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3223800000057

第57章 1945~1949年:分流(1)

1、1945年A:反对内战

“一二一事件”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但国民党政府却一意孤行,坚持一党专政,并在美国支持下奉行内战政策,阴霾又立即笼罩了中国。

1945年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便背信弃义,向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各解放区发动进攻。为此,11月5日,****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

处于全国民主运动中心的昆明青年首先行动起来,迅速投入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11月25日晚,昆明几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在西南联合大学举行时事晚会,到会者达6000多人。民主战士吴晗、周新民、闻一多参加了讨论会,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教授就和平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作了讲演。

演说正进行时,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了会场,用冲锋枪、机关枪、小钢炮对会场上空射击,进行恐吓。数颗子弹擦着演讲者费孝通的头皮飞过,费孝通神色不改,演讲如常。

次日,昆明3万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行宣布总****,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口号。学生组织了100多个宣传队上街宣传,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和追捕,许多学生受伤。

12月1日,为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昆明学生展开的爱国运动,大批国民党反动派特务和军人,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途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毒打学生和教师,并向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炸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前身)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南菁中学青年教师于再等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惨案发生后,昆明3万多师生立即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在继续坚持****的同时,每天出动100多个宣传队到街头、工厂和郊区农村宣传。从12月2日起,昆明为四烈士举行公祭。一个半月中,参加公祭的各界人士有15万人,近700个团体。全国各地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声援昆明学生的正义斗争。

全国学生和昆明市民对昆明学生的支持和声援,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迫使国民党“公审”并枪决了杀害学生的凶手,并免去了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代理省主席李宗黄的职务。

这次运动前后共有数百名师生死伤,向全国人民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和独裁的反动本质,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把国民党统治区正在发展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对以后学生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天,昆明市区还有一条街道命名为“一二一大街”,正是为纪念此次事件。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也有纪念“一二一事件”的亭子、烈士墓、纪念馆等建筑。

在“一二一事件”烈士墓西侧,还有时任联大文学院长冯友兰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主任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号称“现代三绝”。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1178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碑体庄严雄浑,气势恢宏,流溢着无言的神圣。

当年那些茅草、土坯筑成的校舍,早已为一幢幢高楼所代替,只是在烈士墓前还留下了一小幢教室、一块纪念碑作为纪念;但那些曾同她共过喜悦和患难的人,对她始终保持着亲切的记忆……

2、1945年B:“专才”实乃“通才”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茅以升任校长。

茅以升(1896~1989年),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江苏镇江人。7岁就读于该年(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学习,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校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次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回国后,茅以升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建国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10位大学校长”之一。20世纪30年代与50年代,曾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北洋大学复校后,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5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由茅以升提出的“专才”教育,其8个目标是:善于思想;善用文字;善于辞说;明于知之;明白环境;科学知识,知其所来,及运用方法;富于经济思想;品德纯洁,深具服务之精神。实际上,这并不是“专才”,而是“通才”。

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又进入曾经的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8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4个基础学科系。

3、1946年:东三省第一“航空母舰”

吉林大学坐落于吉林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她是建国前中国内地创建的最年轻的一所重点大学,所以也是本书中最后介绍的一所重点大学。

经****中央东北局批准,吉林大学建校于1946年9月24日,当时校名为东北行政学院;1946年10月5日,该校于东北解放区首府哈尔滨市成立,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领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兼任院长。

哈尔滨大学在伪“满洲国”时期称王道书院,日本投降后改为国学院,后改为私立哈尔滨大学。1946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私立哈尔滨大学,改为公立大学,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车向忱为校长。1948年5月,哈尔滨大学与东北行政学院合并,改称东北科学院,院长仍由林枫兼任。

1948年7月6日,东北科学院举行开学典礼。该校分设理工系、农林系、教育系、行政系、公安系。此年11月,东北科学院迁往沈阳,复名为东北行政学院,林枫任院长,于12月开学。分设行政、教育、司法3个系,1个师范部。1949年8月1日,****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根据此决定,东北行政学院定位为“培养与训练行政干部的高等行政学校”。

1950年3月31日,东北人民政府决定:东北行政学院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任命王一夫为校长。先后设立行政、教育、司法、财政、银行、会计、工厂管理7个系,以及俄文、会计两个专修科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地方干部训练班、合作干部训练班和第一期研究班。

此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学校奉命从沈阳迁至长春。9月4日,东北人民政府正式下达疏散命令,学校开始搬迁。9月16日,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长春。东北人民大学迁至长春后,占用解放大路北侧的满炭株式会社大楼及附近的几处楼舍,并立即复课。1951年3月开始,该校增设贸易系、合作系、经济系;把财政系与银行系合并为财政信贷系,会计系改为会计统计系,俄文专修科改为俄文系。

1951年8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东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吕振羽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0月15日,经校务委员会通过,由校长发布实施《东北人民大学章程》,对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北人民大学由财经政法性质的大学,改为东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央高教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大、辅仁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等院校的部分教师,以及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数理两系的部分学生调整到东北人民大学。王湘浩、江泽坚、谢邦杰、徐利治、王柔怀、余瑞璜、吴式枢、朱光亚、霍秉权、郑建宣、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荪、杨振声、冯文炳、赵西陆、刘禹昌、丁则良等一批知名学者、专家来东北人民大学任教。

同一年,数学家王湘浩教授创建数学系;物理化学家蔡镏生教授、理论化学家唐敖庆教授、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教授、生物化学家陶慰荪教授创立化学系;固体物理学家余瑞璜教授等人创建物理系。文科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为中文、历史、法律、经济、俄文5个系。东北人民大学成为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1953年9月,东北人民大学首次正式招收研究生16人,其中物理、化学系各5人,学制3年;文科6人,2年毕业。

1955年5月,吕振羽、王湘浩、余瑞璜、唐敖庆教授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同年,匡亚明来东北人民大学任常务书记兼校长。

根据中央关于改变教育领导体制的决定,东北人民大学领导权划归吉林省,1958年8月11日,经****吉林省委和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东北人民大学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10月,吉林大学成为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1978年被重新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1984年6月成为中国首批试办研究院的22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的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04年成为自行确定考研复试录取分数线的34所重点大学之一。

2000年,吉林大学合并原吉林工业大学,其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其前身是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长春科技大学,其前身是东北地质专科学校、长春地质专科学校、长春地质学院;原长春邮电学院;2004年又并入解放军军需大学,成为东三省高等教育的第一“航空母舰”,也是中国办学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

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吉林大学校园美丽,且规模庞大,多个校区又分布在长春各处,故长春人戏称:“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之中。”

[附文]吉大名人榜

李四光:杰出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1949年10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8月至1952年10月兼任东北地质专科学校(长春地质学院前身)校长。

吕振羽:1951年8月至1955年5月任东北人民大学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唐敖庆(1915~2008年):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江苏宜兴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1952~1986年)、副校长(1956~1978年)、校长(1978~1986年)、名誉校长(1986年以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

匡亚明(1906~1996年):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63年起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中受到被迫害,1978年再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余瑞璜:1952年9月起任教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俞建章:曾任长春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等职,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功叙:曾任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系主任,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光亚:1952年至1955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80年增补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

陈佳洱:1954年由吉林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3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4、1947年A:学生运动之最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是1947年国统区学生大规模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运动。

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青年学生遭受着无穷灾难。5月后,他们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对各种不合理问题的分散斗争,举行了“五四”纪念活动。上海学生进行了反内战、反压迫、反卖国的宣传。清华大学自17日起****3天,并发表《反饥饿反内战****宣言》,得到各校响应。北平学生在****期间,各校组织宣传队分赴市区向各界群众宣传反饥饿反内战。

18日,国民党政府发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严禁10人以上的请愿、****、罢工和示威游行。遭到全国学生的反对。次日,上海学生7000余人欢送沪杭区国立院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晋京代表联合请愿团”,并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其他各地学生也纷纷派代表赴南京请愿。20日,京沪苏杭地区16所专科以上学校6000多学生为“挽救教育危机”举行联合大游行。

同日,华北地区21所大、中学校学生,在北平、天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万人大游行。南京、天津的游行学生遭到殴打,造成“五二○流血事件”。

5月20日,京沪苏杭学生在南京高举“京沪苏杭16所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的旗帜,举行联合示威游行,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增加伙食费及全国教育经费等5项要求,遭国民党军警残暴镇压,重伤31人,轻伤90余人,被捕20余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二○惨案”。

国民党的暴行更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他们继续以****、游行等行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声响遍了武汉、西安、长沙、重庆、成都、福州等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大、中城市。国民党统治区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和大部分中学生参加了斗争,人数达6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