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3224400000081

第81章 透视当前中国总需求的结构问题

上期谈《冰火两重天》,指的是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出现的冷热巨大反差现象,这一期的《冰火两重天》指的则是另一个反差,单指中国。

4月中下旬,有两个大活动,一是上海车展,热闹滚滚,热火朝天;另一是广州交易会,明显降温,寒风袭袭。两相对照,也是冰火两重天,是另类的。

在全球经济全面趋缓下,唯一还在增长中的汽车市场就是中国,近几个月来,中国汽车销售已超过美国。至于广交会,刚结束的第一期(家电、化工、五金)

中,无论参展商及成交额比去年同期均下降20%,估计第二、三期(纺织品为主)情况更糟。

******总理一年内三度到广东调研,应与广东最新经济形势有关。从来是全国经济增长领头羊的广东(过去30年,平均增长率13.7%,远超过全国平均的9.8%),今年首季增长率仅5.8%,竟比全国增长率6.1%还低,可见金融危机肆虐下,对广东这个典型出口经济造成的冲击之大。

中国第一季6.1%增长率中,贡献主要来自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两个百分点;其次消费,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4.3个百分点;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负0.2个百分点。

很明显,出口(准确地说,是出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竟然已从长久以来一贯的“正”转成了“负”,国际金融危机杀伤力之大,由此可见。如果国际经济仍不见起色,中国“保八”形势相当严峻。

据说,中国社科院也在做“压力测试”,即计算中国出口在(1)零增长;(2)负增长5%;(3)负增长10%……等不同情况下,投资需要拉到多高,才能实现“保八”。粗略估计,若中国外需出现零或负增长而消费维持稳定下,今年投资必须比2008年增速还要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才能“保八”。这当然不容易。因之,有理由推测,中央政府在往后的宏观对策中,拉动内需之外,仍会有配套的促进出口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的措施。

我认为,中国政府在这一波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也获得国际间普遍的肯定和好评。但由于全球经济恶化形势尚未终止,对各国政府及企业构成的挑战与压力也仍方兴未艾,各国各界因应之际,如何避免或因经验不足而产生的错误,十分重要。例如,以下就是比较容易误蹈的误区:

第一,保增长未必就等于保就业。保增长的目的为何?说到底其实就是保就业。现在出口萎缩了,因此就宏观经济思路而言,就打算积极拉动内需尤其是投资来“抵补”外需的下降。但就就业而言,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例如,出口大省(或沿海地区)因出口萎缩而导致的工作机会的剧减,就不易为其他地区拉动投资创造的工作机会所完全“抵补”。果真如此,考虑到巨大的农民工失业潮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潮,主管部门恐有必要采取“更直接”(即非通过拉内需的)的“抗失业”的就业政策,例如我之前提过的(一)培训产业;(二)扩增城市及社会管理的工作;(三)世纪大造林计划等。

第二,所谓“出口转内销”,很可能知易行难。(一)商品行销的市场定位不同,商品档次不同,不易转换;(二)品牌知名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三)交易结算方式不同,内销多采取“押账“方式,货物销售后才结账,出口企业未必习惯。因此,鼓励出口对接内销,可以努力,但效果宜保守估计。

第三,就总需求之结构观之,分(一)外需;(二)内需。后者,又分(1)投资;(2)消费。投资又包括国企、民企、基本建设等。

现在由于出口剧挫,因此急于拉动内需,而如臂使指、立竿见影,最易见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政策性的银行信贷扩张及积极财政的预算支出,将资金投放到大型国企的投资及地方基础建设之上。这样的做法,对保增长确可起到一定作用,但长期间,却不无可能导致一些后遗效果,例如资源运用效率、银行坏账、产能过剩、物价膨胀等问题,宜有警惕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