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3217200000061

第61章 神鬼妖怪本是现实的折射(3)

吴承恩所作的小说《西游记》如今已是世界闻名,但是在小说之前,元代杂剧家吴昌龄和元末明初的杂剧家杨景贤各自都作有戏曲《西游记》,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现存《西游记》剧本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吴昌龄所作,经孙楷第先生考证人们才知道现存完整的《西游记》剧本是杨景贤所作,吴作本只存留有残曲。

杨景贤晚于吴昌龄,他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原本是蒙古族,从姐夫姓氏为杨。他曾居住杭州,明成祖初年曾在宫中应差。他所作杂剧有十八种,却只存《西游记》一种。这本《西游记》和一般杂剧格式不同。通常元杂剧的结构都是一本四折或再增加一两个楔子作为过渡。个别剧作有五折六折者,那是剧情复杂,四折实在不能演出完毕。可是杨景贤的《西游记》却一下子写出了六本二十四折,成为连台本戏,这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大胆的创造。

其第一本讲述陈光蕊得官上任,他乘船前往,因他觉得买的鱼儿有些奇异,就不忍心烹煎,将鱼儿放回江里。陈妻殷氏,面貌娇美,与他一起赴任。船夫见色起意,将陈推落江中,企图强暴殷氏。殷氏推托身孕不便,假意答应生产后可以成亲。殷氏生子后,船夫逼迫殷氏把幼儿抛弃江中。殷氏于是将孩子包裹,内放血书,写明事情本末,投入江水。孩子被金山寺和尚救起,取名江流儿,法名玄奘。十八年后玄奘得知自己身世来历,就携带血书去寻找母亲。玄奘找到母亲后,他母亲马上叫玄奘告官,请官府捉拿凶手——船夫刘洪。洪州太守准了玄奘所告,捉住了刘洪,而当年陈光蕊落入江中,即得水中龙王——他所放生的鱼儿救护,于是一家人再得团聚。玄奘却得观音指示,命他西取金经。这一本实际是讲述玄奘的身世和取经的缘起。

第二本讲因为天旱,玄奘乞求上天降雨成功,唐太宗赐给他袈裟、锡杖,号三藏法师,去西天取经。当朝大臣尉迟恭等为他送行,场面轰动长安,景象热闹非凡。再说火龙三太子因为违反天条,依罪当斩,观音说情,让他变为白马,驮唐三藏去取经,由木叉行者送交。观音又奏禀玉皇大帝,令天上十路仙官一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一本将神话与历史人物故事结合到了一起。

第三本讲孙行者事。他兄弟姐妹五人:大姐是骊山老母,二妹是巫山圣母,大兄是齐天大圣,三弟是耍耍三郎,行者为通天大圣。这个孙行者因为偷娶了金鼎国王的女儿为妻,又偷盗了王母娘娘的仙桃、仙衣,要给妻子做庆仙衣会,结果被李天王和观音等打败捉拿,压在花果山下,准备唐僧取经时,让他拜唐僧为师,保唐僧一路西行。唐僧到花果山收了行者为徒,观音又教给唐僧一套紧箍咒以制服行者。于是孙行者保护唐僧,一路降服了被贬下凡的卷帘大将军、在沙河吃人的沙和尚,他们都分别拜唐僧为师,成为孙行者的师弟。而后孙行者又杀了妖怪银额将军,救了刘太公的女儿。再往前行,妖怪红孩儿把唐僧捉走,孙行者法力不能抵挡红孩儿,就找观音,观音和孙行者一起又找到如来佛。如来告诉他们说:红孩儿是鬼子母的儿子,名字叫爱奴儿,已经被他压在钵盂下,鬼子母必定要来救援。果然鬼子母气急而来,但是任凭她使出浑身解数,她也揭不动盂钵,最后被擒,只得降服,放出唐僧。这一本是讲孙行者的出身来历以及唐僧收徒西行等事,和小说多有不同。

第四本讲猪八戒的事。他原本是摩利支天部下的御车将军,下界在黑风洞号称黑风大王。他抢了裴太公的女儿裴海棠为妻。可是裴海棠已经许配给朱家,朱家见海棠给猪八戒为妻,就与裴家争闹不已。一天猪八戒正在与海棠饮酒,孙行者路过,猪八戒知道孙行者厉害,就赶紧躲避。海棠于是托付行者向家里报信救她。行者替海棠送了信,回来又救走海棠,猪八戒却趁机裹挟走唐僧。行者又去找观音,观音即命二郎神偕同孙行者一起去捉拿八戒,结果猪八戒被收服,也拜唐僧为师。

第五本讲唐僧等人路过女儿国,国王逼迫唐僧与她成亲。唐僧不肯,却脱不了身。结果是韦驮急来救护,唐僧才得走出女儿国界。前面又遇到火焰山。采药仙人指点他们必须从铁槎山的铁扇公主那里取得宝扇,一扇起风、两扇下雨、三扇灭火以后才能过山。于是孙行者去找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不借,行者动武,却又不敌。于是孙行者找到观音,观音就命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共同发威,狂风暴雨把火焰山大火扑灭,唐僧师徒继续前行。

第六本讲唐僧到达佛国,行者被一贫婆问得无以回答,唐僧随即应答如流。于是给孤长者带领他们参见了诸佛,佛将经文交给了唐僧,然后又命成基、惠光、恩昉、敬测四神护送唐僧回程。唐僧回到长安,向皇帝汇报取经经过和结果,然后又回到西天修成正果。

《西游记》故事在元代相当盛行,因为元代是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极为流行的时代。那时就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流传,在元末还有《西游记平话》流行,所以将市井流传的故事改编成戏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最早由吴昌龄动手,写了《唐三藏西天取经》和《鬼子母揭钵记》两本杂剧,在杨景贤之后则有佚名的《唐僧西游记》、沈季彪的《佛莲记》。这些戏曲的编演,无疑为吴承恩创作小说《西游记》开了先路。在《西游记》小说问世以后,清代还有张照的《升平宝筏》,佚名的《慈悲愿》、《后西游记》等新的戏曲作品出现。不过它们大多是对小说内容加以演绎罢了。

六、雷峰塔下的蛇仙

当今《白蛇传》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因为戏剧、影视多种形式都有演说。但是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源于何时,是何人最早形诸文字,又经过怎样的演变,就不是每个熟知当今白蛇故事的人都能说清楚的了。

一开始白蛇的形象远没有后来那样可爱。最早见诸文字的白蛇艺术形象是在唐代的传奇里面。那时有一篇传奇题目叫《李黄》。记叙一个白蛇成精,经常变做美丽妖娆的妇人,迷惑男子,但是目的却是将被迷惑的男人害死。这是一个可怕的精怪。李黄就是被白蛇害死的一个公子。

到了宋代,白蛇的故事就增加了佛教成分,是佛师降服白蛇,使它不再害人。明人典籍,吴从先的《小窗自纪》写道:“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也就是说从宋代民间传说起,白蛇就被压在了雷峰塔下。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和《西湖游览志余》两书也都记载了此事,而且记载更为详细。他指出雷峰塔是吴越王妃所建,宋人说唱已经在讲说雷峰塔镇压白蛇的故事。宋元词话还出现了《西湖三塔记》,讲说白蛇在湖上迷人之事。明人洪楩所编印《清平山堂话本》即收录该篇,其情节比唐传奇有所发展,但是白蛇仍然是一个害人的妖怪。不过故事里出现了许宣最早的原型人物——奚宣赞。

元代杂剧家邾经根据话本创作了杂剧《西湖三塔记》,这是白蛇形象第一次进入戏曲舞台。但是这时的白蛇形象并不可爱,白蛇故事还在发展。于是在明代冯梦龙笔下,在他编辑的《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蛇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她不再是害人的妖精,而成为一个令人同情的坚持不懈追求自己幸福的、备受迫害的妇女的化身。情节也曲曲折折复杂多了。于是明代戏曲家再写白蛇故事与以前就大不一样了。

先是有陈六龙写出了《雷峰记》,但是结构不整,所以未得流传。继而有清代戏曲家黄图珌作的三十二出《雷峰塔》,基本依照冯梦龙的话本情节编写,但是他尽力化解白蛇身上的妖气,描写了白娘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写许宣,则表现了他的不坚定。结果以白蛇被镇压,许宣皈依佛门作结。他所写的人妖爱情悲剧以新奇的面貌出现,所以一开始演出就轰动市井。可是由于黄图珌创作此剧的指导思想是宣扬佛教的因果轮回,第一出如来就将白蛇故事的因缘归宿宣讲清楚,以后各出不过是对如来佛所讲进行演绎罢了。剧中突出的是苦心修行和一切是空的佛理。艺人在演出过程中总觉得对剧中人物性格刻画还有所欠缺,有些情节设计并不合理。于是艺人陈嘉言父女又将黄作改编,删除了黄作中的“回湖”、“彰报”、“忏悔”、“捉蛇”等出,因为这些出里的白娘子不是妖气浓重,就是性格狠毒,有损于这一形象的美好。同时增加了“端阳”、“求草”、“救仙”、“水斗”、“断桥”等出,在这些增加的情节里突出了白娘子对许宣爱情的坚定和执著精神,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再者,陈氏父女还增加了白蛇产子以及其子祭塔等出,白蛇的儿子还中了状元,使白蛇的爱情有了结晶,在人间有了回报。全戏成为三十八出演出本。陈氏父女的改编成功,使得黄作在舞台上无人观看,这使黄图珌对陈嘉言很不满,然而却无可奈何。

虽然此时白蛇故事已经与唐传奇完全不同,但是还有修改的余地。于是戏曲家方培成又在陈氏本子基础上精研细磨,写出了新版的《雷峰塔》。其故事讲白蛇修炼成人,为美丽的白娘子。她为追求自己的幸福,由青蛇修炼成人的青儿陪伴来到人间。在游西湖时遇雨,和许宣碰面,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为夫妇。端阳佳节,许宣高兴,劝娘子同饮雄黄酒。白娘子不忍拂兴,勉强饮酒,结果露出原形。许宣受到惊吓晕死过去。白娘子为救丈夫,不避艰险盗取仙草救活许宣。

许宣去金山寺上香,被和尚法海扣押,他想借此要挟白蛇,加害白蛇。白娘子明知去金山救援丈夫危险重重,但是她还是不顾一切去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结果她被战败。白蛇到达断桥,意外遇见了许宣,两人解释了许多误会,重新和好。可是法海紧追不舍,最终把白娘子压在雷峰塔下。但是白娘子留下的一个儿子许仕林长大后,考中了状元,他来祭塔,使白娘子得救,母子团圆,白娘子修炼终成正果,升上天界。

方培成所改作为四十三出本,使这个戏曲故事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成就主要在以下方面:全剧致力塑造白娘子和许宣、青儿等正面人物形象,把他们置于广阔的社会层面和深刻的社会矛盾中。在人和神的两个世界使白娘子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最后白娘子被凶恶的敌人打败,但是由此她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却得以完成。尤其为救护自己的心上人她甘冒生命危险去盗仙草,去和势力强大的敌人在金山决斗,这种为维护自己理想生活、为追求自己爱情幸福的斗争精神令世上一切人钦敬。她虽然还是一条蛇,但是已完全人情化了。观方作,人们几乎已很难再联想白蛇之妖,直把她视做一个美丽的人间女性。全剧紧紧围绕白娘子与封建礼教、与神权的斗争,围绕白娘子勇敢捍卫自己爱的权利这一主要情节展开故事,结构合情合理,不枝不蔓。全剧的悲剧气氛浓厚,曲词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因此方作从诞生后,陆续被各种唱腔、剧种改编,大江南北,几百年来一直被广泛传唱。

《雷峰塔》是一部写蛇精灵怪的戏,但是其本质依然是写人间青年男女追求自己幸福爱情的戏,是一部批判人间封建宗法神权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