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海楼市价高,上海********俞正声表示,将增加土地供给来调控楼市。先不论此一对策能否奏效,上海市能注意到楼价飙高现象,并拟采取对策,较之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坐视消极态度,是应给予较高肯定的。
中国房屋问题业已成为全社会最关注也最受困扰的问题了,因为它不仅牵动到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与政治的和谐与稳定。
究竟该如何面对这个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问题?他山之石,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或许有些参考价值。
这里就谈谈新加坡的公共组屋政策吧。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时,人口约200万,40%的百姓住在贫民窟中,住在比较像样的好房子的不及10%。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新加坡立国之初,就决定把“住者有其居”提高到一个“国策”的位阶上来抓,是当时政府调动全国资源全力以赴的巨大工程。扼要言之,这个高位阶的政策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通过“土地征用法”赋予政府可以用公共建设的理由参考市价,对民间持有土地予以强制征收。
(二)建立灵活的公积金强迫储蓄制度。受雇员工(不分政府与民间部门)每月提拨薪资之一定比例(例如15%)进入其公积金账户,其雇主也拨入同等金额进入同一账户,持续积累,直到退休才能使用。唯一例外的是,当员工在购买其一生第一个房屋单位时,可以动用。
(三)成立建屋发展局,统筹一切公共组屋之规划、设计、开发、兴建、销售、管理等问题。
房屋政策的三大关键,土地、资金、兴建管理,全都完善其制度建设之后,成片的新镇与社区就开始动工了。从“二房”(约60至70平方米)到“四房”(120至130平方米)不等,无论从个别单位,整幢高达四五十层楼的建筑,再到整个小区及城镇的配套,均十分完善,品质良好,售价低廉。新加坡房屋政策设定的目标是,任何一个年轻人,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五年,即有能力动用公积金,加上银行贷款,购入公共组屋居住。
此一政策迄今历时四十年,目前新加坡人口已达430万人,其中85%都住进了组屋,真是“已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矣。至于另外15%,当然是相对富裕者,凭自己经济实力即可住入豪宅或别墅。
这样的政策,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凡是具备一定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上、自己能解决问题者,就交给市场,这是市场经济;但是,若能力不足,单凭自己实力仍够不到一定水平者,政府就来帮助,责无旁贷,当仁不让,这就是社会主义。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所周知,房屋建筑业是关联效果极大的产业,向前带动土地开发、规划设计、兴建销售、管理经营,向后带动设计装潢、水电、家电、家具……是一个内需含量极高的产业活动,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
一个社会,政府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人人都有工可做,如果再加上人人都有房可住,正如孟子所说:“有恒产,则有恒心”,社会还能不稳定吗?
在新加坡,一个镇又一个镇,一幢幢公共组屋盖好,百姓纷纷入住之后,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党支部已早一步在里头设点了——为人民服务。人民行动党能长期得到选民支持,通过选票,当选议员,取得牢不可撼执政地位,其奥秘在此。
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十三亿人民“居者有其屋”的比例相对仍低。政府操作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新房改政策,以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三大目标的潜在空间极大。新加坡的经验或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