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3217200000056

第56章 清官断案令人钦敬(2)

一天,李庆安放风筝,风筝线断,偏巧落在王家花园。那时王闰香恰在花园游玩,一抬头,看见李庆安正在够落在树上的风筝。于是两个青年得以相见。王闰香答应送金银财物给李庆安作为聘礼,约定当晚还在花园太湖石边相见。可是当晚有个窃贼裴炎潜入王家花园,撞见王闰香的丫鬟梅香提着包袱,于是窃贼杀了梅香,夺走包袱。李庆安如约到花园,被梅香尸体绊倒,弄了两手血,慌忙跑回了家。王闰香久等,不见梅香回转,到花园一看,才知出事。王闰香和老妈妈讲了夜间约会李庆安的事,老妈妈说一定是李庆安杀人掠财。王家于是派人追到李家,在李家大门上又发现了血手印,更确信李庆安是凶手无疑。就把李庆安扭送至官府。

开封府尹钱可正直公平,当他重审前任留下来的卷宗时,发现李庆安不过一介体弱书生,而王家在花园捡到的大刀本是屠户所用,就对李庆安杀人案产生了疑惑。可是前任已经审过,只要他签字判杀人者斩也就可以结案了。他正想落笔签字,不料一个苍蝇抱住笔尖,使他不能下笔。几次三番之后,钱可认定李庆安肯定有冤。然后他叫李家父子到狱神庙烧香祈祷去。李庆安在庙中睡着,梦中却念叨:“非衣两把火,杀人贼是我。赶的无处藏,走在井边躲。”根据这段梦话,钱可推断出杀人贼的姓名和躲藏地,派人去搜寻,果然抓到了裴炎。李庆安冤情得雪,他要追究王家诬告之罪。闰香出面请李家息怒,两人终得婚配。

此剧中的苍蝇抱笔是一个神奇的情节,原因是李庆安曾经从蜘蛛网中救下那只苍蝇,所以苍蝇回过头来又救李庆安。这是民间传说,意在说明善有善报。关汉卿将此传说移到戏中,无非也是说人当行善,举头三尺有神明。在庙中李庆安的梦中话语成为破案关键,也一样是这个道理。但是钱大尹毕竟是为李庆安申冤的关键。如果他是一个糊涂官,是贪官,他就不会一看犯人和罪证就心生疑惑。剧中写他“诵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笔提忠孝子,剑斩不平人”,表明他平日即节操坚刚,剖决如流。刚上任,接到前任遗留的案子就发现疑点,正是由于他认真追查才使一个冤案得以平反。所谓“智勘”,就是指他能够破解梦中谶语。谶语或言荒唐,但是世上奇事多多,也未必不可能。破解谶语需要智慧确实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剧中借此表明的是钱可“我平生心量最忠直,偏与国家作柱石”。《绯衣梦》剧写钱大尹断案可以说是明察秋毫了。此剧在民间很受欢迎,所以有许多剧种进行改编。有的就直名《血手印》或《苍蝇救命》等。

至于此戏中的清官钱可则是宋元民间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当今有人推测说他的原型是《宋史》卷三一七有传记的吴越王的后代,官至开封府尹的钱某,可以备作一说。关汉卿作剧以钱可为主要角色的还有《谢天香》,但却不是写他判案的故事了。

四、王翛然褒奖贤母

元代大都人王仲文也是一个写作杂剧的能手。据《录鬼簿》记载他作有杂剧十种,而《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则是他的代表作。

《救孝子》一剧讲述的是大兴府尹王翛然奉命征兵到达开封西军庄,杨家有两个儿子,应当有一个应征。这两个儿子哥哥叫杨兴祖,弟弟叫杨谢祖。两个人都争相应征。王翛然看上弟弟谢祖识文断字,但是两兄弟的母亲李氏却不同意。王翛然几经询问才知道杨兴祖是李氏亲生子,杨谢祖原来是小妾康氏所生。如今杨氏兄弟的父亲早已去世,康氏也已故去。打仗免不了有伤亡,所以李氏要让自己亲生儿子去应征。王翛然甚为感动,就同意由杨兴祖应征。

杨兴祖有一把好刀,其妻子王春香的弟弟早就想要。兴祖与妻子告别时,把刀交给了妻子,让她转交她的弟弟。可是直到半年后,王春香才得回娘家。杨谢祖奉母命送嫂子,送到一条河边就回去了。王春香自己走不多远就遇到了流氓赛卢医。赛卢医拐带着一个妇女叫梅香,因为赛卢医看到王春香貌美动了歪念,就把因生养孩子死于路边的梅香面容划破,换上王春香的衣裳,又把春香准备送她弟弟的刀,即杨兴祖的那把刀,丢到梅香身旁,然后胁迫春香跟他逃跑了。

半月后,杨家李氏不见春香回来,正想找人去接,王春香的娘因为不见春香回家,就找到了杨家。两位亲家母一对话,春香母得知是杨谢祖相送,女儿半路丢失,就怀疑是谢祖害死了春香。他们一起去寻找,结果发现了女尸。春香母就把杨谢祖告上官衙。接案的推官巩得中是“诸般不懂,虽然做官,吸利打哄”之人,一任令史逼供。尸首的衣服和身边的刀子是王春香的,但是李氏认为仅凭那两样东西不能断定尸首就是王春香。这时候李氏所唱两曲足以让断案人深思:

〔滚绣球〕人命事多有假,未必真。要问时,则宜慢不可紧。为甚的审缘因再三磨问,也则是恐其中暗昧难分。休倚恃你这牙爪威,休调弄你这笔力狠。你那笔尖儿快如刀刃,杀人呵,须再不还魂!可不道闻钟始觉山藏寺,到岸方知水隔村。休屈勘平人!

〔叨叨令〕这关天的人命事,要您个官司问。又不曾经检验,怎着我尸亲认?现如今,雨淋漓正值着暑月份,那尸骸全毁烂,都是些蛆螬粪。我其实认不的也波哥,我其实认不的也波哥,怎与她那从前模样浑别尽!

可是李氏遇到的是一帮糊涂官吏,他们不听李氏分解,拷打逼供杨谢祖,要杨谢祖承认是他杀死的春香。李氏指斥官吏不公,要去上告。王翛然招兵后被升官,此时又持势剑金牌作为钦差到达河南府复查案卷。巩得中官府把杨谢祖杀人案报上来,王翛然一看觉得人名很熟悉,因为当初招兵对杨家李氏印象深刻。他不相信杨谢祖会杀人,但是令史一口咬定他们判案证据确凿。李氏与令史当堂对质,王翛然十分为难。因为他也难以马上驳倒令史的立论。

正在此时,杨兴祖带着王春香和赛卢医到了。原来杨兴祖参军后,因立有军功被封金牌上千户,请假回家探亲。路上他遇到王春香在井边打水,才知妻子被赛卢医胁迫,因不肯屈从,受尽虐待。于是杨兴祖随即把赛卢医揪到开封府,正好遇到王翛然。王春香的出现使案情立刻明了。王翛然顺利判结了此案,对杨家一门贤孝给予了褒奖。

此剧原有题目“签义军清官大断案”,但是全剧中心意在颂扬贤母李氏、全剧主唱人也是李氏,所以取为现名。李氏的贤惠、勇敢、多识,尤其她与庸吏昏官的斗争精神令人敬佩。可以说这是元杂剧中塑造的性格最生动、鲜明的老妇人的形象。此剧中的清官王翛然尽管不是主要角色,但是他的清官形象依然十分鲜明。他直截了当地宣称:“王法条条诛滥官,为官清正万民安。民间若有冤情事,请把势剑金牌仔细看。”他之所以对杨谢祖案重推重审,正如他自己所说:“却不道人性命关天关地。”只要为官清廉,肯为民众主持公道,民众就不会忘怀。王翛然,实有其人,《金史》卷一○五有传。他名翛,字翛然,进士出身,官至大兴府尹、礼部尚书等职。史称他“性刚严,临事果决”。这是又一个类似包拯式的清官型人物。元杂剧中歌颂他判案的剧作有好几种。

五、李圭为民做主

元末明初在舞台上流行一部杂剧《十探子大闹延安府》。当代学者有人以为这本剧作不是出自名家,而是由艺人所作。剧本写宋朝事,却夹杂回回人、女真人、鞑鞑人官吏,甚是荒唐可笑。其实这正说明该剧是借宋朝为背景,讲的却是元代之事。元杂剧中写包拯判案的不少剧作也都是如此笔法。还有的学者说此剧中人名在其他元杂剧中都曾出现,所以该剧是杂凑而成。其实这也正好说明此剧作者有意取人们熟知的姓名,演绎故事更能令人增添兴趣。本戏主角李圭在其他杂剧中不是正面人物,这并不妨碍他在此戏中成为正面人物。因为元杂剧并不是系列剧,而是各个作家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

《十探子大闹延安府》讲的故事是:刘双祖一家四口人,儿子刘彦芳在京师做把笔司吏。刘汉祖和老婆王氏,还有儿媳,三人居住在延安。清明三人去上坟,刘双祖让婆媳先行一步,不料婆媳遇到葛监军之子葛彪。葛彪是一个“打死人不偿命”的衙内一流人物。刘彦芳的妻子遭到葛彪调戏,刘彦芳的母亲指责葛彪无礼,结果葛彪将婆媳一起打死。待刘双祖赶到,杀人者已逃。目击者把情况告诉了他。刘双祖掩埋了亲人,就上京师寻找儿子刘彦芳,让儿子状告凶手。葛监军的女婿在京师是有名的庞衙内。这又是一个横行霸道的人物。刘彦芳就在他手下办事。

刘彦芳听罢父亲的讲述就找到庞衙内诉说他家的冤情,庞衙内早就接到葛彪送的消息,所以他一听刘彦芳讲完,立即把刘下到死牢。刘双祖得知儿子的情形后在大街痛哭,遇到微服私访的廉访使李圭。李圭知道了刘家的冤情,领刘双祖到丞相府告状。丞相府里正在饮宴。庞衙内先下手为强,对丞相等官员们讲刘彦芳辱骂他,获得了让他自己处理的许诺。李圭也到相府,讲述了刘家遭遇,众官斥责庞衙内,命李圭审问刘家一案。

李圭持势剑金牌到达延安,他运用智谋,假说请葛彪到府取京师书信,葛彪以为是庞衙内来信,兴冲冲地到李圭处,即被扣留。葛彪之父葛监军闻讯派出十个探子拘拿李圭,李圭将探子一个个责打出去。葛彪被迫只得认罪。李圭把审案结果报到京师,丞相范仲淹亲自到延安结案。这时葛监军却亲自到李圭处为儿子求情,可是李圭恰问他一个私离边庭擅离职守之罪。范仲淹到达,表彰李圭公正,不惧权臣,升其为尚书官职。刘彦芳无辜被囚,职期满,改为县主簿。葛监军纵子行凶削职充军。庞衙内包庇凶犯,被罢官。葛彪杀人处斩。

该剧结构紧凑,集中塑造了一个清官李圭的艺术形象。他不畏豪强,不畏权势,一心为普通民众惩治恶霸,刚正无私。请听第二折他所唱:

〔尾声〕我便死呵,做一个坚刚节操忠直鬼。不似那坏法欺公谄佞贼,失了人伦,差了道理。倚仗着为官更有权势,常把良民又去欺。马踏死他亲娘,强要他妻。倒把平人下在牢内。若到朝中说就里,那其间赴法遭刑待怨谁。偿人命的官司,须要你当罪。你看我纳下头皮去来,我和那厮做到底。

李圭以拼死到底的精神为民做主,为民申冤,这样的剧作,这样的官吏,民众怎能不欢迎?有人说此剧曲词平庸无奇,其实正是这种浅显通俗的曲词民众才能一听即懂,惟其如此,它才能够受到民众喜爱。多少名人的剧作没有流传下来,而此无名者的创作却保存下来,历史是最公正的评判。

六、况钟辨析十五贯

昆曲《十五贯》在二十世纪中叶曾经风靡一时,还拍成了电影,并且曾有“一出戏挽救了一个剧种——昆曲”之说,但是要知道这个剧作最早是由明朝戏曲家朱素臣所作。朱素臣号笙庵,江苏吴县人,是苏州派重要的作家。一生创作传奇有十九部,《十五贯》是他的代表作。

《十五贯》故事主要情节源于宋代话本《错斩崔宁》,同时汲取了冯梦龙《醒世恒言》故事集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内容。不过传奇将故事发生的时代从宋朝改变为明朝,使剧作更具有时代性。

故事讲明代江苏淮安有兄弟两人熊友兰和熊友蕙,他们的双亲都已去世,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哥哥友兰为了能让弟弟友蕙读书,就出门打工去了。他们的邻居冯家开着店铺,冯老头为小儿子买了个童养媳,童养媳侯三姑住房与熊友蕙的书房只隔一道墙。当地那时候闹鼠灾,老鼠把冯家老头给侯三姑的首饰叼到了熊友蕙的书架上,把冯家的十五贯钱拖到了自己的洞里。熊友蕙因为担心自己的书籍被老鼠咬坏,就把老鼠药掺进炊饼里,想杀灭老鼠。可是老鼠把掺了鼠药的炊饼拖进了侯三姑的卧室。侯三姑的小丈夫还是个孩子,他把老鼠拖来的炊饼吃了,于是中毒身亡。

熊友蕙收拾书架,发现了首饰,他也没有多想,穷困中他拿起首饰就到邻居冯老头那商店里去换米,冯老头一看认得是自己送给童养媳的首饰,立即将熊友蕙送到官府,状告熊友蕙和侯三姑通奸害死了他的儿子。县官过于执头脑简单,他以为人赃俱获,立即判处熊友蕙和侯三姑死刑,等到秋后问斩。

再说无锡有一个姑娘苏戌娟,随母改嫁,继父是一个卖肉的屠户,名叫游葫芦。不久戌娟母亲也去世了。游葫芦嗜酒贪杯,以致肉铺负债累累。游葫芦向人家借得十五贯钱为本想重振铺面。晚上到家,又是醉醺醺,却对戌娟开玩笑,说十五贯钱是他把戌娟卖了的身价钱。说完他就昏昏睡去。戌娟害怕被卖,连夜逃奔姨家。可是戌娟走后,当地流氓娄阿鼠闯进游葫芦家,见钱起意,就杀死了葫芦,拿走了十五贯钱。转天,邻居发现游葫芦被杀,戌娟不在,就去寻找。

在外打工的熊友兰从淮安商人陶朱夏那里得知弟弟被判斩的消息,便带着陶朱夏赠给他的十五贯钱连夜急急往家赶。黑夜与奔逃的苏戌娟相遇,两人就搭伴同行。不幸的是,游葫芦的邻居们追寻到他们,发现友兰带着十五贯钱,就以为两人谋财害命,把他们强送到官府。过于执又以通奸杀人罪判处友兰、戌娟死罪。

况钟刚刚上任苏州知府,就被江苏巡抚周忱命令监斩熊友兰、熊友蕙等四人。熊友兰兄弟一直对他们被判死罪感到冤枉,况钟经过夜审熊氏弟兄,也感到案情疑点不少。于是他向巡抚周忱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争得缓刑十五天的时间。况钟到案发现场实地勘察,发现了熊家与冯家两墙之间的老鼠洞,从洞里挖出了十五贯钱和掺了药的炊饼,友蕙与侯三姑的冤情得以洗刷。况钟又到常州扮做测字算命先生查访,心怀鬼胎的娄阿鼠自己向况钟讲出了实情,于是况钟将娄阿鼠抓捕归案,熊友兰、苏戌娟的冤案也得以昭雪。十五天况钟就审清了两个冤案,况钟也被苏州人礼拜,说他是青天大老爷。

此剧写了官场上的种种腐败,本来两个案子的案情都不复杂,只要审理者稍微认真勘察一番,就不会冤枉好人。可是县官过于执刚愎自用,偏听偏信,草菅人命,而巡抚周忱则高高在上,冷酷无情,若不是敢于主持正义、勇于为民请命的况钟亲自勘察复审,刀下冤鬼不是又增加了几个吗?

况钟,字伯律,《明史》卷一六一有传。史书记载他官至苏州太守时“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为神。这是又一个在民众心目中的清官。十五贯案件未必是,或者说就不是况钟实际所办理的案子,正如同“包公戏”里的包拯办案,那些案子并不都是包拯实际办理的一样,但是因为人们对清官的钦敬,就用戏曲艺术手段塑造了比实际人物更加神通广大、更加完美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