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3223800000024

第24章 1911~1918年:成型(下)(2)

潘光旦(1895~1967年),生于上海宝山,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攻读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人类学、优生学等专业,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几所大学任教,并参与胡适等人的新月社活动。1934年返回清华,任社会学系教授,先后做过系主任、教务长、秘书长、图书馆长等职。

王国维(1877~1927年),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著有《人间词话》等。与学者罗振玉是儿女亲家。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但以“无事而食,深所不安”,未受酬金。翌年,与罗振玉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4年冯玉祥发动“********”,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桃李门生、私疏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陈寅恪(1890~1969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为《柳如是别传》等。江西修水人。先后就读于日本巢鸭弘文学院、上海复旦公学、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校,学贯中西,被吴宓认为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说“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1926年6月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任清华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此后任西南联大、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牛津大学教授。1949年返回祖国,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及中山大学,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朱自清(1898~1948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成长于江苏扬州。192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上学期间参加过五四运动)毕业后,应聘来清华执教,自1932年开始长期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讲授古代文学课程。其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荷塘月色》就是写的清华园内的优美与宁静。******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马约翰(1882~1966年,福建厦门人)1911年自圣约翰大学毕业,1914~1966年长达50余年在清华大学担任体育教授。他一生积极倡导体育,热情指导青年进行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受到国家的器重和人民的尊敬,被称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附文2]清华第一

第一,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

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90余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最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最多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最宝贵的人文传统。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所大学,开创了现代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从媒体报道和社会认可度来看,清华是国内外公认的最优秀的、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是获得最多的“第一”的中国大学,在多个大学评价体系中均名列榜首,是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领军者。

第二,清华是最具有高等学府精神的大学

梁启超先生曾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

清华以紫荆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清华园大礼堂前草坪上的日晷,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先生而立。碑铭上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淡泊风骨,质朴坦诚,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早已超出清华一校的意义,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清华的力量正在于此。

第三,清华具有第一流的人文社会学科

清华从建立初期就是中国的人文重镇。在其90多年的历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历史上,从蜚声中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今日清华,正在恢复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脊梁,也是中国文科从复兴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点数清华文科,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汇聚了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并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跻身国内文科前列,多个学科跻身国内顶尖,且与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相接轨。

第四,清华具有中国最好的理工学科

清华在工科方面是国内高校当之无愧的第一。多年来,清华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目前清华大学本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在国内高校中均位居首位。多年以来,清华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索引)发表的重要论文均居全国高校首位,专利授予数连续10多年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均具有很强优势。

近年来,清华科研经费一直居全国高校首位,为学校的学科建议和科研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本部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在包括“理工农医”4个学科门类的“大理科”共有62个学科获选,名列全国高校之首;其中理工科共有47个学科获选,在高校中遥遥领先。在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在“理工农医”4个学科门类内,清华大学有11个一级学科获得第一名,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以较大优势领先。

在现代科技向着交叉、融合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利用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信息、建筑、能源、环境、航空航天、材料、理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等8大学科群。

第五,清华正在建设中国最好的经济管理学科。

第六,清华正在建设中国最好的生命与医学学科——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第七,清华拥有国内大学中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已形成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清华现任全职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两院院士总数65人,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此外,清华延聘的讲席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人,双聘教授中有两院院士26人,兼职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7人,各类在任教师中两院院士总人数达153人,在国内高校中遥遥领先。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现有两院院士26人,以较大优势在全国各医科大学中列第一。

目前清华现任教授中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863计划各领域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第八,清华拥有国内最好的育人环境

清华有着国内最好的教育培养和人才学习成长的环境。在国内高校中,“学在清华”的赞誉广泛流传。“名师上讲堂”,知名教授活跃在教学一线,是清华人才培养的重要传统。在教育部评选的百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清华大学共有7名教师入选,居全国高校之首。在已经进行的4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清华共有18位教师当选,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清华大学广泛吸收世界著名大学经验,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清华多个院系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在多门课程上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与世界名校共同组织课程、联合培养等重要措施,都旨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

清华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每学期,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近2000门课程,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领域。除个别专业很强的课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学们可以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兴趣,各取所需。

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清华的重要特色。艺术教育帮助人去体验自然和生活的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华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800名成员中大部分都是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这里更有全国综合性大学最丰富的艺术课程,涵盖艺术史论、美学、赏析、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等。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清华大学在历史时期提出、并一直延续下来的口号和传统,而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清华给学生相伴一生的重要财富。目前清华开设有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丰富的体育课程,其中定向越野、射击、跳水、艺术体操等都是深受同学欢迎的特色课程。在体育运动中,许多优秀品质,如合作中的竞争精神、朝气蓬勃的体魄和工作动力,都蕴育其中。

清华爱好体育锻炼的优良传统是源远流长的。对此我也有深刻印象。我在北京上学时,数次去清华找人,知道清华是全国唯一没有午休的大学,中午只有1个小时,下午1点上课,而不是其他学校的2:30;他们把这段时间挪出来,供学生下午上完课后(4点到6点左右)去锻炼身体,如打球、跑步、举重、做操、游泳、滑冰等,这个时候去他们宿舍找人绝对找不到,得望眼欲穿,等到夕阳西下、天色转昏、快吃晚饭时,他们才红光满面、心情舒畅、既疲惫又轻快地从运动场馆回来。所以,以清华为代表的理工科学生的精神面貌(严谨、科学、理性)与以北大为代表的文史科学生(自由、散漫、个性)还真是大不一样。

第九,清华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源,半国英才聚清华

多年以来,各省理科前10名70%以上选择进入清华深造。从1999到2006年,8年间录取的各省状元总计268人,75%进了清华。随着清华文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文科考生也把清华作为第一报考志向,清华各省市文科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历年国家理科实验班学生,国际数、理、化、生和信息等国际竞赛奖牌得主也多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大学,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切磋砥砺、慢慢成长的地方。在课堂、在实验室、在宿舍,在校园的走廊、草地、树下,到处都可以看到清华学子的身影。在无数学子、家长和老师眼中,清华就是“优秀”的代名词,进入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人生的高起点,选择了成为清华人的毕生荣誉,也选择了成为清华人所意味着的毕生责任。

第十,清华学子拥有最好的毕业发展前景

清华“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的培养特点,使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对用人单位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清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数理基础、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看重清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近年来,清华的本科生培养越来越被世界一流大学所广泛认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招收的中国学生,半数以上来自清华。据美国《高教年鉴》报道,2006年清华成为全球在美国院校获得各类博士学位数量最高的本科生母校(2005年是北大)。

对于选择就业的同学来说,录取清华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高。

清华的学习生活的主旋律不是自由和安逸,而是奋斗和挑战。因而清华的生活也决不是学生一生的顶峰,而是莘莘学子起跑、加速,奔向更高远人生目标的关键一程,是他们精神的家园。******学长以“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情。

第十一,清华培养出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群体,拥有国内最具影响的校友力量

历史证明着清华的辉煌。清华的声誉,是与校友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从1909年深秋越洋留美的47位少年,到如今的10万学子,清华是一部动人的长篇故事,清华是一首写不完的长诗。

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5位是清华学子。在清华近百年历史中,59位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500多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约有1、3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校友,50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兄弟院校校长、党委书记。以上数据在国内均位居首位。

另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史上,清华是享有盛誉的人文社科重镇,滋养了一代代思想先驱、文学巨匠、史学大家、经济学者和法学巨擘,他们开创并发扬了清华的人文传统,为清华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着太多令后人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将中华大地映照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