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3217200000078

第78章 明代小说:空前繁荣,跻身正统(6)

古人结拜为兄弟,一般都是“三拜”,武松给宋江是“四拜”,就别提对他有多尊重了!而且古人结拜为兄弟,是互拜,就是两个人都要“拜”的,因为既然是兄弟,就是平等的嘛!而这儿的宋江只是“受拜”,就是接受武松的“拜”,他自己没有“拜”。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后,宋江这才叫宋清从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给了武松。武松推让了一番,宋江就说道:“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武松于是“拜受”。“拜受”,就是武松给宋江下跪磕头后才接受这十两银子的。接下来就是“武松堕泪,拜辞了自去”。

你看看宋江的功夫,将一个“相辞了便行”、并无儿女情长的英雄好汉弄得拜来拜去的不说,还泪水涟涟的,而且武松心里还寻思“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送了十里路,吃了几杯酒,给了十两银,就产生这么大的感情效果。宋江,非凡人也!

武松绝不是个见不得钱的人。武松十字坡遇张青,张青招待了武松三天,武松、张青也结拜为兄弟,张青送了十来两银子给武松,二三两银子给公差,而武松把张青给的银子都给了公差。没见武松有一点过分感激。

再说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这个结拜不久的兄弟,一直护送至沧州,其间有上千里的路程。一路上买酒买肉,招待林冲,那两位要在野猪林害死林冲的公差也跟着一起吃,这一路吃过来,算不清吃了多少酒肉。到了沧州,取出一二十两银子给林冲,给了两个公差三二两,这个数目,明显比宋江给武松的十两银子要多。能做到宋江十里相送、把酒交盏、赠送银两这种事的人还非常多,为什么宋江的十里路、几杯酒、十两银就让武松这个“天人”的大英雄如此感激涕零呢?是知遇之恩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不管怎么说,可见宋江“仗义疏财”的功夫有多么高超!

宋江本人上山为寇是迫不得已的,从他心里来说,他根本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做个“不忠不孝”之人。宋江是个志向远大的人,他的理想是“博得个封妻荫子”,以图日后“名垂青史”,可不想一辈子只做个小吏。从发迹途径来说,他本人一开始并没有想通过落草为寇“名垂青史”。宋江杀死阎婆惜获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后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拿住,问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汉的搭救,才得保全性命,上了梁山,被拥戴成领袖。宋江自己迫不得已上了山,他也常让那些他看中的本来过得好好的英雄好汉迫不得已上山。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朱仝。雷横要拉刺配的朱仝上山,朱仝说:“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我却如何肯做这等的事?你二位便可请回,休在此间惹口面不好。”李逵杀死了小衙内,朱仝被逼上了山,做不成心目中的“良民”了。

宋江逼朱仝上山,只杀了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孩,真是太仁慈了!逼秦明上山,情况就不一样了。第三十四回,宋江和花荣两个人设计把秦明俘虏了,款待了一番。秦明不愿落草为寇,他就设计派人骑上秦明的马,穿上他的衣服,戴上他的头盔,假装是秦明,把青州城外“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然后把秦明放回去。秦明回去以后,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妻子和孩子被杀,自己成了反贼。秦明见此情形,“恨不得寻个死处”。秦明不得已上了梁山,而宋江对他的口头补偿就是“既然没了夫人,不妨,小人自当与总管做媒”。如果说李逵是一台常常失控的杀人机器,而宋江就常常是开动杀人机器的人。

而对有些真心想投奔梁山的人,宋江却忙得没有了接见的工夫。小说第六十七回,有一位叫韩伯龙的好汉,积极要求投奔梁山,托旱地忽律朱贵引见。可是“因是宋公明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闲,不曾见得,朱贵权且教他在村中卖酒”。更让人痛惜不已的是这位前来投奔梁山的好汉,不仅没见上“公明哥哥”,反落个被李逵一板斧砍掉脑袋的下场。

宋江做了梁山起义军领袖,在他的领导下,梁山义军攻城略地,痛击官军,事业辉煌,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可他这个“敢笑黄巢不丈夫”的造反领袖,心中总放不下天子、放不下朝廷、放不下国家,满口满脑子的“招安”。起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且还俘虏了高俅这个大奸臣。可是这个曾经标榜“替天行道”、“清君侧”的梁山领袖人物不但没有杀掉高俅,反而恭敬得如同教徒侍奉佛祖、孝子侍奉上大人。一见到高俅,宋江“慌忙下堂扶住,便取过罗缎新鲜衣服。与高太尉从新换上,扶上堂来,请在正面而坐。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杀牛宰马,大设筵宴,一面分投赏军,一面大吹大擂,会集大小头领,都来与高太尉相见”。次日又排筵会,与高太尉压惊。就这样让高太尉享受了一个又一个筵宴,还抬出金银彩缎之类作为礼品送给高太尉,而且俘虏来的其他人都有礼品恭送。最后,宋江亲自恭送高太尉下山。

为了达到招安的目的,宋江甚至通过妓女李师师疏通与皇帝的关系。他是把梁山义军的一切胜利,当做了向朝廷投降的资本。招安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统治者破大辽、征方腊,一次又一次地向朝廷证明着他的忠心,希望以此实现“封妻荫子”,“名垂青史”的人生理想。宋江以“义”为借口,让众多梁山兄弟做了他“忠”的祭品。造过朝廷的反,是为不忠;投降朝廷,任人宰割,是为不智;让众弟兄因他而死,是为不义!而宋江偏偏以“忠义”相标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江对朝廷、对天子死心塌地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饮了朝廷毒酒,死在旦夕,他还掷地有声地表白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水浒传》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的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三、神魔小说:《西游记》,神魔世界的百态万象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魔小说的热潮。其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以其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一直被读者所珍视。

1.《西游记》

《西游记》(图4-2)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游记》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民间艺人和无名作者付出了巨大劳动,他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对取经故事进行了加工和改造。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玄奘归国后,口述西行见闻,由玄奘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佛教遗迹兼及土地土产、风俗人情等状况。这是一本知识性很强的书籍,但从宗教家的心理去描绘的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难免染上了一些神异的色彩。《大唐西域记》之后,由玄奘门徒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记叙玄奘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但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教的过程中,也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去插入一些离奇的故事。此后,随着取经故事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其虚构成分也日渐增多。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备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并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在这本书中,出现了猴行者和深沙神的形象,但还没有猪八戒这一形象。猴行者在此书中神通广大,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为白衣秀士,保唐僧西行,一路上降妖伏魔,这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形。而书中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深沙神改称了沙和尚,猪八戒也首次出现。因此,至迟在元末明初,已有一部故事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可惜原书已失。

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1)《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西游记》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有天界神佛、人间僧俗、山野魔怪。神佛中比如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哪吒、杨戬等;人间僧俗,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除唐僧外,多为情节性人物;魔怪的形象,则光怪陆离,奇幻多变,如红孩儿、铁扇公主、牛魔王、白骨精等。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主要是取经的“师徒四众”——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他们的形象已是深入人心,尤其是孙悟空,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

《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在书中可突出地分为取经前和取经途中两个阶段。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塑造在书中也随之突出地分成两个阶段——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取经途中的孙悟空。

小说从开篇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失败,用整整七回的篇幅集中描绘了孙悟空的基本形象。他破石而生,是个无牵无挂、无父无母的“自然之子”。他“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他学会了高强的本领,能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他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闹冥司在生死簿上勾销了自己和同类的姓名,彻底摆脱了阴间的制约。于是,他成了绝对自由的神猴,在花果山上自在称王,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欢欢喜喜。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是在神话中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人对于自身处境的幻想。显然,这样绝对自由的幸福生活是天上人间的统治秩序所戒备和不允许的。所以,天宫决计擒拿“妖猴”。

玉皇大帝听了太白金星的主意,招他上天做个弼马温。他本来也做得有滋有味,但听说这官职原来是那么低下,便怒火顿生,打出天宫,回到花果山自己封自己做了“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发兵征剿失败,只好认可他自封的尊衔,于是他又“喜地欢天”,在天宫里快活。但等到他得知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居然没有他这个“齐天大圣”的位置,才觉得自己又一次受骗,一怒之下搅散蟠桃会,偷吃兜率宫金丹,回到花果山(图4-3)。

这些情节,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

此后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围剿的天兵天将展开了大决战(图4-4)。孙悟空凭着自己的广大神通,无畏无敌,大败天兵天将。玉帝在二郎神的帮助下,虽然将孙悟空擒拿上天,但“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损伤”。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仍然毫发无损,愈加神勇。

最后,佛祖如来亲自上阵,说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孙悟空没能跳出如来的手掌心,被压在五行山下。他虽然不能战胜佛法,但在最后的时刻,他仍然亵渎了佛祖,在佛祖右手指中写下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又在佛祖的大指丫里撒了一泡猴尿。

从故事中不难发现,孙悟空反复大闹天宫,并不是有意要对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天宫的统治秩序发起挑战,而只是因为自身的自由遭到了威胁。但当他为维护自由而进行反抗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并说出了“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可以说,彻底的自由、生活欲望和个人尊严的充分满足、反抗一切压制,是人性中根本的要求。这在现实环境中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只要社会思想较为开放,它便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西游记》的前七回,正是以神话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在心理上这种不尽合理却根深蒂固的向往。然而人性的实际处境使小说不可能始终在这一方向上发展。因而孙悟空的失败,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了恣野的人性不可能不受到现实力量的约制。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作为过渡,转到唐僧方面,交代取经缘起。自第十三回起,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做了“护法弟子”,在八戒和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他们先后战胜了白虎岭的白骨精,黑松林的黄袍怪,平顶山的金角、银角大王,号山火云洞的圣婴大王(红孩儿),黑水河的鼍龙,通天河的灵感大王,金兜山的独角犀大王,解阳山的如意真仙,假悟空六耳猕猴,火焰山的罗刹女和牛魔王等等妖魔鬼怪,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这正如在第二十三回中猪八戒对他的评价:“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他不愿处于“为奴”的地位,从不轻易对人下拜,“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对较受他尊重的如来佛和观音菩萨也常显出一副“惫懒”相;至于一般的神灵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称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他仍然以“齐天大圣”自居,经常向人们夸耀自己闯地府、闹天宫的光荣历史;对于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子”的紧箍儿,则一直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这都表现了取经路上的孙悟空还是那样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精神。遗憾的是“佛法无边”,“紧箍咒”牢不可破,他又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但是,这时的孙悟空毕竟不同于先前的齐天大圣,他已肩负着协助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经的崇高使命。孙悟空在经历八十一难的具体过程中,是作为一个解除磨难的英雄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取经实际上已成了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象征。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翻山越岭,擒魔捉怪,历尽千辛万苦,排除重重困难,从不考虑个人私利,一心以事业为重,即使在被人误解,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唐僧念着紧箍咒、赶回花果山时,还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这种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就成了取经路上孙悟空的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

在孙悟空经历八十一难,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他的英勇机智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他眼里,没有越不过的险阻,没有镇不住的妖魔,凭着他的顽强拼搏,都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在战斗中,他能随机应变,善于斗智,一会儿变作小虫出入内外,一会儿又化成妖精的母亲或丈夫等去迷惑他们,常常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弄得敌人晕头转向,防不胜防。孙悟空的这种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与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闪现出了独特的光彩。随着他历经八十一难,扫除众魔,自己也由魔变成了佛,“全始全终”,修成“正果”,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完成了人性的升华。而事实上,他的那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人性美。孙悟空就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2)《西游记》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