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37

第37章 (续)

秦简公去世之后,儿子惠公继位。惠公与魏国发生西河争夺战,先胜后败。秦惠公忧愤之下,突然去世,他的儿子出子,才一岁,顺理成章的做了秦国的国君。

归总前面的历史,可以将秦国君主更迭的具体年份列表如下——

(1)秦悼公,前490-前477年(在位的年代,后同)

(2)秦厉共公(秦悼公的儿子),前476-前443年

(3)秦躁公(厉共公的儿子),前442-前429年

(4)秦怀公(秦躁公的弟弟),前428-前425年

(5)秦灵公(怀公儿子昭子早死,昭子儿子灵公继位)前424-前415年

(6)秦简公(灵公叔父悼子、昭子弟弟,怀公儿子简公继位)前414-前400年

(7)秦惠公(秦简公的儿子)前399-前387年

(8)出子(惠公十二年,儿子出子降生,十三年惠公死,儿子出子继位)前386年

(注:秦国历史上有两位惠公。第一位秦惠公,公元前500-前491年在位;第二位秦惠公,公元前399-前387年在位。本段历史当然发生在第二位秦惠公时期。)

从魏武侯十二年起,秦国的惠公死后,秦国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秦灵公儿子嬴连及其追随者,与出子母党(母亲的族人)之间发生殊死搏斗——最后出子母子被胜利者(秦灵公儿子嬴连及其同伙)沉入深渊,死无葬身之地。

从秦国内部来看,秦国非常虚弱。因为在这一段时间,秦国一是经历阴晋大战之后,秦国五十万大军被击溃,士气肯定低落,兵员补充难以为继;二是内部斗争是夺权斗争,肯定是你死我活的,双方都不会放弃;三是秦国的现实是孤儿(1岁)寡母(女流)掌握政权,其占据尊位一定会是指挥不灵的。

对比之下,魏国在此时具有诸多的优势。

第一是国力强大,魏文侯经营魏国几十年,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留给魏武侯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第二是政治上处于最顶峰时期,刚刚被周王朝策命为正式诸侯,完全有理由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三是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同盟,魏赵韩三晋之间,虽然有潜在的危机(有********的缺陷),但并没有发生政治和军事联盟的分裂,仍然抱成一团,无敌天下;第四,魏国刚刚击败秦国五十万大军,士气正旺,在战斗中,魏军只动用了区区五万人,且基本上是新兵蛋子,老兵和要想立功的魏军多的是,也许主力军武卒还没有用上呢;第五是有战神吴起在魏国西河郡,对于秦国的情况非常熟悉,他在那里已经与秦人打了二十年的仗,且保持着旺盛的上进心,要想做魏国的卿相呢。

最重要的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就是前面所分析的——秦国内部是最弱之时!

要打秦国,此时最好打哦。

如果魏武侯有像魏文侯那样的雄才大略,有魏文侯灭掉中山国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宁愿像文侯支持乐羊花三年攻取中山国那样,同样来支持吴起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攻取秦国,具有最大的耐心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作者相信,魏国将会利用这次大好机会灭掉秦国。

时间上,从阴晋大战到出子母子被杀,有五年以上的时间,即公元前389年到前385年,一直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做秦国的国君,这是秦国历史上“国家体征”最虚弱的时候。

相反,此时正是魏国“国家体征”最健康壮实的时候。

如果魏武侯与魏文侯一样的与时俱进,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灭秦的行动就可能展开;如果魏武侯是一位比他爹还厉害的圣明之君,那么,他可以与赵国做一笔交易,用中山郡换取赵国的支持,用榆关、襄陵一带换取韩国的支持;甚至,可以开出两张空头支票,一张票是东方的齐国开给赵国(赵垂涎齐的土地),另一张票是中原的郑国开给韩国(韩在几年后灭了郑国);然后,启用翟角,派一支魏军防备南方的楚军。

那么,秦国可灭,魏国将取得天下统一的根本。

——这对于魏国今后夺取天下,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由此一来,只要这么一战,魏的天下即可定也!

这个难得的机会,一瞬间(约5年),它就消逝了。天赐的良机,一个国家最多也只能够遇上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失去之后,魏国从此裹足不前了。随后,吴起被迫愤然出走。秦国的克星也就永远的消逝了。

可以说,放走一个吴起,失去一次统一天下打基础的绝好历史机会。

从此,统一天下的机会再也没有光顾过魏国!

天与不取为祸也。不但魏国失去了统一的机会,不久之后,魏国即失去了西河郡。

吴起早在离开西河郡行至岸门的时候,就对车夫说过这样的话:“你不知道啊,君主理解信任我,使我能竭尽全力治理西河,那么君主就可以成就王业。如今君主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不理解我,西河被秦国夺去的日子不会太久了,魏国从此就要被削弱了!”(《吕氏春秋?长见》原文: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离开魏国的时候,哭泣得很厉害,深深的遗憾。

他为什么大哭呢?

因为魏国失去这次灭掉秦国的机会,并深深的忧虑此后的形势可能将不利于魏国了。

他说的关于魏国的话,不幸全部被言中。

吴起离开魏国后数年间,西河全境并入秦国。秦国日益强大。这个结果是吴起所预见到的,所以,他离开西河时不是为自己的功名而流泪,而是为魏国而流泪啊。(引自《吕氏春秋?长见》载:“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吴起走了,哭着离开。

他为魏国的前途而哭泣。

只有深爱魏国的人才会有如此的举动。

从此,秦国的克星走了。

秦国将来会无敌于天下。

没有人再是老秦人的对手。

此时的吴起,走得很仓促——惶惶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