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以“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挺不错)为校训,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探索以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内容的“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校70多年来,安徽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19、1928年C:“民无信不立”
立信实业包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出版社、立信会计学院,形成“三位一体”的独特办学模式。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立信创始人潘序伦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会计专家、教育家。潘序伦的一生,是为我国会计事业奋斗的一生。
潘序伦,1893年生于江苏宜兴。192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在留学时,就选定了会计专业为终生职业。1924年,他怀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学成回国。
回国后的两年内,潘序伦应聘担任国立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他大力引进和传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和技术。
1927年元月,潘序伦创办会计师事务所。他借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其名定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公正服务、建立信用为宗旨。他在业务活动中讲究信誉和公道的原则,加上他的文字、外语功底坚实,中西学兼擅,无论在承办会计和工商业的申请、咨询,还是受托申辩诉讼时,大多说理详尽,效率、质量皆佳,因而他的事务所很快声誉鹊起,工作人员逐步增加,所址多次搬迁、扩大。从1937年开始,潘序伦又先后在桂林、重庆、南京、广州、天津等地设立了分所。
潘序伦根据自己从事会计师的体验,深感中国会计人才之匮乏和推广新式会计之紧迫。出于这种认识,他在设立事务所不久,就开始会计教育活动。从1928年开始,他先后创办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专科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人才。真可谓:“立信,立天下之信;潘序伦全力办学,十万弟子,桃李芬芳。”
1937年,潘序伦正式创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后因日寇入侵,上海沦陷,他赴抗日后方,在一无办学经费、二无校舍的困境下,到处奔波,向社会募集经费,为会计教育事业历经艰辛。抗战胜利后,潘序伦重返上海,集资筹建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新校舍。解放后,在他的关心下,立信继续为上海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财会人才。
潘序伦后来回忆说,创办“立信”,一是适应社会需要,二是以“建立信用”为目标,并提出“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口号,广收女性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补习夜校,函授学校,晨校、星期日校,日校,专科学校,高级职业学校,训练班,广播讲座)、严格和实用的培训方针,精打细算,勤俭办学,立信会计学校乃至整个立信会计系统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1941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潘序伦从商务印书馆收回《立信会计丛书》的版权和纸型,与生活书店合作筹资,同年6月成立“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除出版发行《立信会计丛书》外,还印刷账簿、表单,满足工商业之急需。以后,该社还在桂林设立分社,在成都、贵阳、昆明、西安等城市设立特约经销处。
抗战胜利后,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从重庆迁往上海,业务更加发展,自己设立了印刷厂,在南京、天津、广州增设了分社,特约经销处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并向港澳、南洋群岛一带推销书籍。后香港自行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新编出版丛书20余种。
到1956年初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结束为止,先后出版发行各种会计书籍不下一百五六十种,其中由潘序伦著作、翻译和主编的约有三四十种。潘老说过:“如果说我对我国会计学术有所贡献的话,当以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为最。”
杨纪琬曾深情地说:“无论立信会计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丛书,在我国会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史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章。”
潘序伦亲手创立的“立信会计事业”永存中国会计发展史册。他为发展立信会计事业含辛茹苦所做的贡献,也永远铭记在同行们的心中。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会计命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学院前身为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由潘序伦始创于1928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学校同上海其他财经类校系合并成上海财经学院。
1980年10月,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经潘序伦等人倡议,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立信复校。2003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本科学院。全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是该学院最主要的实习基地。
几十年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秉承“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24字校训,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特色,坚持“立信为本,实践为衡,求是务实,报效社会”的办学理念,发扬“诚信、奋斗、创新”的新时代立信精神,“立足上海,面向华东,服务全国”,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已经培养了20余万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财经管理人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注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努力构建以会计学为核心,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法学、理学、文学为支撑,新兴及边缘学科适度的学科结构,保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与其他本科院校形成错位发展,成为有特色、有影响,位居国内先进水平的以应用型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
20、30年代初:济南的秋天
为了进一步扩充实力,当时的齐大文理学院院长兼校长林济青,从北平邀请来5位名人。齐大先进的办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氛围及公园式的美丽校园,先后吸纳和聚集了老舍、钱穆、顾颉刚、孙伏园等。
1930年7月,著名作家老舍从英伦三岛归国不久,即衣袂飘飘入齐大,挟一股新文学清新之风,吹入这所洋教会大学。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身兼齐大“新文学教授”与“《论语》八仙”幽默大师双料头衔的老舍,操一口京腔,冷面妙语,纵横跌宕,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之讲课,大受青年学子们的欢迎,轰动全校。除文学院国文系本班学生外,许多其他院系的学生也跑来旁听,教室里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一些人只好窗外站听。不仅如此,作为讲问读写、板眼韵腔、说学逗唱等等皆擅的行家里手,老舍还在国文系一年两度的师生聚餐联欢会上,表演过地道的京戏清唱和笑倒全场的单口相声,并打出了一趟正宗山东杨氏查拳。
与老舍同在齐大文学院任教的栾调甫,是蜚声海内外的墨子研究专家,人称“齐鲁一大怪杰”,梁启超呼其:“迈越前人,石破天惊”。甲骨文研究大家胡厚宣,在齐大被迫南迁的困难时期,到齐大任教。在这里他潜心钻研甲骨文,著述颇多,出版了《甲骨六录》等多部著作。建国后,胡厚宣任《甲骨文合集》总编辑。1932年加拿大人明义士被齐大聘为考古学教授,他将自己在河南安阳收集到的甲骨和其它文物运到济南,在校内建博物馆。明义士的儿子明明德曾任加拿大驻华大使,前几年明明德向山东大学捐赠了父亲留下的大批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物。另外还有钱穆、张维华、孙伏园等一大批文化精英。
1930年,根据文学院教授栾调甫的倡议,在文学院院长林济青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有老舍、顾颉刚、钱穆、严耕望、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知名学者在所研究,齐鲁大学一时成为全国国学研究的重地。学校还编辑学术性校刊《齐大季刊》及国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国学汇编》,影响国内外。
1934年夏,老舍离济赴青岛大学任教,接替老舍而来的是青年剧作家马彦祥。马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乃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学者马衡的公子,虽年纪轻轻,但已在话剧界颇有名声。他著有《戏剧概论》,还与洪深合译过《西线无战事》,并导演过《鸡鸣早看天》、《雷雨》等名剧。马氏到齐大后,另开了《戏剧概论》和《文艺学》等新课程。当时马彦祥仅二十七八岁,青年英俊,风度翩翩,喜饰仪容,好近同学。因而每逢课余之暇,他所居住的齐大老办公楼二层单身宿舍,常常学生满座。
如果说,老舍曾在齐大校园掀起一股“新文学热”,那么,马氏的到来,又在这齐大校园骤然兴起一阵新文艺春风。1935年春,在马彦祥的倡议组织下,齐大话剧社宣告成立,文理两院学生纷纷踊跃参加。
21、1931年A:名师亮相
苏步青(1902~2003年),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浙江平阳人。以“步青”为名,即寄希望于将来能“平步青云,光宗耀祖”。1915年就读于浙江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1919年中学毕业时,获当时已调任的校长洪彦元资助,独自往日本留学。1920年至1924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学习。1924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27年毕业后,入该校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31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他的东北帝国大学师兄陈建功之约,苏步青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33年)、训导长和教务长(1950年)。期间,1935年任《中国数学会学报》主编,1948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与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苏步青等一批数学系骨干力量调至复旦大学,他任数学系教授、系主任(1953年),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1956年)、校长(1978年)和名誉校长(1983年)。期间,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58年创办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中,1972年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上海江南造船厂。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保了复旦的4位教授(周谷城、苏步青、谈家桢、刘大杰)。1978、1984、1988年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1992年当选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当初在陈建功约他去浙大任教时,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水准,为国家培养人才。”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后来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择浙江大学的情缘。
在浙大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来他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而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盖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
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后来在复旦数学研究所时,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等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日本仙台的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她送到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他们在湄潭的生活十分艰苦。然而,困难总是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住所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其主要著作之一《射影曲线概论》一书。
据苏步青后来自述:“我和陈建功先生开创数学讨论班,用严格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学生。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西迁贵州,我们被迫在山洞里还为学生举办讨论班。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成了卓有成就的数学教授:张素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正国,杭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吴祖基,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熊全治,美国里海大学数学系教授。1942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剑桥。’”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苏步青的复旦学生沈纯理回忆说:
“1961年,苏步青先生给我们微分几何专门化四年级的大学生上‘现代微分几何概论’课。一次课后我和苏先生一起走出教学大楼时,苏先生问我有没有兴趣当他的研究生。能在这么知名的数学家指导下学习,我当然是受宠若惊了。不久,苏先生就专门为我和另外一位同学(萧尔健)组织了一个讨论班,由我们两人轮流报告。在冬天时,讨论班的教室里只有苏先生和我们两个学生,我有时冷得熬不住了,但苏先生照常坚持不误。在讨论班报告的休息期间及有时到他家去拜访时,苏先生经常和我们谈起他早年在日本求学时的故事、留学回国后在老浙江大学任教的经历,以及抗战时浙大西迁贵州湄潭时在煤油灯下、防空洞内坚持科研、艰苦奋发的往事。有时兴起,他还会将他早年以极工整的笔法抄录所读过的论文装订本给我们看。”
1978年以后,苏步青又把代数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首创性地引入计算几何学科,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应用。他和刘鼎元合写的专著《计算几何》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其研究成果“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