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3217200000082

第82章 明代小说:空前繁荣,跻身正统(10)

这篇作品反映了市民、商人在妇女观念上的改变。历来儒家的妇女观是要妇女“从一而终”、“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作品中的王三巧虽犯了七出之条,人们却对她寄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她和陈大郎之间应该是一种“丑陋的奸情”,可从作品对两人的关系描写来看,总觉得是一对般配的有情之人,情有可原。陈大郎临别时,“两人说一会,哭一会”,三巧送他珍珠衫,“陈大郎哭得出声不得,软作一堆”。从这些描写来看,二人长期相处,已经有了一定的真感情。只是这种感情,伤害了她的丈夫蒋兴哥。

作品中的蒋兴哥知道奸情后,想到“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得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主动承担了妻子失贞的部分责任。他休了妻子,顾及她的颜面,也绝口不提她被休的原因。休了三巧后,他“心中好生痛切。”三巧被休回家,她的父母也没有觉得颜面扫地而嫌弃她、责怪她,王妈妈“生怕苦坏了他,安慰了几句言语,走往厨房下去暖酒,要与女儿消愁”。三巧觉得愧对丈夫,准备自缢,被妈妈发现救了下来。王妈妈批评女儿道:“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没下梢:没有好下场)?”又安慰她说:“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他父亲知道女儿寻死,也劝了一番,又嘱咐王妈妈用心提防,并积极为女儿再嫁做工作。这真是开明的、真正疼爱女儿的好父母!王妈妈要女儿“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鼓励女儿好好享受人生。这些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想象的。

另有一类作品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表现了地位低下的妇女,特别是妓女的不幸的生活遭遇,表达了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图4-9)是明代拟话本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悲剧故事。这个悲剧的感人力量在于,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崇高的灵魂,而且以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这个灵魂被毁灭的过程。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杜十娘是京城“教坊名姬”,她为了摆脱妓女的卑贱地位,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她迫切要求“从良”,选择自己的真爱。她最终选择了“忠厚志诚”的李甲委以终身,在李甲身上寄托了她最高的、也是最起码的希望和理想——真诚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她轻财好义,对李甲真情相待,当李甲“囊座空虚”时,她不但不听从鸨母“打发李甲出院”的话,而且“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为了李甲,她受鸨母的叱骂,甚至直接跟鸨母冲突起来。为了脱离青楼,和李甲百年好合,她与贪婪的鸨母展开了种种斗争,终于凭借自己的机智,跳出了火坑。但是在她和李甲一同回家的途中,浮浪子弟孙富垂涎十娘美色,怂恿李甲以千金出卖十娘。李甲慑于家中身为布政史父亲的威严,以及千金的诱惑,终于薄幸地出卖了她。爱情和理想生活的幻灭使得杜十娘极度失望、痛苦和悲愤,她毅然抱着自己攒聚的价值万金的百宝箱沉江自尽。

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不仅仅是爱情的幻灭,同时也是她未来希望和人生理想的破灭。作品除了反映杜十娘对真正爱情和人性尊严的渴望外,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金钱和门第观念的根深蒂固。

这篇小说因为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在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不断地被改编为戏曲上演。比如京剧《杜十娘》,川剧《李甲归舟》,秦腔《百宝箱》等,还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玉堂春落难逢夫》(图4-10)中的女主人公苏三,原名周玉姐,名号玉堂春。因被卖入北京一苏姓人开的妓院,排行三姐,改称苏三。苏三沦落风尘,幸喜遇上贵公子王景隆,彼此相爱。王公子将三万两银子都花在了妓院,等银子花完了,鸨母将他赶了出来。苏三拿出自己的私房积蓄资助王公子回乡,并嘱咐他用心读书,誓言自己不再从人。有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商人沈洪看中苏三,苏三不从,鸨母将苏三骗卖给沈洪为妾。王景隆科场得意,中了乡试第四名,回来找苏三,可惜苏三已经被骗卖。

沈洪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与赵昂合谋要毒死沈洪和苏三,可两碗有毒的面都给沈洪吃了。皮氏诬陷苏三毒死沈洪,贿赂众人,并以一千两银子行贿王知县。王知县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屈认画押,被判死刑,禁于死牢之中。会试中王景隆中了二甲第八名进士,先做了真定府理刑官,后来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王景隆为避嫌疑,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推官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凶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

这篇拟话本的故事情节和唐传奇《李娃传》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名公子在青楼中遇到意中人,挥霍完钱财,被鸨母赶出,然后流离失所。于是名公子刻苦攻读,中举做官,又显又贵,经过一番曲折,二人终于得以团圆。只是此文中的玉堂春虽然是个妓女,但她是第一次接客就遇到了王景隆,二人一见钟情,并且后来一直为他守身如玉,所以,王景隆家最终能够接纳她,是有这个前提所在。此文中的王景隆确实是个难得的重情重义的男子,得知玉堂春被骗卖,王景隆忧愤无比,无心应举。朋友劝他以功名为重,不应该钟情于烟花女子,但他答道:“冤家为我受了千辛万苦,我怎肯轻舍?”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他中了进士,做了高官,仍然不忘苏三之情,为了寻访苏三,主动到山西为官。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起解”一词,相当于现在司法中的“提审”)、《玉堂春》等,广为演出。尤其是京剧《苏三起解》里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君子听我言”这段唱词,几乎是家喻户晓。反而是很少有人读过这篇拟话本小说了。

这些婚姻爱情主题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都让人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尤其可贵的是,冯梦龙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使人可惊、可喜、可悲、可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歌颂友情

这类作品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表现了人性善的一面。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友谊”主题的应该说还比较多,但明代拟话本中所体现的“友谊”有了一些新变化,体现友谊的主人公已经不再局限于封建文人,而且出现了手工业者,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反映了时代的特色。《施润泽滩阙遇友》就是描写两个小手工业者之间友谊的作品。

《施润泽滩阙遇友》这篇作品表现了小手工业者发家致富的生活道路,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民众的生活面貌与社会心态。这是一篇以“好人有好报”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施复是一位养蚕织绸的小工商业者。他把卖丝时拾到的银子交还给失主朱恩,后来施复养蚕缺桑叶,去洞庭山买,在滩阙巧遇朱恩,朱恩为了报答他的恩情,盛情款待了他,并以桑叶接济他,还使他免于覆舟的危险。两家结成儿女亲家,生意日益红火。故事离不了话本小说的老套路,但对当时的工商业发展状况和商人的成功之道却有值得我们思考的描写。

施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首先是一个好人。好人不是天生的,是能有意克服人性弱点的人。施复并非没有利己之心,他在捡到银子时心中也欢喜道“今日好造化,捡得这些银子,正好将去凑做本钱”,想着“有了这些银子,再添上一张织机,一日出得多少绸子,有许多利息”。甚至想到十年之后,能有多少钱,盖什么房子,买多少田产。

但他的人性中还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面,想到“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想到别人与自己一样“苦挣过日”,“这两锭银子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互相埋怨,必致鬻妻卖子”,甚至“送了性命,也未可知”。经过这番思想斗争,终于把银子还给失主朱恩。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也歌颂了小手工业者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和患难相助的友谊。其他表现友情的作品还有《吴保安弃家赎友》、《俞伯牙摔琴哭知音》等。

揭露、批判朋友之间忘恩负义的作品有《桂员外穷途忏悔》。小说写桂富五(即后来的桂员外)做买卖失利,在债主的威迫下,想投水自尽,朋友施济出资相救,得免危难。后来桂富五发迹暴富,而施济去世,寡妻严氏携幼儿求救于桂员外,却遭到冷遇和奚落,严氏呕气而死。作者痛恨桂员外的忘恩负义,最后让他全家变狗以示惩罚。

(3)揭露社会政治黑暗

这类小说大胆地揭露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罪恶本质与官场吏治的腐败黑暗,同时也体现出清官贤士的正义感和下层人物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