奏鸣曲》最为著名,该曲是G·加布里埃利于1597年创作的大型声乐协唱曲《神圣交响曲》中的一首。

另外,意大利人在乐谱印刷出版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16世纪的意大利活字乐谱印刷大师佩特鲁奇(O·de Petrucci,威尼斯人,生卒年不详)于1501年在威尼斯出版了“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复调音乐集”,又于1504年在威尼斯出版了“现存最早的四卷经文歌集”。截至1523年,他共出版了59卷声乐与器乐曲集。在这之后的巴罗克时期,意大利的音乐印刷出版业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