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幕后新闻
3222000000014

第14章 神秘的林家大湾

一个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伟的小小村落,在本世纪初相距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竟先后出现了陈潭秋、包惠僧、熊十力、王亚南、肖云鹄、殷鉴、李四光、林育南、林育英、****等当代巨子,即使是从唯物主义的视角来透视,这也不能是偶然的。

午后的斜阳,斜照在八月乡村的田间和路上。车到村口的路边,一块丈余高的方石醉汉一样斜在那里,上面有模模糊糊的四个字——“元帅故里”。似乎是这样:刻字的人刻完后,突然害怕起来,慌忙用刀和笔去涂抹,涂到模糊的程度时,就慌不择路地逃掉了。于是就留下了这样一块石:浅浅的四块刻痕,潦草地躲在一片胡乱的红颜料的背面,仿佛是羞于见人,不眯起眼细看是辨不清字型的。

从村口进去,就是林家大湾。大湾三面环山,前面是一方池塘,山上山下,起含有的是碧涛一般的竹林,竹下的溪水和竹上的鸟儿相互相应答着鸣叫,如此仙境,只宜产生神话般的传说,千百年来,这里的传说层出不穷。白羊山后面的水塘中央就是梁山伯坟,大湾里梁姓和祝姓的人坚持说梁祝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听众稍有怀疑,他们就会立即去坟上取来一块青砖以示证明。到了本世纪初,这花香之地的传说就不再有风月,而代之以诡谲的风云了。

种种神秘的传说,在山坳水间传来传去。

在林家大湾,我没有见到陈潭秋、包惠僧、熊十力、王亚南、肖云鹄、殷鉴、李四光的后人及族人,但我见到了博学的林丛安,而且他又是林育南、林育英的堂侄,****的亲侄,关于大湾,特别是关于林家,我深信,他的观点是有权威的。

刚走进林丛安开办的“林家大湾名人文化室”,就听到两个女工作人员一齐惊叫起来,原来盘在****祖居房梁上的一条小青蛇游戏时不慎掉了下来。林丛安从容走过来,用手指夹起小蛇,对我笑道:“我们这回龙山区怎么能没龙呢?”

林家大湾地处回龙山镇的中心,位于长江北岸的10公里处,有鹞子湖与长江相通。域内丘陵纵横,且湖港交错,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人,以林姓为主。

传说中说,回龙山又叫九龙山,早年山里蛰有九条龙,忽一日,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倾盆大雨之中夹杂电闪雷鸣,一声炸雷之后,九条龙乘风腾空而起,排成一路飞往北海。排在最后的一条小龙飞到半路,忽萌眷恋之情,它舍不得那一方山水,在飞了一天一夜之后,它终于掉转龙头飞回来。九龙山从此更名为回龙山。

回龙山北面500米,还有两座依偎其怀,一曰白羊山,一曰凤凰山,林家大湾有民谣,当地老人遇了刨根问底的外乡人总要这样唱道:“白羊山,凤凰山,山青秀林家湾。白羊山,凤凰山,白着战凤凰,祖坟葬在凤凰地,代代出侯王。”此时,我就听到了这首黄冈味道的湖北小调。

白羊山,像一把圆椅的靠背环抱着林家大湾,因此林姓的人们也喜称大湾为“帅椅”。白着山得名于山中百变之云雾,其弥漫浩荡有如姿肆汪洋,初名为白洋山,后来人们不知为什么除去了水字边;凤凰山是大湾右面的一座山,其状如一只卧着的凤凰。长江边上的这两座山,实在不可以小觑。隔江的百里之外有著名的腾王阁,1300年前的王勃曾在阁上大发感慨:“人杰地灵……”其意是,人杰乃因地灵。即使不谈陈潭秋等,林家大湾林氏第六房走了的林育南、林育英、****三雄,也足以令我们瞩目这两座山。

还是让我们先听听传说——

林氏的第六房的始祖林文炳(****的高祖)逝世后,家人托****的祖舅父代找坟地。这位祖舅父沿着林家后面的山脉转了几圈 ,发现凤凰山上有一块名叫“官山垴”的地方,面积不大,地势平坦,山上有一块巨石叩击如罄,其声可达林氏祖屋中的的天井,且名字又沾了一个官字,觉得天合人意。于是,发表玄论:“此地为一风水宝地,两山交合之处龙脉贯通,风云交会。文炳史下葬于此,后人必享荣华富贵。但是我泄露了天机,必遭双目失明之苦。林家要奉养我后斗生。”不久,舅祖父果真双目失明,林家奉养其如自家老人直至送终。

听了林丛安的讲述的传说,我登上了林氏祖宅后面的凤凰山,在官山垴那个地方找到了林文烦墓,萋萋芳草掩映一行简约碑文:先考林公讳文炳大人之墓。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冬月吉。

刚要转身下山,迎面走来一老者风认识,他是林家大湾名人文化室的,也姓林,系****的远房兄弟,约70岁左右,“祖坟葬得好,后辈出人才,六房中的育南、育英、育蓉都是英才呀,育南牺牲前当过****地下湖北********、列席中央常委、团中央书记、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全总秘书长、常委;育英,化名张浩,1937年10月任129师政委,第二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被造为中央委员,逝世时毛主席题写挽词‘忠心为国虽死犹荣’。至于他们两位的弟弟林育蓉****,我就不多说了……”老人尾随我来,原是为给我解说的。

《林氏宗谱》是最新揭秘,林氏三雄乃商比干之后,并与林则徐同宗。

从凤凰山上下来,林丛安命人取出《林氏宗谱》给我看。这是一落八开经装蓝皮书,有100多卷,分装在100多个深棕色大盒子里,每卷约30万字。宗谱记裁,林氏乃商朝比干之后,当日比干被纣王剖心处死后,其子孙纷纷逃入山林,其年长者指林为阖族之姓,从此林姓产生。宗谱是还说,孔子培育的“七十二贤人”中的林放也是林氏祖先。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情景:比干的子孙们当年从殷都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出发,跑到山东的某一个林子里,他们在林中避了500多年以后选了一个杰出青年去西周师从孔子,以使其后裔的血管晨能流淌贤达之血。这样的推理近乎荒唐,但,研究历史人物完全放弃对其部族发展血脉流向的开掘,那无疑是放弃了最具重要意义的参照坐标。这是依据遗传学进行科研的方法,而绝不是林放那个先贤而后奸的子孙****竭力鼓噪的“血统论”。

那么,这湖北黄冈林家大湾的林氏是从何而来的呢?《林氏宗谱》这样记载宋末,林放二十世后人迁入湖北麻城,后又有名为千一公者转迁至黄冈县九龙山,即今之回龙山(见前文)。

道光丁酉年,林氏族长重修族谱,特请当时林家的杰出人物,兵部尚书、湖广总都林则徐作序,闽人林则徐阅谱后,欣然作了一篇《闽楚同源序》,指出“我等毕唐进士披公之后,窃愿与我同源之人奋志诗书……”

1937年,林氏再次修谱,北京在学校长应林错族长林文卿(****之父林明卿胞兄)之邀,写了谱序,开篇道:“黄冈林氏以素封之家,守儒礼之教”。

林文卿何以能请到蔡元培作谱序呢?据说蔡的夫人姓林,但没有翔实证据,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蔡元培能够作序这件事本身,它从这个侧面反映了《林氏宗谱》及林氏家族在蔡心目中的价值,作为当代大儒的蔡元培是不会轻率地为一部民间宗谱作序的,他不会信口褒言什么“素封之家,守儒礼之教”于“遗传说,优生学者,亦可以得证明之资料……”即便他真是林家的贤婿。

林则徐在《闽楚同源序》称:“吾族殷少师比干之裔也。蒙周赐姓,承天发祥,其后孝子慈孙代不乏人,总由相继积德以结天心,故历久而弥光。是以我祖披公,由唐进士肇基,莆田九子,咸为刺史。确守前勋,兰桂丛发……”蔡元培赞:“素封之家,守儒礼之教……”这些文字依稀给我们勾勒出林家大湾遥远的文化背景轮廓,林氏三雄不仅仅是借得美好山水的钟灵毓秀,他们是从历代祖先丰厚的积蓄中走来的。

在1897年、1898年、1907年的三年中,那个选择了官山垴长眠并希冀代代出侯王的林文炳三次“倾听”了山下传来的啼哭,他的三个重孙分别在这三年中给他生了三个轰轰烈烈的人物,他们是林育英、林育南、林育蓉(即****)。林育英生在林家大湾的小林家湾(其祖父在清末迁出祖宅),林育南,林育蓉生在林家的祖宅。

林育英,1919年参加革命,在此后24年的斗争生涯中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1942年在延安病逝,年仅46岁,临终时慨言:“我奋斗了二十多年,现在曙光来了我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希望同志们努力奋斗,夺取全国解放的最后胜利……”并要求死后葬在桃花岭,与党中央隔河相望,******深情地说:“让张浩(林育英地下斗争时用的化名)同志天天监督我们。”下葬时,****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石主祭,李克农宣读祭文,祭毕,******、朱德、任弼石、徐特立及其他中央委员执绋、抬棺。这是******一生惟一一次为人抬棺,他还亲笔题写“张浩同志之墓”几个大字。

林育南,1917年参加革命,1921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个月后,入党,并于次年和恽代英一起介绍肖楚女、林育英入党。应该说堂兄林育英是在他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与刘少奇、陈潭秋、恽代英、施洋同时在湖北播洒革命火种,后又去上海与张文秋结成假夫妻从事地下斗争,与罗章龙、林育英、李求实一同与李立三****盲动主义作斗争,遭到王明的排斥,并被剥夺了参加六届六中全会的资格。1931年,在上海被捕,2月7日,在龙华就义,年仅33岁。

集枭雄与巨奸于一身的****(林育蓉),正史野史早就汗牛充栋,其普及程度已达妇儒。

是他成就了林家祖上的梦,李桌侯,也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顺着林丛安右手的指向,我来到了李四光的故居,要破译林家大湾的秘密,不走进这个院落是不行的。迎面是一个三间的土房子,外面停一辆破旧的大客车,几个村民骑在上面正在修理。人们说,李四光就出生在这个土房子时,李四光的侄儿把这个房子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别人做汽车修理部了,“李四光故居”那块小小的石碑半掩在猪圈旁的一堆荒草里面。我想,若是李四光的侄儿也能像林氏三雄侄儿林丛安那样搞个纪念馆就好啦 !因为造这间房子的人实在是功不可没。

这个人就是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

林丛安讲,林家大湾的林家人一直遵从祖宗“奋志诗书”的遗训,千百年来读书之风久盛不衰。前清秀才李卓侯顺应乡俗,从青少年时起就在乡间从事教书职业,主要是办私塾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他在一篇文章里这样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凡养德性必须自童蒙始,童子之性易敛易放。苟父母姑息,后无以制之,鲜有不流于放纵者。凡子弟五、六岁方离襁褓,未脱孩心,为父母即令就学,渐开,当随其每日所读之书逐句讲解,庶灵机日辟,慧见日开矣”他对悠入学生作文变有独到见解:“凡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则阻其才思矣。止随他立意,改得了,便为家法。”他知识渊博,教学内容丰富,能结合社会背景教学生作文。他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思想常常流溢于课堂上。林家的人对其文章道德极其信任,无论家境多么困难,都要将童子送到这位李先生门下启蒙,林育英7岁的时候和堂弟林育南一同来到李家,他们史弟俩毕业后到武昌继续求学的时候,6岁的****也在父亲林明卿的带领下扭扭捏捏地给李先生嗑头了,****会定后,发现身旁有个叫李四光的同学。****不如李四光那般认真,对《幼学杂字》《四书集法》不感兴趣,他腿上绑着沙袋常常一人跑到白羊山上,去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孩子们毕业了,李卓侯就送他们到黄州到武昌学习,他后来还倾家产在黄州办了一所小学。在他的影响下,林家大湾的人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外地求学,甚至还把足不出户的姑娘们也送到学校。读书风俗在大湾愈演愈烈。陈潭秋、陈荫林兄弟、包惠僧、王来南、熊十力、肖云鹄、李四光都是那时和林氏三雄一样走出大湾的。

林氏三雄更多地吸收了这位李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林育南在武汉给家里人写信讲了北京的情景,林育英、****被卖国贼的行径气得抱头痛哭,13岁的****哭完后,跳着脚对父亲嚷嚷“我不当帐房先生,我要去当兵,国家需要兵啊!”

也就在这个时候,恽代英来到了林家大湾。

恽代英,启蒙林氏青年俊杰,革命点化了林家大湾。

1920年夏的某一天,林家大湾的红土道上走来一个年轻的和尚,一件旧蓝布长褂罩着清瘦的身子,也罩着清瘦的笑容,一副金边眼睛又使他不像和尚了。迎面奔跑过去的林育南认识,这不是和尚,这是恽代英,他来大湾播火了。

著名职业革命家恽代英是时在中华大学任教,1915年,林育南进入这所大学中这部第三班学习,两年后,师生二人结为革命同志,恽代英评价林育南曰:“有志之士,不易得。笃实而高明,非吾所及。”两人一起组办革命进步团体“互助社”,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宣传马列主义,不久,两个决定下乡发动革命。

就这样,恽代英就来到了林家大湾。林育南向林育英介绍说:“这就是我常向你念叨的恽先生,恽代英”于是三人在大湾里成立了旨在宣传革命趔的浚新小学。此时,****正在武昌共进中学读书,这一段里没有什么表现。但在其留下的作文《弦高以十二牛犒秦师》里,可以看到明显的爱国进步倾向……“且一人能救一国,何况吾四万万人,尚不能爱护吾国,其亡危图存,吾辈少年可不猛省哉!吾时亦宜从之。”林家大湾很快被革命烘烤得通红,这里成立了农民协会、平民工作、农民自卫团、党小组,****的父亲林明卿应农会敫表办起了“贫民工厂”****的伯父林文卿做上了农民自卫团团长。林家大湾的鲜艳赤色甚至吸引了共产国际的目光,原******副书记郭述申当年曾陪同苏联顾问那佑莫夫到这里视察。革命在林家大湾发展到极致,就是掀起了回龙山暴动,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林育南、林育英只在大湾里工作了一年,到1921年,就被党组织派往武汉从事工人运动了,但林家大湾革命的首创之功还是非他们兄弟莫属。

林家大湾以极其沉重的代价成就了自己英雄的名声,陈潭秋、陈茛林兄弟牺牲了,还有肖云鹄、李求实、胡亮、陈学渭、罗四维、杜俊过……1952年民政部门发给大湾48块光荣牌,林家有林育英、林育南,还有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牺牲的****的小弟弟林向荣。

****带给林家大湾的,却不止是光荣,他行给了故乡以万太光华,此后竟是尴尬,甚至是耻辱。而最后使林家大湾昭著于天下的,大半是****的罪恶。这一点,怕是自称脑袋特别灵的****当初也是绝然想不到的。何等蹊跷的历史哟。

1925年7月,林育南写信给肖楚女、恽代英,介绍****黄埔军校学习。****的父亲林明卿坚持让儿子做个帐房行生,不同意他去广州。这时****只好向大哥要床佛(即我眼前的这位林丛安的父亲)求援,林庆佛对父亲好言相劝:“反正育蓉也不愿在家呆着,让他出去吧。”林明卿素喜采纳长子的意见,于是一摆手放了****。待到12年后,即到了1937年9月末,****于当月24日在山西平型关大败日军板垣师团的消息传到了大湾,老人家从木床上一跃而起,连声大叫“好小子!好小子!你可给咱中国人出气了。”叫罢,跑到凤凰山上官山垴的祖坟上嗑头烧香。这年的11月16日,是他的60大寿,当时的湖北省政府用政府官印拼成一个巨大的“寿”字中堂赠给他,以表达对于抗日大英雄之父的敬重,黄冈的国民党要员亲赴其家祝寿,那一刻,大湾里林氏族人的头上仿佛都环绕着七彩云。林明卿在广泛接受了人们崇敬的目光后,就赞赏地去看长子林庆佛。

林丛安说“实际上,是我父亲从我爷爷的手里放出了我叔叔,他这一放给我们中国放出了一上大元帅。”林庆佛给弟弟筹集了一些银两,并亲自到长江边送弟弟上船。那做弟弟的,看也不看大哥的泪眼,手一扬,心早已飞到了广州。在船上,他迫不及待地所自己那个女人一样的名字改成了英雄的名字“****”。李卓侯先生曾教他一句古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并解释说“彪乃虎中吃虎之虎,十分了得”这种连同类也要吞噬的虎中虎,一旦出山,当然就要把世界搅得沸沸扬扬,甚至给社会带来空前的劫难。

林家大湾名人文化室这样为****作结语:“在**********中,他组织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大规模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他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杀害****中央主席******。在******、******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粉碎了这次政变,阴谋败露后,他于1971年9月13日仓惶出逃,叛党叛国,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共产党员林丛安是个历史唯物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