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大明皇朝
32280200000005

第5章 碉堡的王承恩

时间过的不知不觉,来到明朝已经好几个月的顾启伟也慢慢适应了古代王孙的生活,当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华丽的不要不要的。只是这繁体字,竖版书实在叫人看得吃力,在前世的顾启伟也算饱学之士,可这些日子看书写字却是遭了大罪,好在年轻的崇祯皇帝的毛笔字写得也就一般般,才没露出马脚。期间他两次进宫去见天启皇帝,他名义上的哥哥只是此时的天启早已时日无多,已经无法下床了勉强与他说上两句便昏睡过去,皇宫里九千岁魏忠贤把持的严严实实的,此时能进宫的仅限皇族就连首辅也只能进宫一次,所有的奏章都是交给魏大太监而后再由他转发出来,对此孙承宗等大臣也是无可奈何。

明朝的八月,八月里的紫禁城似乎不是很热,古代没有汽车就没有尾气排放;古代没有空调所以外面不会有热源。乾清宫里有些阴凉,天启还在龙床上苟延残喘,似乎有些不甘自己就这么死去,九千岁魏忠贤以及自己的乳母客氏都在,他们都是自己信赖的人啊!还有自己喜欢的那些亭台楼阁,多么不甘就这样走了。想想自己这一生,年幼时不受父皇的重视;纪登大宝虽皇后贤惠可无子嗣。这一生可还有什么意义呢?满朝文武或许有衷心于朝廷的,又或者衷心于忠贤的,可谁知道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呢?我这唯一的弟弟啊!哥哥可是留了个烂摊子给你,东北那些蛮夷需要防备,沿海那些红毛鬼也得防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病床上的天启,始终都是昏昏沉沉的,身体肿胀到已无直觉这一次奉圣夫人客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在宫中的地位全靠天启,这个她从小带大的皇帝。一旦天启驾崩即位的必是信王,可信王还会给她现在这个地位吗?不太可能,早知道当初就留下一个皇子了,以那些嫔妃的手段如何玩得过自己呢?一切都晚了啊!一旁的魏忠贤阴沉着脸,实不知此刻他在想些什么。

“王爷,王爷,您要找的甘薯已经找到了。”一脸兴奋的王承恩快步跑进书房,先是行了个礼然后说道。

“哦,承恩啊!甘薯已经找到了么?”顾启伟瞬间便站了起来,此时能找到甘薯在大灾来之前还能种上,怎能不急呢?

“是的,王爷。按照您描述的样子,老奴于福建那边找到了名为地瓜的果实。”王承恩依旧高兴的说道,能替自家主子办好差事他也是心满意足。

“快点拿来我瞧瞧。”顾启伟走过书桌来到王承恩的面前。

“是,来人将地瓜拿进来。”王承恩对着门外的候着的小太监说道。

只见一方红盘上,摆放着几颗红色,圆滚滚的可不正是山芋么?在前世的时候顾启伟最喜欢吃的玩意就是这个,不管是生吃还是蒸煮都不错,甚至切成条子晒干了煮稀饭也是很香的。“嗯,不错就是这个玩意。”话未说完顾启伟拿起一个便嚼了起来,甘甜的味道很是熟悉。“王爷,不能吃啊!这还没处理过,怎能直接吃。”王承恩吓了一跳,这王爷直接就开吃了万一出啥问题可怎生得好。“没事,这玩意好吃的很,来来,承恩你也尝尝看。”顾启伟没有理会王承恩的焦虑,倒是很客气的拿了一个往他怀里一丢。“这个真能直接吃。”“你尝尝看,不就知道了。”顾启伟喜滋滋的咬着手里的山芋,唯有此时他才觉得离自己的家近点。

“禀告王爷,孙阁老求见。”就在顾启伟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门房小太监跑进来报道。

孙阁老,孙承宗他不是应该呆在内阁的么?怎么想起跑我这信王府来了。尽管顾启伟内心嘀嘀咕咕的,可依旧不敢怠慢于他,赶紧的丢下山芋,端端正正的坐下说道:“请阁老大人进来吧!”

“微臣见过信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有些老态的孙承宗首先见礼道。

“阁老大人请起,承恩啊!搬张椅子请阁老大人坐下。”顾启伟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位先贤,不至于失态很客气的请他坐下。

“谢,信王殿下。”孙承宗小心翼翼的坐下,如今天启日不保夕信王是继承大统的唯一人选。

“不知今日孙阁老前来所谓何事啊!”顾启伟实在想不出在自己的皇兄归天之前,还能有什么样的大事发生。

“既然王爷询问,老臣也就只说了,不知现在皇上到底怎样了,龙体安康否。”孙承宗是带兵之人,身上到底有那么股子劲,说话极为硬朗。

“我皇兄身体并无大碍,只需静养就好。阁老大人不必过于惊讶,这天是不会变的。”顾启伟语带双关的说道,一边说话,一边提笔不知道写些什么。

“哦,那微臣就放心了。如今边关建奴日夜嚣张,有些事还需要皇上亲自定夺。”对于孙承宗这样的老人精来说,有些话说个大概意思便出去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详尽的解释。

“边关建奴还得阁老费心,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必须彻底的征服他们,压垮他们这样我大明朝才能长治久安,国运昌盛。”如今的顾启伟说起官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的,丝毫没有生涩感,唉!在这个周遭都是政治家的环境里,都是被逼的啊!

“王爷,所言即是想当年我太祖皇帝何尝不是征服一个又一个敌人,才能有这片如花的大明江山啊!”孙承宗已然明白这信王的意思,心中暗叹果然信王是精明的。

“不知阁老大人可曾见识过,此种宝贝。”顾启伟岔开话题,重新拿起刚刚咬了一半的山芋说道。

“哦,观此物像是海外来的。不知有什么特别之处。”不愧是当朝顶尖的人物,一眼就看出这山芋是个外来品。

“不错,的确是海外来的,来阁老大人也请品尝一下此物。”顾启伟笑眯眯的拿起一张纸包里一个山芋丢给了孙承宗。

只见那孙大人一层一层的剥开宣纸,尝了一口说道:“不错,此物入口甘甜,有嚼劲,好吃。”猛地见着那宣纸上竟然还有一行蝇头小楷,心中一惊然后又不动声色的说道:“老臣舍不得一次性吃完,既是王爷赏赐的老臣还是觉得带回去慢慢品尝才对。”说完又一层一层的原样包好,放进怀中。

“呵呵,不必如此。来啊!将番薯送一些到孙大人府上。”顾启伟笑眯眯的说道。对于孙承宗他是极尽好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释放出善意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组不至于马失前蹄。

“那微臣就谢谢王爷厚爱了,内阁尚有要事微臣告退。”见达到目的的孙承宗不再客气,他还真的有要事要办。

“那好,孙大人慢走,天气炎热可要注意多加休息才是。”顾启伟站起身,伴着孙承宗走到书房门口。

“王承恩,你速速去徐光启大人府上,请大人过来一叙。”送走孙承宗的顾启伟拿起山芋,却没放入嘴中,满脸凝重,若有所思。

此时的紫禁城有三大武力机构,一是锦衣卫掌管的南北镇抚司,二是东厂番子,三是北京城防卫所官兵,锦衣卫名义上是听从皇帝的但此时的锦衣亲军都指挥使田尔耕只听魏忠贤的命令,东厂就别提了魏忠贤正是东厂的头头,至于城卫官兵可能有点武力但是平时都只种地不训练的,武力可想而知了。那到底怎样才能在京城掌控一支足够对付魏忠贤的军力呢?顾启伟左思右想,一连好几天都没想出结果虽然自己的王府也有守卫可以来数量不多,二来这些人也都是锦衣卫忠诚上有问题,关键时刻听不听他这个王爷还很难说。就在刚刚孙承宗到来的时候,他才想起孙承宗啊!明朝末期有名的将军,辽东铁骑,关宁铁骑他可都是能够调动的且这些边军,战斗力强悍即使一对一比不了锦衣卫可架不住人家人多,战阵配合的好啊!就在顾启伟还在思考的时候,王承恩终于请来了大明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此人就算放在后世依旧不能掩盖其光芒。终其一生不管是历法还是军事,亦或是农学,数学其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顾启伟记得这个甘薯,徐光启应该有过研究此时找他来也正是要将甘薯种植推广托付于他,当然做实验的正是他的八千亩口粮田,他打算以后就只吃甘薯。

“参见信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同样一副老者装扮但依旧精气十足的徐光启此刻有些疑惑的想着,不知这信王怎么就请自己过来了呢?

“徐大人客气了,请坐。”对于徐光启顾启伟更加的敬佩,一位古人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那时极为了不得的。

“谢信王殿下,不知殿下招微臣所谓何事。”徐光启疑惑归疑惑,但该问的还是得问。

“是有事,不知道徐大人可见过这个。”顾启伟拿起一颗山芋问道。

“哦,这个是番薯,海外传过来的。口感不错,饥荒时也可充作粮食。”徐光启倒是夸夸其谈,丝毫不见陌生可见其真的下过一番苦工。

“那徐大人不知其种植方法。”顾启伟一听游戏,这徐光启可不是旁人他见识过这个应该也研究过的。

“王爷,此物虽然口感还可以但西洋那边传过来的应该也够了,没有必要专门种植。且在浙江,福建那边已经有种植的了,只不过没有那么多罢了。”徐光启此时有些恼怒,这王爷就为这么个事就把他找过来这不是耽误自己研究历法吗?以至于说话间丝毫不带客气。

“哦,是吗?”顾启伟不在乎徐光启的不满意,他要的就是大规模种植以用来抵销大灾荒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不知道徐大人可否知道此物的种植方法。”顾启伟激将道。

“呃,这倒不是很清楚。不过应该不难,此物在西洋很是普通。”徐光启一心想着自己的历法,数学有些不在意道。

“哦,可我倒是了解到,此物可不好种植吧!”顾启伟再次咬了一口手中的番薯。

“王爷没了解彻底,没那么难的。”徐光启反驳道。

“那不如这样,请徐大人帮我种植八千亩地番薯,只要成功本王就资助你历法以及数学的研究,怎么样。”顾启伟依旧笑眯眯的,丝毫不怕这老科学家不动心。

“王爷,此话当真。”徐光启还真的动心了,一来他不贪仅靠自己的俸禄做研究实在是不够,二来自己又没时间经商,倒是真的毫无其他财源。

“本王,说话自然当真。”顾启伟这下才定下心来,只要徐光启肯答应种植番薯的确不是什么难事。

“好,那下官就先告退了。王爷就静候佳音吧!”徐光启也是个说做就做的人,丝毫不拖泥带水。

目送着徐光启走了出去,顾启伟笑眯眯的说道:“老王今天功不可没,晚上一起喝杯哈。”一句话说的王承恩瞬间碉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