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3228300000035

第35章 强化物质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3)

人均用能水平仅为全国平均的80%,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用能条件还很差,还有112万无电人口,能源发展不平衡非常突出,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还较低。而四川省单位GDP能耗、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物、交通领域用能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难度较大。

3.能源产业基础仍较薄弱,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差距较大

煤炭勘探滞后,资源保障和有效供给不足;矿井多、单井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农村电网投入欠账多,部分城市负荷中心高峰时段用电可靠性还不够高;电源送出通道和省际联网通道有待拓宽加强。水电丰枯矛盾突出,水电工程造价高、负债高;火电煤耗高,“市场煤计划电”问题严重。天然气输配管网滞后,下游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成品油管输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新能源发展还不够快、不够好,技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投资力度等有待突破。

4.体制机制矛盾依然突出,能源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能源立法、行业管理、能源统计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需要。国有能源企业改革有待深化,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健全,企业经营机制有待转换。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主辅分离”进展缓慢、“输配分开”尚未启动,农电体制改革和县级供电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滞后。煤炭管理职能分散,煤炭人才流失严重。能源行业市场开放程度低,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能源企业股份制改造渠道不畅。反映能源价值、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能源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能源财税政策有待完善,资源税计征办法改进实施缓慢;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试点尚未启动。

(三)构建安全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的重大举措

1.坚持节约优先、保障能源供给

厉行节能优先各项政策措施,科学引导调控能源合理需求和消费,削减并延缓能源消费总量峰值,逐步降低能源强度和弹性系数;建立有利于节能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继续推行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约束性指标,适时引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消费强度控制指标并建立分解机制。突出能源基础性、保障性、先导性地位,适度超前超量安排能源生产和保障能力,全力保障能源供给。

2.优化能源结构

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大力优先发展水电,坚持水电为主、火电为辅,加快发展新能源发电。大力优先加快水电科学发展,建成全国重要水电基地。优化发展煤电,提高煤电技术环保水平和经济性;鼓励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有序推进天然气分布式发电,增强电网调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和分布式发电,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积极有序推进核电前期工作,按照国家要求适时启动建设。

优化化石能源结构,鼓励能源消费终端利用天然气和电力;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推进洁净煤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强产能建设,加快发展川东北地区,稳定发展川西、川南地区;尽快形成页岩气产能。提高石油资源掌控能力;健全储运设施网络;完善供应网络;强化应急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替代行业发展;稳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

3.提高能源输送和保障能力

推进电源与电网、输电和配电的协调同步发展。加快区域和省级输电网架建设以及跨省区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提高电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区域电网间与省电网间电力电量交换和相互支持能力,发挥大电网在市场备用、电力电量互补、水火互济等方面的效益,提高电网整体运行效率,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依托进出川通道,增强煤炭运输能力。根据四川省煤炭供求关系和省外煤源,积极从甘肃、陕西、宁夏、新疆、内蒙等产煤省份以及云南、重庆、贵州等周边省份落实调入动力煤及调剂品。

完善输气管网体系,提高输配气能力。在基本形成“三横三纵三环”骨干输气管网体系、全面实现“高低压分设、输配气分离”功能基础上,随着南接中缅输气管道、北接西气东输管道、东接忠武输气管道等工程的进一步完成,形成管线本质安全系数、环境安全系数明显提高,调配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的有效调节南北的战略大通道。

四、构建高速稳定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开启了信息化时代,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之中,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开始深入到人类的未知领域,而来自这些未知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又进一步触发了新的技术创新和新产业,自然、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因信息通信技术革命而相互适应和促进。构建稳定高速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四川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达到我国中西部先进水平

到2010年底,全省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2108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9624万门,电话普及率达63.4%,互联网上网用户数526万户。四川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22%,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33%,有线用户1237.44万户。数字电视用户197.69万户,付费数字电视用户30.96万户。全省上网用户人数为1998万人,是四川省总人口的22.4%。CN下注册域名数为64097个,占全国CN下注册域名总数的比例为1.5%。WWW站点数51715个,占全国WWW站点数的比例为2.7%。

2.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

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党政网、经济信息网、财政网、社保网、统计网、公检法信息网、“金税网”等覆盖全川的专网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全省电子政务网站9000多个,内部局域网1500多个。农业、劳保、金融、能源、教育、卫生、旅游等各行业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行业网络,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应用。四川省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已建成不同程度的校园网,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库、高校网络教育课程资源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疾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95%的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7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传染病控制和应急反映能力明显提高,增强了公共卫生的防疫监控、应急反应能力。

电子商务处于初级阶段,在流通、金融、证券、农业、制造等领域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服务等电子商务活动。服务于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行业信息化推进较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冶金机械、能源和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纷纷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大批企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从单一的应用转向企业资源的整体整合,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全球信息化出现新趋势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普及,全球信息化发展正步入加速深化、深度集成、融合转型的新阶段。全球信息化发展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信息化作为一种科学高效动态的资源配置方式,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密切;二是信息通信技术正孕育着新突破,正步入泛在、智能、集成的新阶段;三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演进方向明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四是信息技术突破正不断焕发新的创新潜能,新兴战略性产业急速重构现代产业体系;五是信息技术扩散正在重构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六是信息化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时空概念,信息化背景下新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七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勾画了国家主权的新边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角逐日益剧烈。

2.信息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加速,必须不断激发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的活力和动力,电子政务作为网络环境下治国理政的有效手段,成为不可缺少而必须加速应用的必备手段。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成为增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未来,国家信息化发展将更加强调网络环境下治国理政能力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网络文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四川自身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发展的问题突出

信息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管理分散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信息化应用发展不平衡和行业、地区间的差距在拉大;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严重不足;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项目建设和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各地;政府管理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跟不上发展需要。

(三)构建高速稳定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的重大举措

1.加快推进“光网城市”建设

以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广播电视营运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基于无源光网络(PON)、混合光纤同轴网(HFC)和有线电视(Cable)接入网等接入手段和网系,实现全省中小城市全城光网覆盖,实现所有家庭的光纤接入,满足家庭和个人对高速上网、网络电视、高清电视、高清视频通话、全球眼等高带宽服务的需求。

2.加快“无线城市”建设

以三大电信运营商进行的无线城市计划为基础,利用宽带移动通信(3G/4G等)和无线局域网(WLAN)等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建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宽带无线接入网。重点完善主要商业区、交通枢纽、高校、机场、酒店、商务写字楼宇、住宅小区WLAN覆盖,无线网络覆盖率居西部领先,满足“智慧物联”需求;WIFI网络将突出高校、交通枢纽(机场、铁路、长途客运站)、部分大型商场、会展中心、宾馆酒店、医院、大型休闲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进一步做好规划和建设。

3.促进“三网融合”

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互相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通信网络,形成承载500万用户的网络能力,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建设完善播控平台和安全监管平台。

(执笔人: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