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3227500000020

第20章 对县域文化精神的一点理解

被邀请参会讨论渠县精神。我于是觉得,应立即厘清思想,做一番思考准备。

当今,我们研究县域文化精神,并试图加以总结、分析,直至作出概括。这是一个颇有担待意义的文化行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切入点、一条路径、一个方法,表现了社会时代的一个进步。

创新发展什么?

应是一个区域、一方水土在千百年来不断亲和、凝聚、彰显的那些文化力,人们为之自信、自豪、鼓舞的那些精神力量,也必定是充分反映区域族群在漫长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些丰富多彩的特色性文化形态。

县域文化精神这一命题,似应与中华文化史上的姓氏和汉字放到一起来加以思考。

上古时代,大约应是在****时期,源于原始部落图腾崇拜的种种印记,相沿而成一个个氏族符号,从此建构而成中国最早趋于成熟的族群文化标识和精神象征。这一文化形态的具象、演变,直接导致春秋时期“姓”和“姓名”的纷纷产生。

传说,仓颉每造出一个汉字,都会出现“惊风雨,泣鬼神”的场景,何其壮烈!何其神秘!对这个传说,我一直感慨不已,从中体悟到中华先祖对文化的哪怕点滴生发、形成、提升,无不以神圣的情感方式记录、收藏、累积,表现出深刻的文化珍惜和认知。

由此,我也一直痛心几十年来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所遭遇的无知蔑视和无端抛弃,以至于惨遭破坏、毁灭。为什么我五千年文化隆盛之中华民族,竟有如此愚昧疯狂?

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不能不对文化心怀虔诚。说参会谈论文化,必衣冠整洁,像是去赴一个神圣的约会。

研究县域文化精神,并试图加以总结、分析,直至作出概括。这一文化行为的背景,就应是放到中华姓氏生发的历史和传统之上。

当个人姓名产生的时候,我想,一个地域的名字,同时也产生了。姓名与地名,一是行走着的符号,一是固定着的符号,但二者之间必定有小大由之的文化联系。标识嘛,进而被不断注入文化的历史的因素,使姓名和地名具有了除时空标识之外的别样价值和意义,何其博大精微。

地名,岂不就是姓名的放大?

县名,岂不就是县域文化的符号象征?

县域精神,岂不就是县域文化内涵的生发、升华,注入、凝聚,展示、弘扬?

县名作为标识符号,已被先人确立了,甚至也不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本土文化。现在来提取和弘扬它的内在精神,意味着确立一种文化,定位一个坐标,高扬一面旗帜。

县域精神的探讨,似应与“家”联系起来,精神家园嘛。

鸟窝是家的确切定义。心灵需要归宿。归宿在哪?

在亲情、在事业(包括一切近乎本能的劳动)、在温馨宁静的家——建筑的巢。心灵如果没有归宿,就等于没有家,灵魂就会漂泊着、游荡着、苦难着。

文化功能打造的根本之点,在于营造人的灵魂之“家”,也就是“精神家园”,也就是那个最精准最原始的比喻词“窝”。有家就有爱,就有温馨快乐,就有安全安宁,就有主人翁态度和精神,就有活生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家,还有一个比喻叫作“心灵的港湾”,漂泊久了,多么渴望回到海岸,回到家,家是人的心灵的精神的归宿之所。

对于国家,这个“家”与“国”是同构的,谓之爱国家;对于地方,这个“家”与“乡”是同构的,谓之爱家乡;对于企业,文化打造的终极性目的就在让每一个员工“爱厂如家”,充满主人翁的热爱的感觉和自豪的感觉。有了如此“家”的感觉,企业活力才可能产生,员工工作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产生,才可能随时随地发挥动力作用,促进企业的兴旺发展。

让每一生命个体都能体验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家”,这是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题中重要之义。俗语“金窝银窝,不如各人(自己)的草窝”,生动而深刻地传达了这一文化理念。县域文化精神的提出,就有明确体验各人的“家”的意味吧。

渠县精神究竟应是什么?

其实,县域文化精神是个历史范畴。古代与当今,强调的方面不一样,引领的形态不一样,但提升文化境界、陶冶情操、凝聚世道人心的主流价值是一样的。

古代各县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集合一方士绅,创意策划县内八景或十景。这一文化打造,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它的自然景观性、人文引领性、精神振发性,都是一笔不错的自然文化遗产,值得借鉴、传承、弘扬。

渠县精神,我作为外地人没法加以概括,更不敢妄下雌黄。但我相信一点,它必定与美丽雄浑的渠江有关,浩浩奔流的渠江母亲河,必定是渠县精神的重要源泉,必定构成渠县精神的基本内涵。渠江,是渠县人的精神纽带。

近日在交叉拜读杨牧和贺享雍的文集,有相见恨晚之慨。我那天扛着杨老师亲笔题识赠送的文集回到家,一下产生联想:两本黑褐色的当代诗人的厚重大书,不就是渠县的汉砖?从渠县精神的方面来看,诗人作家抒发、描写的那些边塞风情和泥土生存,能不使人联想起宕渠 人先祖的那些彪悍、英勇、厚重、泥土之气?而李学明、周啸天作为学者的科学严谨,正是当今渠县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现代因子。地方文化及其精神,需要拥有思想文化的高度。两位学者以及更多思想文化的贡献,为当今渠县以至川东北的文化(且不说更大的范围)提高到精致、精密,精粹的境界高度做出了贡献,可是特具时代色彩哟。今天来挖掘渠县精神,这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啊。

2012年10月27日

附录:彭水之声

——关于彭水县文化精神

明晨就要出发,去往渝东南的一个神奇地方——彭水县。

几天来,我已开始为彭水这个地方渐渐感动。他们盛情邀请的古道热肠、他们的电话、电子邮件问询、他们的热情话语、他们关于黔中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刻认知及表述、他们寄送的那些美丽神奇风光图画……无不时隐时现、时有时无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冲动着我。

是的,我已有了一种去彭水“那个”地方旅游考察的愿望。

不见彭水,但闻其声,那是彭彭乌江水之声,充满古老苍劲之声、洋溢内在激越之声,又是如此美妙之声。

从风水意义上,那个地方让我感到了“巽”的神奇和光照。

川渝两地,各地县名带“水”元素的,有邻水,传达了与水比邻而居的风水价值选择;有黑水,是就水的色调而言;彭水呢,显然是就水的彭彭之声而言吧?彭彭之水,作金声玉振之响,传输美丽,给人以激动、以愉悦、以心灵的震颤……

哦,明晨就出发。

让人产生愿望——这就是地域文化的精神魅力所在,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这种种文化力一旦产生,那么,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就会像彭彭乌江之水,打破群山万壑阻挡,走向长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想起了很早听说的一句俗语——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不知为什么,几天来,我回味这句俗语,才有了一点思考,获得真正的理解、产生一种意识。

是的,不用教,走那么一遭,也就教了。

教了什么?一种精神。

一种什么精神?

哈,这种精神的内涵可就丰富而深刻了。

在过去时代,被认为此地山穷水恶,生活异常地艰辛,充满苦难。因此,要教育儿女懂得珍惜、激励奋发,那就走一遭吧,作个体验式学习、认识吧。

那就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挑战贫困、创造生活的精神。

当今时代,我们来解读这一著名的俗语,我要说,正是那一种贫瘠、穷困,经千百年演化、沉积、发酵,形成一种充满内在精神的地域文化形态,在现代人眼里,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它,以其特定的深刻厚重,赋予我们全新的社会理念、文化价值和发展思路。

当今时代,我们来解读这一著名的俗语,我要说,它,令我们十二分地珍惜,珍惜它赋予我们的稀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它、充分地发掘、开发它、利用它。

彭水,应是得名于乌江那美丽而激越的声音吧?

从美丽神奇的多幅照片中,我大感新异地读到了彭水一地的自然人文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

大自然的杰作——鞍子磨盘石、千年不变的美丽——阿依河、马蜂峡晨曦、摩围山雪地、苗都新时空……

我远远地听到了一个声音——

一个渐渐宏大而激越的声音;

一个不断奔腾、飞涌而来的声音;

一个穿越时空、顽强奋进的声音。

它让我隐隐感到了一种族群似的凝结、团队似的阵容;

它让我感到了狼性团队的分兵合围的出击、拼杀;

它让我感到了蚂蚁团队的埋头工作、默默奉献、自我牺牲。

我听出来了,它就是澎湃激越、生生不息的声音——

彭彭之水——彭水、彭水、彭水啊。

彭水——就是一种文化,水文化,

彭水——就是一种精神,冲浪精神,

彭水——就是巴渝之声、中华之光,就是走向辉煌之澎湃唱响。

谨以此文献给“黔中文化·彭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