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37

第37章 失正念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摩罗迦舅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摩罗迦舅言。诸年少聪明利根。于我法.律出家未久。于我法.律尚无懈怠。而况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闻我略说教诫。

摩罗迦舅白佛言。世尊。我虽年耆根熟。而尚欲得闻世尊略说教诫。唯愿世尊为我略说教诫。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后有。第二.第三亦如是请

佛告摩罗迦舅。汝今且止。如是再三。亦不为说

尔时。世尊告摩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佛告摩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于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着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佛告摩罗迦舅。善哉。善哉。摩罗迦舅。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而说偈言

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

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

摩罗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

佛告摩罗迦舅。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尔时。摩罗迦舅说偈白佛言

若眼已见色而失于正念

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

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着

起于种种爱无量色集生

贪欲恚害觉令其心退减

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

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

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着

不起于诸爱无量色集生

贪欲恚害觉不能坏其心

小长养众苦渐次近涅槃

日种尊所说离爱般涅槃

若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

而取诸声相执持而不舍

鼻香舌尝味身触意念法

忘失于正念取相亦复然

其心生爱乐系着坚固住

起种种诸爱无量法集生

贪欲恚害觉退灭坏其心

长养众苦聚永离于涅槃

不染于诸法正智正念住

其心不染污亦复不乐着

不起于诸爱无量法集生

贪嗔恚害觉不退减其心

众苦随损灭渐近般涅槃

爱尽般涅槃世尊之所说

是名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摩罗迦舅。汝真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如汝所说偈

若眼见众色忘失于正念

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

如前广说

尔时。尊者摩罗迦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摩罗迦舅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已。于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注解:本经的主旨易懂,不过,经中出现的“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以及偈言:“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却颇费思量,以至于出现很多不同的见解。

比如,“见以见为量”,有的说“见就是见”,并引出非量、比量等术语;有的则认为,见就要在这个见的范围内去注意它、觉知它、了解它,作为你考量跟思维、观察的地方。

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把握的是见闻觉知的概念: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换句话说,这还是在谈蕴处界的正观,当六根触六尘生六识时,如何不忘失正念。

比如“见以见为量”,什么意思?摩罗迦舅的偈子马上就作答了,“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着。不起于诸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不能坏其心。”因为他就是这么理解的,并悟道了。闻、觉、知,亦复如是。

佛陀的“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这是说的佛家中道正见。比如,苦是自作的吗?这样说不对,这就是“若汝非于彼”。哦,不是自作,那就是他作了!也不对,这就是“彼亦复非此”。不是自作,不是他作,那一定是自他作了!也不对,“亦非两中间”。

非此,亦非彼,亦非中间,是为得佛家中道正见,可以出世,可以走到苦的尽头和边际,亦即离苦得乐。为什么?因为得实相,见了法的寂灭本性,却又不坏万法、不离万法。而世间的宗教哲学,不管他们如何聪明睿智,由于实有感和自性见的存在,因此将无可避免地会在非此即彼中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