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3217200000052

第52章 爱情剧绚丽多彩(1)

从古到今,爱情是人生最重要的、最丰富的、最多姿多彩的、永世永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爱情是文学艺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她永远是美丽的,魅力无穷无尽的,会令人痴迷不悟的,人们最感兴趣的题材。有人说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要想获得自己的爱情,那又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封建道德礼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窒息了人们的情感。那时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婚姻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封建社会的青年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甚至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了获得爱情的权利和自由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中国古代的戏曲家有不少人用他们的剧作演绎了那些优美的故事,这就使中国戏曲爱情剧的内容十分绚丽多彩。而有关爱情的戏曲也最受历代人们的欢迎,有些优秀剧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几百年都传唱不衰,一直到当代舞台还在上演。

一、李千金大胆追求幸福

元代杂剧中有四部著名的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和《倩女离魂》。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王实甫作。其故事来源和内容梗概在第一章已经介绍。《拜月亭》是关汉卿的名作之一。《倩女离魂》则是郑光祖的代表作。这里先介绍白朴的名作之一《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所演的故事内容为:唐高宗时,工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到洛阳采办花木,他因为自己年龄已大,就叫自己的儿子裴少俊替他前往。在三月上巳节期间,裴少俊到了洛阳。因春景美好,裴少俊就骑马游玩,无意间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家的后花园。李世杰的女儿李千金正在花园游玩,她从墙头向园外张望,不期而遇裴少俊的目光,两人一见钟情。裴少俊驰骋才情,当即在马上赋诗相赠。李千金则让自己的丫鬟梅香把自己的答诗送给裴少俊。她的答诗写道:“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捻青梅半掩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这实际是一封约会情书。夜晚裴少俊如约赴会,两人在李千金闺房海誓山盟。然而这一对情人的约会却被总管家老妈妈发现。李千金又是央求,又是要自刎上吊,老妈妈只得同意他们两人私下逃走,将来裴少俊得个一官半职再回来认亲。

裴少俊在洛阳办完事,就带着李千金回到长安自己家中。他和李千金秘密住在后花园中,很快李千金为裴少俊生下一儿一女。一晃七年,清明时节,裴尚书命裴少俊到郊外去祭祖,他自己信步走到后花园,却意外发现了李千金和那一儿一女。裴尚书满脑子封建道德纲常,他顽固地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他严厉谴责李千金,说她是私奔的****。李千金则勇敢捍卫自己大胆追求来的幸福,一句句批驳尚书的谬论。李尚书恼怒起来竟然无理要挟李千金:如果李千金能够把头上戴的簪子在石头上磨成针,用空中的游丝能够系住银瓶打水,就留下,否则便马上离开尚书府。结果自然是李千金不能完成,于是尚书逼迫裴少俊写了休书,把李千金一人赶出家门。然后让裴少俊立即赴京赶考。

李千金孤身一人回到洛阳,父母已经去世,她孤苦无依苦度岁月。裴少俊赶考得中状元,任职洛阳县尹,到李家迎接李千金,但是李千金恨他当初写下休书,不肯接纳。后来裴尚书领着孙子、孙女来接李千金,李千金再次奚落尚书,不肯跟他们回去。这时两个孩子哭求千金,千金这才消气,与裴少俊破镜重圆。第四折结尾李千金所唱两曲一一表达了李千金为争取自己幸福爱情的坚定信念以及她对普天下男女都能获得美满婚姻的祝福。所以多被人们学唱。其曲词如下:

〔耍孩儿〕告爹爹奶奶你听分诉,不是我家丑事将今喻古,只一个卓王孙气量卷江湖。卓文君美貌无如,他一时窃听求凰曲,异日同乘驷马车,也是他前生福。怎将我墙头马上,偏输却沽酒当垆。

〔煞尾〕今日个五花诰准应言,七香车谈笑取。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荷着万万岁当今圣明主。

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主旨是“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白朴的《墙头马上》的主旨则是“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西厢记》的源头是唐人元稹所作的传奇《会真记》,《墙头马上》则是依据白居易的乐府诗歌《井底引银瓶》而写。在白朴杂剧之前,依据白诗创作的有宋杂剧《裴少俊伊州》、金院本《墙头马(上)》和南戏《裴少俊墙头马上》,白朴所作或许参考了这些作品,但是白居易所作的主旨与白朴大不一样。唐代一些富家子弟往往用金钱权势勾引良家少女,然而他们对自己的浪荡行为极不负责,很多少女沦落为少爷公子哥的玩物,下场都很悲惨。所以白居易以一个被玩弄的少女的口气写成一篇深含警戒之意的诗歌,结尾说:“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白朴则反其意,热情讴歌少女对幸福婚姻的大胆追求。剧中李千金主动去爱,主动约会,主动同居,主动捍卫自己的婚姻,她勇敢面对尚书公公的指责,大声宣告她与裴少俊的结合“这姻缘也是天赐的”。她理直气壮地说:“这害相思月值年灾,休道是我,天若知道和天也害!”这个勇敢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光辉形象给以后几个世纪的青年男女以莫大的鼓舞。

《墙头马上》是一部难得的轻喜剧。其喜剧性就来自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差异与思想对立,以及一些人物自身的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剧中裴少俊一开始被说成是一个不亲酒色的正人君子,可是他刚一离家,碰上李千金就把握不住,神魂颠倒,继而李千金的泼辣和他的懦弱又成明显对比,不由得人们不对他的表现发出善意的,同情的,既怜又爱的笑声。裴尚书自我标榜忠于礼教,先骂李千金是娼妇,又给李千金出难题,最后把李千金从家中赶走。可是当他知道李千金是总管府的小姐后,马上变得非常恭敬,又是恳请,又是赔罪,虚虚假假,令人作呕,不由得人们不对他发出讥讽的冷笑。总之《墙头马上》妙语好词连篇,所以深得人们喜爱。当代不少剧种都将此剧纷纷改编上演。

白朴(约1226—1312)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字仁甫,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其父白华与元好问为至交。金朝灭亡,在兵荒马乱中白朴与家人失散,由元好问抚养长大,所以他立志不仕元朝,一生优游闲散度日。所作有《天籁集》和杂剧十六种,现存三种:《梧桐雨》、《东墙记》和《墙头马上》。三剧都涉及爱情主题,但是《梧桐雨》更多历史兴亡的因素,《东墙记》的成就却不能与《墙头马上》比并。白朴的十六本剧作都是历史题材,其中半数都是爱情剧,比如他第一个把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写成了杂剧,还把人面桃花、御水红叶、苏小小、薛琼琼的爱情故事都编成了杂剧。可惜的是很多剧作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有李千金一个鲜明的形象在元杂剧的爱情剧中特立高标,大放光辉,白朴就已经不愧为元曲家中写爱情剧的大家。

二、倩女真情超越生死

陈玄祐所作的唐传奇《离魂记》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情节相当神奇,简直可以看做是神话。故事讲唐朝武则天时期张镒官于衡州,女儿倩娘端庄秀丽。张镒有外甥王宙仪表堂堂,张镒在两个孩子年幼时曾说将来让两人成为夫妻。时光飞快,两个孩子成人,相互爱慕,都盼望早日成亲。可是张镒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把女儿许配给他的一个下僚。倩娘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郁闷,王宙无奈就说要去长安应试向舅舅辞别。张镒就为外甥准备了行装。王宙怏怏而别,乘船而去。夜半,王宙忽听岸上有人呼唤,原来是倩娘赤脚追来。王宙大喜过望,他赶紧把倩娘让上船,倩娘于是诉说相思情深,所以冒死报答。两人遂成夫妇,在蜀地生活五年,生有二子。一天,倩娘泪下,说她思念双亲。王宙同情妻子,就携家一起回到衡州。王宙怕舅舅怪罪,就一个人先到张家,说明他与倩娘生活五年的情况。张镒大惊,因为倩娘五年一直卧病在床。张家人跟随王宙到船,只见倩娘确实在船上,精神很好,并恳切询问家中父母情况。家人飞速回去禀报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久卧病床的倩娘此时却猛然起身,盛装而出,前往舟船迎接船上的倩娘。众人跟随,只见在船上两个倩娘一见就迅速合为一体。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五年来跟随王宙的是倩娘的魂魄。

元明剧作家纷纷向唐传奇寻找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的时候,《离魂记》自然也受到好几个剧作家的青睐。比如南戏就有《王文举月夜追倩魂》,郑光祖、赵公辅、王骥德都有同名剧作——《倩女离魂》。而流传下来的一本《倩女离魂》学界都认为是郑光祖所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属山西)人。为人耿直,曾官杭州路吏,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杂剧有十七种,与白朴一样,半为历史剧,半为爱情剧。其中爱情剧成就最高,代表作就是《倩女离魂》。

剧本故事大意为:王文举与张倩女曾被他们的父母指腹为婚。但是他们成年后未及婚配,王文举双亲相继去世,张倩女的父亲也已故去。王文举上京赶考,途中专门到张家拜访岳母和未婚妻。可是张倩女的母亲李夫人对王文举的到来并不热情,并且她要王文举与自己的女儿以兄妹相称。倩女却对王文举一见倾心。王文举应考有时间限制,住了几天只得告辞,王文举提及婚事,李夫人竟然说张家不招白衣女婿,要王文举考中得官后再来议娶。倩女既为离别忧伤,又担心王文举得官别娶。王文举走后,倩女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但是她的魂灵却脱离身体的躯壳,追赶王文举去了。

在一个月夜,倩女在江边听到一条船上传出王文举的琴声,她便走上那条船。王文举猛然看到倩女甚觉意外,他责备倩女不应当私自离家出奔,劝说倩女赶紧返回。可是倩女之魂异常坚决,一定要追随王文举。王文举无奈,只得任由倩女之魂相随。进京后,王文举考中状元,马上派人送信给岳母,说他和小姐将一起回家。倩女还在病床上,恹恹欲死。王文举被任命到衡州为官,就携带倩女之魂一起到张家谢罪,请求岳母原谅他私带小姐进京。李夫人听到王文举的话语很奇怪,她说小姐自王文举走后就一直卧病在床,从未迈出大门一步,哪里有什么陪伴上京之事。李夫人指着倩女的离魂质问说:“你是哪里的妖怪?”王文举看看卧病的倩女拔出剑来就向倩女之魂刺去。倩女之魂迅速扑到病床上,与生病的倩女合而为一。病床上的倩女立即痊愈,于是张家杀羊摆酒庆贺小姐新婚大喜。

郑光祖所作杂剧比唐传奇的内容有不少改变,增加了指腹为婚、李夫人不招白衣女婿的情节。王文举与唐传奇中的王宙相比,封建意识更加强烈。当倩女之魂追到江边时王宙大喜过望,立即带领倩女之魂奔逃,不像王文举道貌岸然还将倩女之魂斥责一顿。这样的改变就更突出了倩女在追求自己人生幸福时的艰苦,同时也使倩女的斗争精神更加强烈。作者运用积极浪漫的艺术手法,使得一个人的精神和肉体分离,从而更突出了封建禁锢的可怕和倩女反抗精神的可贵,反衬出倩女的勇敢大胆。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钟嗣成《录鬼簿》为他立传,称他“乾坤膏馥润肌肤,锦绣文章满肺腑,笔端写出惊人句,翻腾今共古,占词场,老将伏输”。的确,郑光祖作剧曲词宾白语言都相当考究优美。如《倩女离魂》第二折写倩女奔之江边所见秋色及其心情:

〔小桃红〕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响当当鸣榔板捕鱼虾。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

〔调笑令〕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看江上晚来堪画,玩冰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

〔秃厮儿〕你觑远浦孤骛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

〔圣药王〕近蓼洼,望苹花,有折蒲衰柳老蒹葭。傍水凹,折藕芽,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茅舍两三家。

月光、沙堤、垂杨、蓼洼、衰柳、枯藤、昏鸦、长笛、渔歌等构成朦胧清冷的画面,映衬倩女惊慌的心绪,具有一种特别的美,巧妙地表达了一个魂魄的忧惧惊喜。

郑光祖之后,明代王骥德曾作有南曲杂剧《倩女离魂》,又有人改作有传奇本,但是他们都不敌郑作,所以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玉箫女两世姻缘

元曲四大家之说在元代后期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序言中就已经确有所指,近当代一些学者则把元代后期的张可久与乔吉也列入大家,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所以就有了“元曲六大家”之说。张可久只写散曲,不作杂剧;乔吉则兼写散曲与杂剧,其中一部《两世姻缘》是他的名作。

《两世姻缘》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四川成都书生韦皋到洛阳游学,认识了妓女韩玉箫。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愿生死相携,白头到老。但是韩母从中作梗,韦皋无奈只能告别玉箫前去应考。临别,韦皋答应玉箫,不出三年,得官后一定来迎娶她。但是事不由人,韦皋一去五年,音讯皆无。韩玉箫日盼夜想,越来越陷入不可排解的相思之中,最后一病不起。病中她自画一幅肖像,写了一首诗,让她母亲带在身上去京师寻找韦皋。随后玉箫即气绝身亡。

韦皋在考中状元后,官居翰林编修,后来领兵出征,官镇西大元帅,讨伐西夏,坐守吐蕃。他曾经派人去洛阳接玉箫母女,可是玉箫已经去世,其母不知所往。一晃十八年过去,韦皋始终未再婚娶。

韦皋奉命回朝,在路经荆州时,在街头遇见了玉箫之母,玉箫母拿出玉箫的画像,讲述了玉箫对韦皋的思念。韦皋就把韩母收留在军中。荆襄节度使张延赏与韦皋是同学,又是同乡,韦皋路过,他热情设宴款待,并招呼义女张玉箫与韦皋相见。张玉箫与韦皋四目相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韦皋看张玉箫酷似韩玉箫,询问张玉箫的身世,知她原本也是风尘女子,心中不由一动,就有相娶之意。张延赏却以为韦皋调戏其女,不由大怒,两人争执不欢,张玉箫全力调解,一场风波才得平息。

韦皋回到京都,向皇帝说明他要迎娶张玉箫,并讲述了他的爱情经历。皇帝命张延赏带着家眷到京,亲自为韦皋做主,命其迎娶张玉箫。韩母与张玉箫相见,彼此也都似曾相识。韦皋与张玉箫结成连理,成就了“两世姻缘”,众人皆大欢喜。

这部杂剧取材唐人逸事,《旧唐书》卷一四○有《韦皋传》,卷一二九有《张延赏传》。关于剧中的爱情故事则见于范摅《云溪友议》“韦皋”和“苗夫人”条。杂剧与唐人的记载有不少变化。首先在唐人故事中,玉箫是侍女身份,杂剧中玉箫则成为青楼女子;再则是唐人记载多巫术仙气成分,而杂剧中的玉箫更似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但是玉箫的死而转世再生这一基本情节从唐传奇故事到元人杂剧却一脉相传,说明打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是那个时代青年男女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