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45

第45章 真实禅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

尔时。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嗔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

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嗔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嗔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诜陀。比丘如是修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尔时。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云何比丘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何所依而禅

佛说此经时。诜陀迦旃延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跋迦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注解:这一经也是相当重要了。

1,强良,就是“强梁”,桀骜不驯的意思,强良马亦即野马或未经调伏的马。前面某章中,舍利弗曾总结说,大师说法、教导,他都说的什么、教了什么?唯调伏欲贪。

所以,一开始,佛陀其实点明了修行界的一些通病:很多人“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也就是,很多人对于怎样超出三界根本一窍不通,都是按照他的惯性思维,亦即我们说的妄念心,在那里臆测、推理,开始他所谓的修道、求正定。

反之,真生马,也就是对真实、真相已经如实知的人,才是在修真实禅。如前说,真实禅与假想观是不一样的。那么,究竟是怎么不一样?

因为修止、修定,多是要先有个依托或者参照物的,比如你修月轮观,那当然要瞪大眼睛看月亮了。而真实禅,却是要在有所依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做到无所依。简单说,修定只是手段和工具,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发智慧。那怎么能够超越又开发智慧了呢?因为我是客观观察并非假想,通过开发出定力这个手段,让喧嚣浮躁的内心世界先安静下来,然后却发现目标物无常又无我的一面。得到这个实相真理后,那我当然不需要执著,也不需要破坏万物却解脱了万物对我可能产生的缠缚。都明白了它们是无常、苦和变幻不定的,怎可能还被缠缚呢?当然就走上了解脱之路、超越之路。

反之,你没有这个如实知的修习,那就真的被套牢了,一****日、一轮大月等等,在你心中就永恒不朽了,那就是修定,也许你能入定几天几年,却非禅,不能解脱。

2,依托地水火风空识或青黄赤白等修定,这很厉害,现在很少人真的能通过假想观而修完四禅八定了。其实,我们知道,就算是慧解脱的阿罗汉,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智慧很高,但还是钝根,真正利根的阿罗汉,一定是定慧双修、三明六通俱全的。所以,佛教并不是反对修定或者修神通,还是那句话,佛教的目的在于调伏欲贪,但佛陀发现,修定不足以达到漏尽,甚至可能为祸不小。也因此,关于阿罗汉与佛的区别,一般说阿罗汉偏于解脱,而佛是偏于正觉。

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是居士,很难修出根本定,有个欲界定就算高手了,因此,本经描述的那些高阶的禅定内容,不懂关系也不大,记住“悉伏彼想”足矣。

同时,为了切实得到学佛的受用,特摘录以下经文补充:

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以上几段,不要像看小说一样一目十行,看是“闻”,然后还要“思”,要背下来,至少是熟读,此后实践,终有开悟的一天,那才算学佛得了受用、福利,佛陀常说的逮得己利,又或者卸下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