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榄产品市场的开发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江的一个典型创造。经过近40年的漫长种植过程,开江油橄榄最终打出了品牌,在国家相关产业部门立了项,挂了号,成就了一大资源优势和品牌知名度。在此前提下,尽管种植生产条件及过程尚待改善,产品量不足,但公司化运作思路不满足于小脚走路,而是抓住地方市场销售的特殊性,既生产,也加工并贸易的,获得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因此,该公司施行向外地购进油橄榄半成品,加工、包装经营的品牌销售战略。事实证明这是成功的。这是国际国内市场运作的一种具有很高经验价值的战略思想和经营模式,不乏其例,对市场经济尚欠发达的开江来说显得尤其宝贵。
开江人要有眼光,要对收购油橄榄半成品进行加工的运作方式,进行积极正面的讨论和宣传,引起全社会对油橄榄品牌价值的珍惜和爱护,更进一步开发和拓展油橄榄生产加工的规模化效应,而不是说三道四,更不是抵制。
为了落实县委领导“种好两棵树”(油橄榄和银杏树)的指示,推进油橄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省内外各地获得更广泛的知名度、声誉和认同,需要及时从科学的人文的高度,全面系统进行油橄榄的研究总结,并以此作为开江油橄榄产业的信息交流文本和学术支撑。是时候了,这一工作已显得迫切而亟须。
建议县电视台组织专业人士和干部群众,就油橄榄引发的议论展开讨论,制成专题节目,通过播放宣传,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
六、小五金工业
1986年,开江县当时最大的企业机电厂,正式职工400人,临时工600人。据出任该厂厂长达18年的孙仁清回忆,数十年间,开江小五金、羊角锤、锯工液压千斤顶、数十种台虎钳产品走过了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五金厂多次荣获省上“大庆式企业”称号,并培养出全省“王铁人”式的模范人物李德元。厂长个人一度成为县内三个企业精英人物之一代表,多次被推选为县党代会代表、县政协委员。
在经营管理中,抓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经常化、制度化。过年过节,登门慰问退休老职工。整顿纪律,狠抓厂规厂纪的制定和实施;狠抓经营管理,狠抓产品开发和销售,对产品市场展开调查研究,以市场为龙头,适时对路,拉动产品生产,促进产业经营良性运转。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终极目标,注重员工职业培训、人才培养,建立和推行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爱厂如家的文化凝聚力,激发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间,开江小五金产品远销海内外,兴旺一时,盛况空前,成为享有一定声誉的著名品牌。小五金工业在多方面创下了县内“第一”:第一个实现开江地方工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外向型产业(出口创汇)的历史飞跃;第一个创下全国小五金出口县,获******批准,成为全国小五金出口创汇基地,获得直接出口经营权授牌。1989年,第一个买进日野车两台、野马车一台。在当时,须拿稀缺的外汇才能买到。1990年,邀请荷兰一采购商,破例进入开江考察小五金产品,成功签下一年产品大单。1989年,孙仁清第一个私人安装手摇电话机;1991年,第一个赴西欧国家考察推销机电产品,获得成功。
上世纪90年代初,开江小五金产业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亟须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快速扩大经营规模,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做大做强。但由于体制落后,资金困难,上级领导思想保守,企业不但得不到应有金融支持,甚至一度被打压,眼看着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渐渐萎缩,最终失落了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后,县内形成了三大国营企业:缫丝厂、化工厂和机械厂。1989年年末,亏损负债严重的县国营机械厂,经营不善,一片混乱,工会某人故意违纪,迟至正月初五才上班,按规定处罚,起到了整肃纪律的良好开局作用。半年后,县机械厂成为全省第一家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的试点单位,公开竞争考评。当年解决亏损问题,偿还历年欠债和员工工资,向财政上缴税利5万元,并获利2万元。按规定,利润的25%属于承包者个人,孙仁清从而成为县内第一个缴纳所得税者。
开江小五金工业发展的卓越辉煌,与孙仁清、蔡祖富等参与领导是分不开的。孙仁清的亲身经历和成绩、贡献,延续和呼应了清末民初以来近百年孙氏人物在开江最早兴办现代工业的历史。这是开江燕峰孙氏一族的光荣,也是其家族不可不写的一段历史文化记忆。
七、高速公路的开通
2012年12月16日,达万高速公路(开江段)通车。
人们无不充满欣喜。那几天,在成都的开江人见面打招呼,一改“吃饭没有”的老话,变为:“老家高速公路通了喔,跑了没有(看电视新闻没有)?”
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正在开辟的达万铁路的复线从县城通过并设立二、三级客站,对开江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开江人世代的期盼得以实现,圆了百年交通梦;标志着开江一县从此真正加快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标志着开江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突破交通瓶颈,获得百年来才终于获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标志着开江一县,开始形成和提升达州地区通江达海桥头堡的重要经济地位。
开江交通,历史上没有“茶马古道”,仅仅有一条“盐米古道”,经开县通云阳县直到古代时的府治所在地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百年多来,下万县一时热络,那也仅仅是一条挑二哥磨脚皮子的石板大路,且莫说翻山越岭爬采石场外万县大梁子的陡峻山道九道拐。共和国成立后,好不容易通了一条万县公路,可没过多久,水运一落千丈,我们开江失落万县水码头、失落商业中心市场,已经很久很久了。
近年来,四川提出一个口号——“打通四川出川通道”。这一口号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为什么很多年来就没人提得出来?为什么一旦提出,就产生极大震撼和影响?说明口号的提出,挠到了四川人的痒处,抓住了四川的人心。回顾上世纪初,川汉铁路保路血案的发生,抗战时期“战时秘密公路”的川北汉渝公路工程设计指挥赵祖康,在万源石冠寺隧道旁的摩崖题写石刻“蜀道何难”,宝成铁路的洞穿秦岭、襄渝铁路的飞跃巴山,无不传导了开通蜀道的先声。而打通出川通道口号的提出和工程实施,是千年历史上应对蜀道难的时代最强音,最为有力,最具文化效应,其巨大精神驱动力、文化凝聚力、亲和力,前所未有。其标杆意义正在于凸显了四川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如今,我们真正可以自豪地说:蜀道不再难。
从这个背景下看开江交通,开江人应是感慨不已。百年盼望一条铁路,终于在2004年开通,可也仅仅是从县境一角通过,离县城还远。而此后一条高速公路的修筑完成,又过了8年,直到如今2012年底才开通。唉,毕竟通了。
政通决定交通,交通促进政通。道路通,则一通百通,地方经济才会活络起来,活跃起来,发展起来。开江人热烈欢迎着家乡正在发生的巨大交通变化。
八、百岁老人
清乾隆皇帝认为,万民长寿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初三日,乾隆皇帝得知达州民人、百岁寿星张子翼五世同堂,降旨“张子翼寿享期颐,曾元绕膝,询为升平人瑞,宜加恩锡,以示宠荣”,并亲制诗章,御书匾额以赐:
西川特地报嘉禅,衍庆颐龄人姓张。
人老百年登寿秩,元孙五代喜同堂。
太和元气天府沐,寰宇照春祖德昌。
际此繁滋仁寿堂,益廛怀保念无惶。
《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二二二
对于高寿者,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一个充满敬仰和幸福感的美称:“人瑞”;历代政府也做出过褒扬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比如清朝政府规定:“年耄”,“钦赐七品顶戴以旌奖之”;“年九旬”,“钦赐七品顶戴,许建百岁坊以旌奖之”。
百岁老人是人类健在的生活进化史,活着的历史记忆。
据统计,2011年7月1日前,全国百岁老人有48921万人,年增5228人。2011年7月,四川省统计局公布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10年11月1日,四川10个市州有百岁及以上老人超过100位。成都有588位百岁老人,居全省首位;眉山第二,403位;资阳第三,327位。又据最新统计,成都有百岁老人679位。据报道,四川8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1.4%。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罗美珍126岁,蝉联十大寿星榜首。
长寿共性规律:一是心态平和,凡事顺其自然;二是粗茶淡饭,生活简朴;三是勤劳好动,终身劳作;四是子女孝顺,家庭和睦;五是居住地环境、水质和气候条件;六是遗传因素,家族长寿。2012年8月24日报载,橡树婚,婚龄最长者也。山东乳山市白沙滩镇宫家村,102岁的孙玉翠与其99岁的老伴宫德云,婚龄82年,生养三男三女。现在两人基本能够做到生活自理。四川仁寿县慈航镇大塘村一对百岁夫妇,杨志昌,104岁,杨淑芝,100岁,婚龄80年,育三男二女,一大家子现有近50人,最大的儿女年近八十,玄孙已4岁多。
开江百岁老人,首推胡子珑(1899—2001)。先生是大巴山著名的国画家和横跨三个世纪的长寿老人,从事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半个多世纪,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登门看望慰问先生,开江县文教部门曾为先生举行了隆重的百岁寿庆活动,祝福胡老健康长寿。先生德艺双馨,人品高尚,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薛陌生(1910—2010),长岭广西沟村人,享年100岁。
贺方元(1908—2010),享年102岁。普安镇大南街30号居民,系万县赵家场人氏。嫁开江讲治石家坝(讲治中学附近)石占元,移居普安场南街。
沙坝乡石垭口村是著名的长寿村,100岁老人常有,90岁以上老人常见,70岁以上老人爬树砍柴上下自如。刘碧有(1905—2008),103岁。沙坝乡石垭口村3组人氏,丈夫肖寒清,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为县文化馆干部。萧仁秀,101岁。沙坝乡石垭口村7组羡家寨刘家人氏。生前六代同堂。仙逝后,偌大院子容纳不下齐齐跪下的子孙,在院子外面的田坎上也跪着一大片,场面壮观。萧仁忠,98岁。沙坝乡石垭口村7组人氏。
孙易和(1918—2011),93岁。普安镇人氏,生于严家乡白岩河孙家坝。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系,一度任民国政府达县地方法院检察官。解放后,先后任宣汉南坝中学校长、巴中中学教师。后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分子,下放到农场、老家监督劳动改造20余年后摘帽,安排任普安中学教师直至退休。
孙易祥(1920— ),93岁。普安镇人氏,生于严家乡白岩河孙家坝。近二十余年随女儿女婿居住成都。
邓述士(1922— )新宁乡青堆子村人。近年随女儿女婿一家居住成都。
陈木桂(1923年— ),年高九十。东门乡真武宫村3组人氏,娘家在梅家乡上柑子坪。近年随女儿女婿居住成都。
以上仅系个人记录,多有遗漏,有待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