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智慧的25堂课
3228000000014

第14章 跨一步,就成功

打开通向要职的门

有位智慧的国王想要选拔重要官员,便把文武百官领到一座谁也没有见过的巨大的门前——这扇门不但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最重的。如果有谁能把它打开,国王就会把要职委任给他。

许多大臣见到大门后摇头摆手,有的走近看看,有的则无动于衷。

只有一位大臣,他走到大门外,用眼睛和手仔细检查,然后又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他抓住一条沉重的链子一拉,这扇巨大的门开了。

国王说:你将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很多时候,大门并没有完全关死,任何人只要有胆量去试一下就能打开它。世界上本没有任何阻隔你走向成功的门,如果有,那门是在我们的心中。

别让环境乱了方寸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这时,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间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所以他们刚才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导致失败的原因不是智力的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虚构的危险,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古代有一个国王,很善于治理国家。一天,他想:如果把别人那些成功的方法,编辑成书,他们用这些成功的方法来做事,那不就可以少走弯路,更容易成功吗?于是他便让朝廷最聪明的一位老大臣去研究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

几年以后,这位大臣编写了12本厚厚的书,书里的内容很好,但看完需要很长时间。国王不想让他的后代浪费很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于是让这位老大臣拿回去重写。一年后,这位老大臣把12本书的内容压缩成一本书送给国王。国王看后,感觉内容还是太多,于是这位老大臣又把这本书再压缩简写。最后老大臣把一本书压缩成一张纸,而内容也压缩到一句话。

当国王拿到这张纸,看后非常满意,感觉这是从古至今所有成功者的必须遵循的道理,那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如果不曾付出艰辛的努力,就别想获得最后的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怎样的付出,就会有怎样的收获。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敲动生命的大铁球

一位世界第一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他的告别大会吸引了保险界的五千多位精英前来参加。当许多人问起他推销的秘诀时,大师微笑着表示不必多说。

这时,全场灯光暗了下来。从会场一边闪出4名彪形大汉,他们抬着一个下面垂着一只大铁球的铁架子走上台。

当现场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那位推销大师走上前去。他朝铁球敲了一下,铁球纹丝没动。隔了5秒,他又敲了一下,铁球还是没动,于是他每隔5秒就敲一下。如此持续不断,铁球还是没有动。

这时,台下的人群开始骚动,甚至陆续离场而去。推销大师仍然静静地敲着大铁球。人越走越多,留下来的人已经所剩无几。

终于,大铁球开始慢慢晃动了。40分钟后,铁球大幅度晃动着,即使任何人努力也不能使它停下来。

最后,这位大师面对仅剩的几十个人,与他们分享了他一生的成功经验: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以这种持续的毅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成功来临的时候,你挡都挡不住。 简单的动作重复做,简单的话反复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说白了,成功其实很容易,就是先养成成功的习惯——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我还欠董事长一张名片

秘书把名片交给董事长,董事长不耐烦地把名片丢了出去。

门外的业务员礼貌地说:没关系,我下次再来,请董事长留下我的名片。

秘书又硬着头皮把名片递进去。董事长气极了,把名片撕成两半丢到垃圾桶里,并且拿了5块钱,发疯似的说:5块钱买他1张名片,叫他走!

秘书把5元钱交给业务员,业务员又拿出一张名片说:我的名片2块5毛钱1张,5块钱可以买两张,所以我还欠董事长1张名片。麻烦交给他。

没多久,办公室传出一阵笑声。接着,董事长满面笑容地走了出来,热情地把业务员迎了进去。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都在扮演着推销员的角色。坚持不懈,战胜拒绝,你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多撑100步

美国华盛顿山的一块岩石上立着一个标牌。

标牌告诉后来的登山者:那里曾经是一个女登山者躺下死去的地方。

原来,女登山者当时正在寻觅的庇护所“登山小屋”只距自己100步而已——如果能多撑100步,她就能活下去。 倒下之前再撑一会儿。胜利者,往往是能比别人多坚持一分钟的人。即使精力已耗尽,人们仍然有一点点能量残留着——用那一点点能量继续坚持的人——就是最后的成功者。

成功没有捷径

在一位著名企业家的报告会上,有一位年轻人向企业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请问您过去走过弯路没有?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指出一条成功直线,让我们少走弯路呢?”

没想到这位企业家干脆利落地回答:

“我不承认自己走过什么弯路,我只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它就像登山一样,哪里有什么直路可走呢?” 每个人都想寻找一条更加省力的路到达山顶。那些从山顶下来的人却说:山上根本没有什么捷径,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要想到达顶峰,就必须要不断地征服那些根本就看不到路的悬崖峭壁。

按部就班地从一头开始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丛里,应该如何找?

有人答:从草丛中心线开始找。

有人答:从草丛的最凹处开始找。

有人答:从草最高的地方开始找。

教练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 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头做起,不试图走捷径就可以了。

并非无路可走

一个喝醉酒的人,走出酒店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他踉踉跄跄地寻找着回家的路。

他看见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就醉意熏熏地朝前走。忽然“咚”地一声,头撞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上面。他被撞得两眼直冒金星。

他朝后退了两步,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块路标,上面写着“此路不通”

醉汉眨了眨眼,定了定神,又糊里糊涂走了一会儿,他又来到了这块路标前,不小心“咚”地又把头撞得很疼。

他朝后退了两步,抬头一看,原来又是一块路标,上面仍写着“此路不通”

醉汉定了定神又糊里糊涂地走了起来,走着走着,头又被“咚”地一声撞痛了。原来,他又来到了这块标牌前,然而醉汉并不知道。

他摸摸头上撞出的疙瘩,稳了稳神,又继续走路。

走着走着,头又被“咚”地一声碰痛了。

他朝后退了几步,抬头一看,又是一块路标。上面还是写着“此路不通”

“天哪,我被围住啦!”醉汉绝望地喊道。 不要只知道自己已经多次碰壁,不要老是断言自己已经无路可走,问问自己是不是在同一条路上来回绕圈子,忘记了还有其他的出路和方法。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只蝉停在很高的树上唱歌。狐狸很想吃蝉,想出了一个坏主意。

狐狸故意站在能看到蝉的地方,欣赏美妙歌声,并劝他下来,说想见识一下是什么样的动物可以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蝉对狐狸的态度很感怀疑,就先折了一片树叶丢下去。狐狸以为是蝉,立刻冲上去咬住,于是蝉说:

“狐狸啊!你以为我会下去,那就错了。”自从我在狐狸的粪便中看到蝉的翅膀后,我就对狐狸特别小心,格外注意了。 要从别人的失误和毁灭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吸取龟兔赛跑的教训

自从兔子赛跑输给乌龟后,心里总是不甘心,总想把自己的面子找回来。有一天,它终于碰到乌龟,一定要和乌龟再赛一次,乌龟答应了,于是它们找来小猴当裁判。大家准备好了,只听一声枪响,兔子“噌”地窜了出去,而乌龟在后面慢慢地爬,兔子边跑边想,上一次是我睡觉,让你捡了便宜,这一次我不睡觉看你还能不能跑过我。最终这一次乌龟又取得胜利,因为兔子心太急,没有辨清目标就跑,跑得越快反而离目标越远。

兔子还是不服气,这样不公平,要再比赛一次,乌龟没办法只好再来,只听裁判一声枪响,这次兔子比上次跑得还快。在兔子将要跑到终点的时候,它高兴地停下来,转身看乌龟跑到哪里了,心想这次我知道目标又没偷懒,一定是我赢了!当它转过头再看前面时,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兔子迷惑不解,跑上前去问乌龟,原来乌龟咬住了兔子的尾巴,在兔子转身看乌龟时,把乌龟甩到前面去了。乌龟借助兔子的力量又取胜了。

兔子更加不服气,一定要再比赛一次,这一次兔子格外小心,它吸取前几次的教训,小心谨慎地向前跑,还不断地摸自己的尾巴,唯恐又被乌龟借力。当兔子快要跑到终点的时候,远远看到前面好像是乌龟,就赶紧跑到终点一看,果然是乌龟,而且好像等了好久了。这一次兔子彻底认输了,兔子对乌龟说:乌龟大哥,我认输了,不过你要告诉我,这一次你是怎么又跑到我前面的?

乌龟笑着对兔子说:兔子老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谁还跑着到终点,我是打车过来的。 现代人想要有所成就除了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外,还要善于借力。同时还要看到,光凭自己是很难成功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一定要不断去创新才行。

谁是你的主人

小牛见母牛在农民的鞭下汗流浃背地耕田,感到很难过,就问:妈妈,既然世界这么大,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受苦,受人折磨呢?

母牛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无可奈何地回答说:孩子,没办法呀,自从咱们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身不由己了,祖祖辈辈都这样啊! 习惯一开始是你的主人,如果你被它奴役惯了,你就成了奴隶。相反,如果习惯被你奴役惯了,你就成了习惯的主人。拥有好习惯,就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

坚持到三遍鸡鸣

有两个人偶然与神仙邂逅,神仙传授给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端阳那天饱满起来的米,与冰雪初融时从高山上流下的泉水调和,倒入千年紫砂土烧制成的陶瓮盖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找齐了所有的材料,把梦想也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规定的时刻。多么漫长的等待啊。漫漫长路的终点终于触手可及,第四十九天到了。两人整夜都不能寐,等着鸡鸣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第三遍鸡鸣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但却惊呆了。

里面的一汪水,像醋一样酸,仿佛中药一般苦,但他所有的后悔加起来也不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洒在了地上。而另外一个,虽然欲望仿佛一把野火在他心里慢慢地燃烧,让他按捺不住想要伸手,但他却还是咬着牙,坚持到了三遍鸡鸣响彻了天宇,终于尝到了甘甜清澈的美酒。 许多成功者,只在于他们多坚持了一刻——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一天,有时,仅仅是一遍鸡鸣。我们有幸与机遇邂逅过,却往往因为少了些许的忍耐和等待,就与它们失之交臂。

成功就在拐角处

两个在山上放牛的男孩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矿井,于是,他俩举着火把,钻进洞里去。呈现在他俩眼前的是一个新奇的世界。矿井极深极长,且纵横交错,很像一个地下迷宫。两个男孩一时兴起,就顺着一条偏井走了进去。

不一会儿,火把燃尽了,他俩顿时置身于无边的黑暗和冷寂之中,俩人都有些害怕,慌忙往回走,但是却怎么也找不到洞口。

恐惧和焦虑越来越甚,他俩在里面盲目地左冲右突。

3天之后,孩子的父母在矿井里找到了两个孩子的尸体。他俩的尸体在一个偏井里,离主井的出口不到50米。

法医尸检时说:这两个男孩不是死于饥饿,依据他俩的生理能量,完全可以走出井口获救。经过我们的分析,他们是死于心理的恐惧和绝望。

可以想象,这两个男孩也曾在矿井里努力地寻找出口,但因为久久没有找到,所以陷入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之中,正是这种恐惧和绝望最终使他俩放弃了努力,而在离井口50米的地方,放弃了生还的希望。其实,只要他俩再向前走几步,转一个弯,就能看见洞口的阳光。 生命是个奇怪的东西,它可以不为外物所侵所扰,却可被自身击倒。战胜自身的多处拐角,你就能看到成功的阳光。

让理想转个弯

他是一名农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10年来,坚持每天至少写作500字。每写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再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纸杂志。遗憾的是,尽管他很用功,可他从来没有一篇文字得以发表,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

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一家刊物的编辑寄来的,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名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不过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就是这封退稿信,点醒了他的困惑。他毅然放弃写作,转向练起了钢笔书法,果然长进很快,现在他已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了。 一个人要想成功,理想、勇气、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错综繁复的人生路上,如遇到迷途,要懂得舍弃,更要懂得转弯!

跨一步,就成功

这是一位老者讲的真实故事。

57年前的一天,他的几个小伙伴决定去爬山,他却犹豫不决。他从小身体一直很差,因而牢牢记得母亲的告诫:不要冒险。

“来呀!朋友招呼他,别当胆小鬼。”

“来了。他一边回答一边跑了起来。其他孩子都一个接一个地向山上的一块峭壁爬去,他也跟着爬起来,战战兢兢,汗流浃背。不久他们开始向山顶进发,到达山顶后他们将沿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回家。”

“等等我。他无力地叫着,我不能……”

“再见吧!其他孩子说,他们爬上山顶以后都从高处看着他,嘲笑他,最后大伙走了。”

向下望使他胆怯,去山顶的路更糟。时间在流逝,暮烟四起,一片寂静。恐惧与劳累使他茫然不知所措,他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突然森林中晃动起手电筒的光芒。他听到小伙伴与父亲的声音!父亲用一种轻松的口气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已经准备好了。“我不敢。”“听着,”父亲说,先不要想那么多,你眼下的全部考虑就是如何跨出第一步,你能办到这一点。你看见峭壁下面那块石头了吗?把左脚蹬在那块石头上,先别操心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小心翼翼地用左脚试探到那石头并且踩了上去,一次跨一步,他向山下走去。最后,离地面不远时他奋力跳入父亲有力的双臂中,此时,一种强烈的成功感涌荡在他的心头。 跨出第一步,就能走完全程。在成功之路的漫长跋涉中,跨出艰难的第一步是何等的重要,只要走完这一步,以后的路子就由悬崖变为坦途了。

幸亏我们没有录用他

有一个日本青年,经过10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从东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当时正值松下电器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

这次招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报考的人数有好几百,经过一周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并选出10位优胜者。最后,松下幸之助会见10位录取者时,发现有一位面试时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笔试成绩也特别出色的年轻人却未在其中。于是,他立即让人复查考试情况。结果发现,这位年轻人的综合成绩名列第二,然而电子计算机在排列分数和名次时却出了故障,致使这位年轻人未被列入前10位。这时,松下立即吩咐,给这位年轻人补发录用通知书。但是,第二天松下却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这位年轻人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

后来,松下电器公司的许多人都说:太可惜了,那么一位有才干的青年,却没有被我们录取。

然而松下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幸亏我们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 一个人如果稍遇挫折就被击倒在地,从此陷入困境并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那么他就是生活的弱者。只有那些对生活充满必胜信念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赢得人们的尊敬。

忘了掉落这件事

杂技团来了个新弟子。教练让他从走钢丝开始练起,可这个弟子在练习的时候,总是没走几步就掉下来,反复练习还是如此,最后沮丧地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教练走了过来,拍拍弟子的肩膀说:掉落,是走稳的先决条件。

弟子闻言,又重新爬上去练习。

教练在旁叮咛着: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条钢丝的存在,忘了掉落这件事,你就算真正学会了。 人生处处充满意外,我们必须像练习走钢丝一样,带着微笑、抬头挺胸,若是不慎掉落,就重新再站起来,当我们不再在意“意外”不再在意“掉落”就可以走得比别人稳了。

拿掉撞击疼痛的玻璃

小虎鲨一出生就在大海里,很习惯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饿了,小虎鲨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鱼类吃,虽然要费力气,却也不觉得困难。

有时候,小虎鲨必须追逐良久,才能猎到食物。这种难度,随着小虎鲨经验的长进,越来越不是问题,猎食的挫折并不会对小虎鲨造成困惑。

很不幸,小虎鲨在一次悠游追逐时,被人类捕捉到。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一个研究虎鲨的单位把它买了去。关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猎食。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鱼食。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大片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两半,小虎鲨看不出来。

这一天,研究人员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马上就冲了过去,撞到玻璃,痛得头眼昏花,什么也没吃到。

小虎鲨不信邪,等了几分钟,看准了一条鱼,嗖!又冲过去,这一回撞得更痛,差点没昏过去,还是吃不到。

休息10分钟之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看得更准,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嗖!又冲过去,情况没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小虎鲨瘫在池子里。

最后,小虎鲨拼了最后一口气,嗖!再冲,仍然被玻璃挡着,撞了个全身翻转,鱼就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

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然后,又放进小鱼,在池中游来游去。小虎鲨看着到口的鱼食,却不敢去吃,可是又饿得眼睛昏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当我们遭到拒绝时,拒绝问题就像池中的大片玻璃,撞击时会感到疼痛。但是玻璃取走后,其实猎食就在眼前。不要被拒绝击倒,即将到口的清脆可口的猎物正在等着我们。

不要躺在家门口休息

远古的时候,有两个朋友,相伴一起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遇到了一条风急浪高的大河,而河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乐的天堂,关于如何渡过这条河,两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个建议采伐附近的树木造成一条木船渡过河去,另一个则认为无论哪种办法都不可能渡得了这条河,与其自寻麻烦,不如等这条河流干了,再轻轻松松地走过去。

于是,建议造船的人每天砍伐树木,辛苦而积极地制造船只,并顺便学会了游泳;而另一个则每天躺着休息睡觉,然后到河边观察河水流干了没有。直到有一天,已经造好船的朋友准备扬帆的时候,另一个朋友还在讥笑他的愚蠢。

不过,造船的朋友并不生气,临走前只对他的朋友说了一句话:去做每一件事不一定都成功,但不去做则一定没有机会得到成功!

能想到躺到河水流干了再过河,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可惜的是,这却仅仅是个注定永远失败的“伟大”创意而已。

这条大河终究没有干枯掉,而那位造船的朋友经过一番与风浪的搏斗最终到达了彼岸,这两人后来在这条河的两个岸边定居了下来,也都衍生了许多自己的子孙后代。河的一边叫幸福和快乐的沃土,生活着一群我们称之为勤奋和勇敢的人;河的另一边叫失败和失落的原地,生活着一群我们称之为懒惰和懦弱的人。 去做每一件事不见得都能成功,但不去做则一定没有机会得到成功!躺着思想,不如站起来行动!无论你走了多久,走得多累,都千万不要在“成功”的家门口躺下休息。

一锤定音

在沂蒙山区一个小山村的村头,有一个专门打制铜锣的铺子。

工匠师傅已经近70岁了,还每天坚持掌锤。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已干了十几年,但每锤到锣心的时候,他们就停止了,这个时候,他们把锤子交给父亲,由父亲完成最后的一锤。

有人不明白个中缘由,问老者。老者说,这锣心的一锤和周边的锤法都不一样,锣心以外的每一锤都只是准备,最后的一锤才是定音的,或清脆悠扬,或雄浑洪亮,都因这一锤而定。这一锤打好了,就是好锣。要打得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否则,这只锣就报废了。

古语有“一锤定音”之说,据说出处就在这里。 不论多么优质的铜材,不论剪裁的尺寸多么合理,也不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这分量深浅恰到好处的最后一锤,是一只锣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