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3228500000052

第52章 记和杨德华馆长一起工作的日子

张玉清

杨德华馆长原是中央高级干部,因为身体健康原因,1958年被****中央组织部调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杨馆长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行走困难,后因不适应成都的气候离开了四川,去云南昆明疗养。杨馆长在四川省图书馆工作的时间很短,但是他深入细致、平易近人、身体力行和关心职工生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于1949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系,毕业后先后在重庆罗斯福图书馆和西南图书馆工作,两馆合并后改名为现在的重庆市图书馆。1958年,在筹建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时候,我有幸与杨德华馆长共事,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开展工作,并得到他的教诲,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1956年,******总理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7年******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了图书小组,该小组负责全国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规划。为响应总理的号召,为科学发展提供文献资源保障,确定在全国成立2个全国性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9个地区性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就是其中9个之一。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由四川省两个公共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和重庆市图书馆)、两个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和重庆大学图书馆)共4个图书馆成立筹备小组和兼任筹备委员。四川省图书馆负责主要职责,筹备组办公地址设在该馆内,并要求以上4个馆各抽调1名干部到四川省图书馆参与筹备组的日常工作。

1958年11月,四川省图书馆杨德华馆长就该项工作专程到重庆图书馆进行磋商。经重庆市图书馆领导研究,决定派我代表重庆市图书馆参与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筹备工作。11月12日,我怀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和领导的信任,告别了还在生病疗养的丈夫和3个幼小的孩子,与杨德华馆长一同坐火车到达成都。

到四川省图书馆后不久,重庆大学图书馆的郭月月同志也来报到了,可工作不久,因其他原因她被调走了。而四川省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却始终没调人来,实际就我1人在此办公。我初到成都,人生地不熟,筹备工作又很繁琐细致,感觉开展工作很困难,可是为图书馆事业努力工作的决心和重庆市图书馆领导的信任支撑着我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同时杨德华馆长的关心和爱护鼓舞着我,他关心着筹备工作的进展,争取专项经费。他还多次找我谈心,关心我的身体健康,见我工作认真且是图书馆专业本科生,他希望我从重庆市图书馆调到四川省图书馆工作。对此,我没一点思想准备,丈夫还在胃溃疡疗养中,孩子还小,我没打算到成都工作。在杨德华馆长多次恳谈和动员下,我同意了调动工作。从1958年调往四川省图书馆直到20世纪80年代退休。

筹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在图书馆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正式成立。成立那天,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重庆市图书馆馆长杨作平、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卫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邓光禄、四川医学院图书馆馆长李永增等10余人到会,我和郝世琼、马锦华负责接待工作。

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不久,我接到一项新工作,负责编辑《四川省各图书馆馆藏中文旧期刊联合目录(1884年至1949年解放为止)》。抗战时期,四川处于抗日大后方,四川的文献资源保存较完整。编辑该目录有助于理清家底和文献资源利用和共享,其任务艰巨而光荣。这部《联合目录》被四川省图书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时间非常紧迫。

我负责全面的编辑工作,馆里派了夏雨膏同志协助我。我们人手少,工作任务重,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我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不顾书库里又脏又累,从编、印、发行均按时完成任务。这部《联合目录》内容丰富,基本上涵盖四川省内19个图书馆65年(1984-1949)间的旧期刊9788种16开本8706页,共分4卷,内包含一本索引,是一部较全面的检索工具书,对研究当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献。该《联合目录》分送了全国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各大专院校图书馆,真正起到了文献资源共享的作用。1986年,时隔近30年,我和何秀清到国家图书馆收集资料,这部《联合目录》还保存在该图书馆期刊部。抚摸着这部陈旧不堪的目录,我百感交集,这部《联合目录》至今还能为全国的读者服务,当年的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杨德华馆长在四川省图书馆任职时间很短,我恰好与他共事,受到他的教益。他身体瘦弱,行动不便,可总是身体力行,他不仅抓全馆的业务工作,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筹备和成立也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还时时关心着职工的生活,当时的食堂只有几张方桌,没有椅子,他督促安排好长凳,还亲自打扫食堂卫生等。杨德华馆长生活俭朴,不搞特殊,与职工一起排队买饭。我在重庆市图书馆搞业务培训期间不慎得了急性肝炎,时值“******”时期,因忙于工作没有好好休息转为了慢性肝炎,工作中时常疼痛,杨馆长知道后,时常关心我,并亲切地说,干革命工作不是拼命,工作的时间还很长,要讲科学,劳逸结合。他对职工嘘寒问暖,爱护职工,体现了党的优良工作作风,使我倍感党的温暖。

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也是年近九十的人了,但是那些事仍记忆犹新,回想杨德华馆长对我的鼓励和关怀我仍如沐春风,同时也为自己献身图书馆事业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贡献了自已的力量而欣慰。

杨德华馆长也已经过世,愿他安息吧!

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