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3224400000113

第113章 筹划“亚元”的时机到了吗?

“不可持续”的美元繁荣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无论其产生或其结束,都与国际金融秩序有关。

1944年“布列敦森林会议”奠定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体制”如果维持到现在,全球未必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泡沫,并演变成堪与1930年代经济大衰退相比拟的新世纪经济大危机。但1971年8月15日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毕竟改变了历史,也种下了当前全球金融失序的种子。

美国独占全球唯一的铸币权(印钞权)却又罔顾货币纪律、滥发钞票的结果,固然使美国以纸钞套取全球资源,占尽全世界便宜,但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其不可持续,主要有二:第一,如前所云,不但导致了各国泡沫(大量境外美元,使得各国出现各种资产泡沫),到头来,也产生了美国自己的资产泡沫(主要美元储备大国将美元换取美国国债,导致美国利率走低)。在相当一段时期,这个过程呈现的是全球经济的普遍荣景。但终究是不可持续的——泡沫破灭了之后的苦果就是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

第二个不可持续,是各国如何能长期容忍美国独占印钞权占尽天下人便宜?

欧元之后,谁站出来?

1999年推出的欧元,就是“你别整碗端去,我也要分一杯羹”的第一个信息。10年来,欧元占全球储备的比例已自0%上升为20%。若干反美的产油国(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筹议中的非美元石油交易架构,则是第二个信息。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震中位于华尔街,各国饱受痛苦之余,正好借此发泄,痛批以美元作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及储备货币的弊病,则是第三个信息。于是,对美元的挑战纷至沓来,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及货币秩序的主张也风生水起,甚至已有人提出全球中央银行的说法。这里最打眼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春的三篇文章,明确提出超主权储备货币。这是一个目标,路肯定还长,但肯定要往那儿走了。

一如任何商品,货币其实也是一种商品。在全球范围之内,货币作为一种商品其实也是可以竞争的。美元的发钞国既不遵守货币纪律,滥印钞票,占别人便宜,如今又制造了大麻烦,岂能不加以检讨?欧元已小有格局但尚未形成大气候。因此,在探索建构一个未来的“多元货币体制”时,能否有第三或第四种“竞争货币”出现,自然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课题。

理论上,出现及存在一种国际货币的好处,是让这个货币区的成员国得以避开汇率的波动,后者往往干扰甚至阻碍了贸易与投资的进行。然而,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至少三个条件:

1.发行国的经济规模要够大;

2.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要高度一致;

3.货币能自由兑换及大范围内流通。

以此标准而言,日本的经济规模及幅员嫌小;欧元区规模大,但内部政策一致度略逊;中国则规模够大,内部政策也一致,却尚未能开放资本账户自由兑换。

中日韩为什么不呢?

然而,人民币与日元的各自不足,却不妨碍在它们的基础上另行发展出可以覆盖东亚经济区块的一种共同国际货币的可能,也即是亚元。

有两个条件显然是不错的。1.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区内贸易与投资已相当热络,且增长迅速;2.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是全球美元储备最多的地区,估计有5万亿之多,应可作为亚元发行的储备。

国际金融海啸发生之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出现积极趋势,三国间货币互换机制也已进入议程。我认为进一步可以由中国或中日韩三国发起,举行亚洲金融论坛,共同来探索这个有利于全亚洲及全球的新世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