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3228500000075

第75章 常泡省图书馆,终身获益匪浅

鲜琦

20世纪80年代,我从医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当医生。工余饭后,我成了四川省图书馆的常客,并从1985年左右开始“舞文弄墨”。从医学论文、科普小品,到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我“半路出家”地走上了弃医从文的写作之路。

在省图书馆,我所读的小说中,除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外,在现当代作家中,尤以受李劼人、沈从文、汪曾祺、老舍、钱钟书等作家的影响较深。

从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起,笔者就开始构思、创作。但那时候,市面上很难买到有关歌颂美丽成都锦绣前程的报刊图书。得来全不费工夫,关键时刻,我想到了李劼人,尤其对他记写成都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及《李劼人选集》等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如出一辙,市面上也很难买到李劼人的上述图书,就更不要说新中国成立前李劼人那广泛分散发表在诸多报刊上的文章了。为了能够系统地读到李劼人的作品,一段时间,省图书馆几乎成了我的“家”。我不仅在这里阅读李劼人的图书、记写笔记,并在省图书馆诸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查阅、复印了许多李劼人发表在解放前诸多报刊上的文字精华。

正因为长期在省图书馆的查阅、学习,从此使生于重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移民”到成都的笔者,才通过李劼人的上述名篇大作,逐渐认识、了解、热爱上了这座原来“深藏闺中”、“鲜为人知”的“成功之都”。

立足成都,放眼世界。在省图书馆,我获益最大的除了与成都、巴蜀、鲜卑、中国有关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类图书和与现实问题有关的报告文学作品之外,那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报杂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报杂志样板文章的启示,使我所写文稿有了源源不断的“出口”之路。

20世纪90年代末期,借助省图书馆这座巨大的“聚宝盆”,笔者构思、创作的《锦绣成都》歌词和大型音乐歌舞史诗剧《锦绣成都》剧本及演出策划案脱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2011年以来,在中央和省市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意见、决定”的精神鼓舞下,我加大加快了读书、写作的力度,将歌曲《锦绣成都》、大型音乐歌舞史诗剧《锦绣成都》等文字修改完善。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一脉相承”、“读好书、做好人、办好事、写好文、获好报”,是我多年的读书理念。特别是多读文化类书,不仅会令人终身获益匪浅、增加个人的独立思考和鉴别创作能力,更能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精神,富有自豪和成就感,而这一切是拿钱都买不到的!

与此同时,笔者通过省图书馆这个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平台”,再次向社会发出呼吁,爱书吧,朋友们!省图书馆是个真正的“聚宝盆”,更是你免费享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