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3224400000034

第34章 政府干预市场美国也不例外

在形势逼人及煎熬的长考下,美国财长保尔森做了他上任两年以来最艰难的决定,重拳出手,以多达两千亿美元的额度将岌岌可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加以“托管”,即由接管者暂时代行公司决策权并冻结股东权利,直至公司运作状况好转,能够以某种形式存活为止。

政策出手后,全球股市反应正面,普遍认为眼前的燃眉之急已告缓解,但知情者却很清楚,短期欣慰效应很难遮盖长期的复杂变数。

(一)保尔森的托管策略,只是要确保两公司2009年12月前不出事,把烫手山芋交给下任总统,是标准的锯箭法。说明白一点,此一挽救计划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2010年起美国经济复苏,楼价回升——谁敢保证这等假设能够实现?

(二)这一招虽暂时稳住“两房”,却会让数以百计的社区银行陷入困境而走向倒闭,因为这些小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以“两房”优先股形式持有,“两房”股价大跌,殃及池鱼,或将出现新一波银行倒闭潮。

(三)美政府以纳税人的钱救房市,当然会加重政府财政赤字的恶化。但在“救急”之下也顾不上了。现任总统******,接受这样的一种救市策略,难度或许小一些,因为他的经济政策本来就比较左,主张对有钱人征更多的税,用于社会支出,亦即“小市场、大政府”的概念。如果是麦凯恩则不然,别看他对保尔森的出手表示肯定,但救急情切,已别无选择。实际上他在经济政策上是一个保守的“小政府、大市场”的信仰者,政府大力度介入市场,并非他的哲学。不过这是假想,此刻倒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美国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操作上看来其实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不干预。

一点没错!就以“两房”为例。其中第一家的房利美,原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下的产物,当时美国政府一是为了刺激需求,二是为了普遍解决众多百姓的住房问题,于是就采取了这个“一石二鸟”的政策,辅导成立了这家形为私营的房贷公司,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美政府则对这家公司给予信用担保上的支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在当时都具有了明显的社会主义的色彩。

没想到,从开始到今天,存活了70年的“两房”竟然面临空前的危机,危机大到连华尔街投资银行出身的保尔森也别无选择地不得不出手相救。当然,此番出手,平心而论,更多地是出于金融安定的考虑。但是从总的来说,政府明显地介入并干预了市场,已无可争论。

美国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上个世纪,就为了“住者有其屋”的理想,不避讳可能被质疑为违背市场原则而介入房地产市场,是应予肯定的。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暴露了在政府泽被下两家私营机构的缺乏效率,终于还是得由政府出面以纳税人的钱来收拾烂摊子,说明一个用意良好的政策并没能以成功收尾,不无遗憾。

问题关键何在?此处无法深论,但可作一些原则性的揭示:(1)房屋由于性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因而其相关政策不宜全交给市场,连美国也不例外;(2)但房屋政策中管理部门的角色如何?如何介入?分寸如何拿捏,却因地而异。比如新加坡或香港,政府部门就直接介入,组屋、居屋、公屋都是典范产品。若未具备此等条件,则不妨将生产全交给市场,但政府应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助居民购房。

美国次贷危机风暴未息,其连带引发出来的不少现象与问题,却有不少存在着深入探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