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3228500000022

第22章 基层文化建设的奇葩

——四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陈雪樵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人口众多,文化资源富集,地域特色鲜明。如何将富集的文化资源信息广泛而有效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和提供服务,这一直是文化主管部门和信息机构关注和思考的问题。2002年,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给四川盘活富集的文化资源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福音,提供了机遇。自此,“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被列入****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文化基础工程和创新工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天府大地不断成长壮大。

十年来,在文化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管理中心和四川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通过不断强化资源、网络、管理、队伍四项建设,着力公益性、特色性、群众性塑造,高扬先进文化大旗,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我省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入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初步形成了省、市(州)、县分布式资源库。经过几年的建设,省级分中心(四川省图书馆)购置、整合了国内主要的书刊文献和大型的专题数据库,如万方科技系统期刊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会议和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宏经济数据库,龙源人文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自建了绵竹年画数据库、藏族唐卡数据库、四川旅游资源数据库、四川名人数据库等九大特色数据库;译制了79个小时的康巴藏语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并采取多种途径解决了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保证了文化共享工程能够有效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截至2012年元月,四川文化共享工程拥有各类数字资源达到123.62TB,其中自建特色数字资源19.62TB,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获得文化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中心“资源征集杰出成绩奖”。

网点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基础。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标准规范要求,紧紧依托国家图书馆及省、市(州)、县(区)级图书馆,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技术管理平台、资源建设中心、服务支持中心,构建了提供超大规模、便于使用、没有时空限制、可实现智能检索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搭建了全省统一服务,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的网点阵容体系。着力加强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了以基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遍及城乡、覆盖全省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五个进入”(即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在网络资源整合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努力扩大文化共享工程覆盖面和受益面,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工程”以及“2131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相结合,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走进了千家万户。截至2012年元月,全省完成52316个文化共享工程网点建设。2005年、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获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国家管理中心“网点建设二等奖”。

科学管理是文化共享工程的保证。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的要求,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全省始终坚持文化共享工程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绩效考核、目标量化的管理原则,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以省文化厅的名义先后下发了《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办法》、《四川省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检查验收标准(细则)》、《四川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通知》和《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检查验收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为进一步组织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和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了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健康有序发展。2004年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共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队伍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关键。大力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采取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营运管理队伍。制定了培训规范标准,编印了《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教程》,实行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十年来,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图书馆员和基层文化专干们采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省共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近6万人次,其中面授培训4.4万人次,远程培训1.6万人次,做到了管理不缺位,维护不断档,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2009年9月,由四川省分中心组织带队参加的,在浙江萧山市图书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技能大赛”中荣获“第一名”;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在2008年、2009年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评比活动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010年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服务群众是文化共享工程的目的。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始终坚持文化共享工程公益性的原则,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图书馆传统服务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和数字图书馆平台,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整合信息资源,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随着大批农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和依托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宣传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而且拓宽了文化共享工程资金来源渠道,强有力地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看报看戏看电影难、查找资料难等具体问题,促进了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定期举办“共享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共享工程成为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阵地。为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四川省分中心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残联分中心”。有的基层服务站点利用“共享工程”大量的视听资源,开辟盲人“听”书服务;有的社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举办针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的免费电脑基础知识技能培训班,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电脑使用知识和上网技巧,为他们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文化共享工程进社区,使广大社区居民能更多、更方便、更快捷地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解决各种问题。四川省分中心建立了军营网站门户,不仅整合了大量适合部队官兵需求的数字资源,而且使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边陲的部队官兵,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网站听到了国家的声音。四川省分中心还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信息中心就建设地方人大数据库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得到了省人大领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立刻号召全省各级支中心以“文化慰民、文化安民”为宗旨,发挥“文化如水”、“沁入心灵”的优势,在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和全国各兄弟省的资助下,迅速在39个极重灾区的临时板房安置点搭建了780个文化共享工程赈灾服务点,采用白天按需服务、晚上统筹安排的服务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既可满足受灾群众个人阅览书报、查询信息、接受培训的需求,也可满足受灾群众集中观看电影的愿望。帮助灾区群众舒缓焦虑情绪,化解矛盾,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充满信心。

自2002年8月四川省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来,许多地方的基层文化单位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实现了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军队、进机关的“五进入”战略目标,使受惠群众累计达1154万人次,其中包括对近36万未成年人的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2004年被****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社科联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四川省图书馆获得文化部“群星(服务)奖”(申报的材料中三项服务活动内容有两项都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项目);2008年被四川省图书馆学会评为“四川省图书馆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1年获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电子小报制作评比“组织奖”。

文化共享工程在四川省的发展已有十个年头,回顾过去,我们看到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基层文化工作方式,丰富了基层文化工作内容,搭建了基层文化工作新平台,用新的手段传播了先进文化。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倍增,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对我省“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已建成果,最大化发挥各级网点设备设施的服务能力。以有效开展服务为重心,以打造精品、优化应用为重点,以全面推动共建共享为途径,以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到2015年,将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实现“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政府主导的公共网络服务阵地,成为资源最丰富、服务最便捷、使用最安全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数字文化资源门户、数字文化网络培训学校,成为基层群众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数字文化中心。

四川省图书馆 副馆长 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