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一国或是全球的经济要平稳可持续发展,基本前提是供给与需求能维持平衡。但供需平衡并不容易,因为供给与需求受到不同的因素的影响。
从长期看,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后,也就是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生产力即出现飞跃性增长,然后到了20世纪,又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源自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革命,都给总供给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大大扩增了供给潜力。于是,相形之下,如果需求未能出现同样规模的增长,经济就要失衡,明白说,就会导致衰退。
这就是20世纪为什么会产生凯恩斯理论的原因。凯恩斯鼓吹的“有效需求”,是20世纪经济理论的精髓。流行于20世纪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句经典名言是:节俭不是美德。于是,为了持续扩张需求,在宏观面,鼓励各国政府采行赤字财政,尽量印钞花钱;在微观面,通过金融创新,发明各种透支工具,诱使消费者先用“未来钱”;另一方面,还要“刺激食欲”,企业投入大量广告,广告支出甚至远远超过生产成本,千方百计,刺激新的但未必真正的需求。
有的时候,这些宏观的、微观的刺激需求政策,在结合了金融操作尤其是虚拟金融操作之后,往往就进入了一个自我膨胀的过程,导致了泡沫的出现。这个时候,泡沫意味着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需求,但这个越来越大的需求中其实有极大部分是虚拉出来的需求,于是,需求终于超过了供给,而且,竟然由于需求超过了供给,而产生了拉动供给的效应。需求与供给相辅相成,同时扩张,这就出现了一个盛大的繁荣周期。但由于那个以“虚需求”为内涵的越来越大的泡沫终有破灭之一日,当泡沫破了之后,虚需求在最短时间内被打回原形,急剧萎缩到那个所谓“基本需求”的较低水平,但被“虚需求”一路拉大的供给能量却还在那里,结果不问可知,自然是产能过剩→关厂→失业→衰退……,于是,又轮到凯恩斯理论出现的时候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也许是自然的规律,值得注意的,却是在这种一再重复的循环之下,同时也出现了两个全国以及全球范围内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个是资源与环境的不断透支,一个是越来越恶化的贫富悬殊问题。说明这个长期以来一再出现的循环其实并不是可持续的,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以矫正,但矫正时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找到新的需求,来满足生产力过剩的问题,否则,又不免重蹈以往的覆辙。
以前我提到的“矫正性需求”即是其中之一,具体的例子就是新世纪必然成为主流的环境产业,全球环境产业的发展就是对长期以来全球环境不断被透支之下的一种矫正,而这种矫正本身又能产生极大的需求。
为了因应生产力持续增长下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可以努力的另一个方向就是改善收入分配,使全国及全球相当广大的低收入者能因收入的提高而大幅增加“基本性需求”。与之前我介绍的四种需求性质不同,通过改善所得分配而产生的新需求可称为“分配性需求”。至于改善分配的手段,有消极性的财富重分配(财税政策),也可以有积极性的教育投资与区域平衡发展等。
从这个意义了解,改善收入分配就不只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了。
第七编 中国:大博弈大战略
2009,******总理访欧回国,国家主席胡****即出访亚非五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又访问拉美五国,副总理回良玉则访问其他的拉美国家。高层领导密集出访,又高度集中于亚、非、拉,传达了什么信息?能源外交、经济外交、信心外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观察的角度?
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不到一年已几乎扩散到了全球的每一角落,而且在不少地区,已从单纯的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演变。对于前景的预测,普遍趋向于更为悲观。除了从来就审慎的席勒教授、鲁比尼教授外,连比尔·盖茨都说,美国恐怕要挨三四年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