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幕后新闻
3222000000037

第37章 塔山英魂归来兮

一个夙愿,50年来一直使葫芦岛人民梦寐萦怀——他们要为在著名的塔山战役中牺牲的英烈合葬,树碑,以永世不忘英烈们的不朽业绩。3月24日,272万人民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3月24日晨5时30分,葫芦岛市高桥镇后山村和老官堡乡椴木丛村的村民们纷纷向村里的烈士墓地涌去。没有谁去组织,也没有谁去发动,但他们还是冒着早春的习习寒风赶来了,他们胸戴白花,手捧花圈,来为与他们默默相伴了五十年的英烈们送行。

就在这天上午,743名烈士将回到他们当年激战的阵地塔山去安眠。

塔山烈士陵园有碑无墓,烈士散葬各处,人民心中不安,集中安葬烈士,成了一件大事。

高桥镇后山村和老官堡乡椴木丛树,是当年塔山战场的我军后方医院所在地,从战场上抬下来的烈士就安葬在这两个村里。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妪对记者介绍说:“那时候战事紧张,遗体抬下来装进柜子里就埋下了,坟前立一小块木牌写上名字。今天越想越觉得对不起烈士,可那时也没有办法呀。”

塔山阻击战是1948年10月10日打响的,“10月10日”成了一些老战士心中一个不朽的标记。从1992年以来,每年的10月10日凌晨3时(即战役打响的那一刻),一个身穿军装的七旬老者都要出现在塔山革命烈士陵园,他脱下军帽,向烈士纪念塔三鞠躬,泪水涟涟地念叨:“老战友啊,你们都埋在哪里呀?”他是当年的重机枪手,名叫倪克盛,家住锦州市,每年都来凭吊战友,但每年心中都留下缺憾。

1952年末,为了纪念塔山阻击战胜利5周年,曾在塔山西楼台修建了塔山革命烈士纪念塔。1962年,当年参战的一些英雄来到塔山进行战地回访,发现纪念塔所处位置并不是我军阵地,英雄们向锦州市政府反映了这一问题,于是该纪念塔被拆掉。1963年10月15日,在原锦西县民政局的筹划下,在原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34团(塔山英雄团)前沿阵地重建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但两次建塔都没有考虑到给烈士遗骨迁葬的问题,以至于“塔山革命烈士纪念塔”改称为“塔山革命烈士陵园”时,陵园竟是一个有碑无陵墓的陵园。

今年,是塔山阻击战胜利五十周年,葫芦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塔山烈士纪念塔后面建一座大型陵墓,并于3月24日将查找到姓名的743名烈士的遗骨迁移到这里,进行集中安葬。

吴克华、胡奇才、李福泽、江燮元、焦玉山五位将军个个都是百战将星,然而,身经百战的他们刻骨铭心的是塔山阻击战,是在其中凝结的生死战友情。

吴克华将军是当年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亲自指挥了塔山阻击战,1955年被授邓中将军衔;胡奇才将军是当年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李福泽将军是当年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江燮元将是当年塔山英雄团团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五位将军生前留下遗嘱,都希望把骨灰埋在塔革命烈士陵园,和当年的战友们在一起。胡奇才将军生前曾4次来到塔山,他对亲人们说:“我是塔山阻击战的幸存者,我忘不了我的战友们,我死后一定要回塔山并骨,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现在,除了李福泽将军的骨灰要在4月5日送到以外,其余4位将军的骨灰都已经安放在了陵园内。清明节,五位将军的骨灰全部安放后,全市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中央军委副主席******为题词:“塔山英烈万世流芳”。

高桥镇后山村的杨德清老人天蒙蒙亮就起来了,他拿着扫帚把村进而383座烈士坟墓都清扫一遍,然后和村民们一起,把一个个花环放在坟头。记者问:“是村干部派你来的吗?”老人说:“不是,这事不用派,听着信儿我就来了,送送他们。当年我只有十几岁,就知道解放军是替咱穷人出气的,解放以后,咱们真的不受气了,过上了好日子。感谢他们哪!”74岁的唐玉兰老人面对一片坟地,表情沉默,记者问:“您老挨着这片墓地住了一辈子,不害怕吗?”老人说:“怕什么?他们都是我们自家的人哪。那时他们都住在咱家,我给他们烙糖面饼子,他们揣起来就上山去了,很多人上去时活蹦乱跳的,抬下来就都不言语了。我老伴王金山挨家挨户地给烈士找柜子,家家都争着往出献呢,一家人嘛。我们家带头献出两个柜子,记得有个老爷子还把自己留用的寿村献了出来。我给烈士缝补被子弹找破的衣服,一边缝一边掉泪,都是二十来岁的小弟弟呀!这一晃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不搬家,也就是为了给他们的墓地添添土拔拔草什么的……”

早7时,驻锦某部600名战士来到高桥镇后山村,他们在坟场前竖起一面军旗,列队向烈士宣誓:“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之后,他们轻轻拨开坟土,用一个个红绸布袋将烈士的遗骨盛起。

与此同时,老官堡乡椴木丛村开进700多名海军官兵,官兵们列队向先烈默哀,然后走进墓场,小心翼翼地找开墓穴,一块一块地拾起烈士的遗骨放进红绸布袋里。学校的孩子们闻讯赶来,在路边为解放军叔叔摆好了水碗水壶,之后就排成一行矗立在冷风里。

9辆灵车将743位烈士的遗骨装上,缓缓向塔山行去唐玉兰老人站在土坡上向灵车挥手,乡亲们向灵车行注目礼……

午时,塔山盛情迎接勇士的亡灵。

塔山,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海拔只有40米的丘陵,既无塔也无山,前后左右一片10多公里宽的起伏地带。所以称塔,或许是因为其上曾在明代天启年间建过一座烽火台;所以称山,或许就是因为它略高于四周,它东临红螺山,地处锦西锦州之间,形成控制“两锦”的咽喉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使塔山显赫于世界军事史的,还是1948年10月10日——15日间我军以1万兵力阻击11万敌人的成功战例(即塔山阻击战)。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曾慨叹:“塔山无险可守,短短8公里的战线,坦克可以直接开上来,更何况还是飞机、军舰?1比11获胜是个谜,******在这时等于没打仗。”

如今成为名胜的塔山已变得异常壮丽,当年6昼夜的浴血战给她着上了超凡的气势。二万平方米的苍松环抱着“塔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的中央耸立着一个12.5米的纪念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上面题写十三个金色大字——“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3月24日10时30分,9辆灵车开进烈士陵园,100名武警战士肃立在通向合葬墓的甬道两侧,36名武警战士抬着6个装有烈士遗骨的巨大绛红色纸棺缓缓走在甬道上,哀乐响起……

11时25分,743名烈士的遗骨全部迁葬到“塔山革命烈士陵园”内的合葬墓,743名勇士又回到了当年的阵地上,他们将在这里和他们的将军永远地守在一起。

至此,葫芦岛市的一位主要领导代表全市272万人民向烈士献上六个巨大的花圈,参加迁葬仪式的1500名解放军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向烈士默哀致敬。

陵园四击苍松翠柏掀起轻轻的涛声,像是历史老人的倾述,更像是亿万人民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