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苏瓦延传奇
32162300000001

第1章 上篇.女真人大运兴清国 苏瓦延空留柳条边

祖国华夏的东北大地,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东西走向的小兴安岭和西北东南走向的长白山,三大山系像一个巨大的簸箕把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从西北东三面包围起来。其稍南端处,长白山的遗脉吉林哈达岭又从长白山脉向西稍南延伸过来,越往西越细越小,最后消失在伊通境内。大、小尖山子,像书法家写出一大笔划后,又滴下了一大一小两个墨滴,耀然纸上。从天上往下看,这一大笔划像一个前边(西边)是尖,后边(东边)联在山脉上的一个大楔子楔入了东北平原的南端。这片山地,虽说是遗脉,可还是山高坡陡,岭高谷深。从西往东数:小尖山子,大尖山子,营城子岭,光屁股山,板石顶子,大砬子,羊圈顶子,老道洞山......起伏绵延,越往东面积越大,山越高越陡,直连着张广才岭,长白山脉。

顺着山谷,有一条河发源于光屁股山脚下,并由此向东北方向流去。她象温柔的母亲,沿着山谷,恋恋不舍地百转千迴,逶迤蜿蜒,用她那香甜的**滋润着周边的大地,养育着土地上的人民。他有时也象来了脾气发怒的父亲那样,咆哮如雷。山里的河,雨稍大些,就会汇成洪流急流而下,冲击冲毁着他养育和积蓄起来的生机和生命。因为这条河处在山岭之间,高差大,坡度陡,涨水时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河水甚浊,故人称其为苏瓦延河(滿语,混浊的河之意)。虽多有泛滥,终不成大灾,人们都把房子建在涨水线之上的高处,就象乖巧的儿女避开正在发脾气的父亲那样,等到雨过天晴,大不了又和好如初了。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真人苏瓦延部(古时也叫酸部),和全体女真人一样,在十二世记的一百多年间称雄于中国北方,灭北宋,亡契丹,入中原,下江南,争雄于宋、辽、元、夏之间,终因内部失和,兄弟相爭,败亡于成吉思汗之手。四百年之后,女真重兴,老罕王努尔哈赤新宾建国,首战沙尔浒,轻取广宁镇,血洒宁远城;太宗皇太极,计杀袁崇焕,打通锦宁线,兵进古北口;大帅多尔衮扶助幼主福临,乘闯王李自成灭明之机,策反吴三桂,兵进山海关,一六四四年进北京,入主中原;康熙大帝展大略雄才,平“三藩”,灭准喀尔,新疆拓土,黑龙江抗俄,营造出疆域广大、国力強盛的大清帝国。到十九世记中叶,虽已见颓败之势,现腐朽之像,但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发祥于东北的女真人,多数入关进京享受荣华富贵的贵族生活去了,而他们的故乡仍霸占着。从伊通到图们,蜿蜒几千里的高山大川,茂林丰草,龙兴宝地,被当局封禁起来,成为皇家的围场——滿语叫打生乌拉,即皇帝和滿族贵族打猎的地方。意思是不能丟掉女真人尚武骑射的传统和精神,每年都要举行“打生”活动,在当地的吉林府设“打生乌拉”衙门,管理围场。为防止民人(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称呼)进入打生乌拉这块禁地,当局在禁地边缘设防看守,挖一条一丈多宽,丈二尺深的长沟,用挖出来的土筑成一座壕,在沟与壕之间用柳树枝条夹起一道边墙,实际就是一道大篱笆,后来那些柳条又都成活了,形成了一道柳树墙,后人就把它叫做“柳条边”。

这里夏热冬寒,四季分明。夏季日照长,气温高达三十多度,雨水充足,特别有利于植物生长,到伏天,在宁靜的夜里,能听到禾苗生长时“拔节”时的“喀、喀”声。冬天的最高气温多在零度以下,初冬下的雪也要待第二年的三月才能溶化,故整个冬天,大地都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着,人们在雪地上行走,大车的轱辘压在雪地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冬天出行,多是在雪地上跑爬犁,一个大爬犁套上一匹大马拉着跑起来,象箭一样快。

春天,山里的各种花爭相开放,最先开的是桃花,粉红色,一大片一大片;接着开的是杏花,橘红色的;梨花是白色的,好象一片雪,还好象天上的白云。树上的花沒开完,地上的花又开起来了:婆婆丁(蒲公英)开的黄花,爬蔓的打碗花(迎春花),桔梗开的和尚帽子花,狗尾巴草开出的浅蓝色的狗尾巴花,……,千百种的植物都在开花,各色各样,只知道争艳。人们却记不清、认不完它们的名字。它们都在开花,开了花好结果,好留下它们生命的延续,以演绎下一个生命周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柳条边内,植物相当繁茂,试想,从十七世记中叶这里开始封禁,变成无人区,到十九世记中叶,经二百年的封禁,这里的植物基本上是无人干扰,自己无忧无虑地生长,它们生活得是多么地惬意,随意生长的它们,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拼命地遗传着自己的后代,可想而知它们都长得有多健壮,有多兴旺,有多繁盛。放眼望去,松树、桦树、杨树、柳树、榆树、……,几搂粗的到处都是;柞树(这种树较多,分布较广,故它的名也多,达四种叫法,即玻璃哄子、橡子树、青干柳、老柞木)、榛子树、核桃树、……,说不清它们已经结过多少茬的果实,把多少颗种子撒向它脚下的土地。山上长着小叶张等各种茅草,火绳蒿(这种蒿子捻成绳子状,晒干后,点燃一头,可从头着到尾而不灭,可用来做火种,同时有驱蚊虫和驱蛇鼠野兽的作用)等蒿草都长得沒(mo)人那么高。低洼处长着大片的红毛公子草,它长出的长长的毛穗被风一吹,此起彼伏,象红色的海洋,采它几支,用来扎成小条帚,可用来拂床扫炕。水洼里的蒲棒草,长大的绿叶子簇拥着绿色的长棒上长着密密的绒毛的花穗;挺立的芦苇像健壮的的勇士挂着佩刀,成群结队像战士一样列队临风。深水坑里散落的菱角花、阔大的荷叶和连在一起结成一片的浮萍在水面上随风蕩漾着。虽然它们要面对秋天的严霜和漫长而酷寒的冬日,可它们正在做好准备,躲在冰雪之下蛰伏,不,而是蓄势,半年之后,会用更强劲的内力,在又一个生命轮迴中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快,遗传的后代更多。

几万平方公里的禁地,经过二百多年的封禁,若大的无人区,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当然是野生动物的大乐园,狼虫虎豹,獐狍野鹿,狐兔蛇鼠,鸟雀飞禽等动物漫山遍野,河里魚鳖成群,虾蚌滿溪。虽皇家每年都要在这里打生(猎)巡幸,但那只不过是一种皇家排场,旗人礼数而已,就是有些猎杀,那也是微乎其微罢了。

在柳条边之外,已有好多流民(大部分是从关内逃荒来闯关东的汉人,也有除旗人以外的少数民族)落草定居,开垦荒地,种地为生,以致形成了好多村落。为保证这些流民不进入禁区内开荒种地或从事其他活动,在柳条边上每隔一百里建一个边门,驻旗丁把守,并看守巡逻左右各五十里范围的边墙,禁止人员进入。

守边门的这些旗丁,都是旗人(也叫女真人,后叫滿族人)的子弟——八旗兵。在清代,朝庭在旗人中实行“世兵制”,也叫世袭兵制,即旗人家的男孩子生下来就是兵,生下来国家就给发军晌——吃俸禄,长到十八岁,就必须到军队服役当兵,直到六十岁才能退役,一生都是兵。这些守边门的旗丁当然也是这样的。

时间到了十九世记中叶的咸丰年间,政府腐败无能,社会混乱无治,外敌入辱中国,八旗兵弱不堪战,大清国已现破败之象,朽腐之气,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湮湮。当然这些八旗子弟也大不如当初起兵立国,杀入中原那一代人的杀气和英气了,只想找个地方吃俸禄,太太平平混饭吃,而这守边门的差事正是这样的好地方。

在守卫苏瓦延边门的旗丁中,有一旗丁,姓佟名长生,年方一十八岁,生得身高七尺(一米七五左右),身体修长而健壮,大眼高鼻,苹果脸尖下额,面白而透红,剑眉中透出几分英气,身着可体的兵号服。一看就是个叫人喜欢的小伙子,人见人爱的大男孩。

说起这旗人佟家,曾是旗人的名门望族,想当年在顺治一朝,其祖上倍沐皇恩,姑奶奶贵为娘娘,并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其先祖隆科多曾任九门提督(现中央警卫师师长)之职,曾协助雍正皇帝登临大位。在盛世的康熙朝佟氏有好多人在朝为官,号称“佟半朝”。后因为隆科多得罪了雍正帝被杀,佟氏也不再得宠,至长生玛法法(满语,爷爷的意思)辈上便居家迁回家乡苏瓦延。

柳条边内虽为皇家禁地,但看守边门的旗人是住在边内的。长生的“阿玛”(滿语爸爸的意思)广齐当时刚到十八岁,就托人谋了个看守边门的差事。到长生滿十八岁时,因不想让长生到远处服役,不到五十岁的广齐就假托身体不适而把守边的差事让给了济(满语,儿子的意思)。

看守这个边门的旗丁是一个“牛录”(滿语,一个战斗小队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战斗班,约十人左右),领头的人叫牛录额真(相当是班长,但比班长权力大),对这个边门的守卫、建设、人员管理和使用负全责,包括对家属的管理也在内,连他们住的村庄——八旗营子也都在他的管理之下,严然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原来干这个差事的是长生的阿玛(爸爸)广齐,他是个精明强干,公平正义,工作认真,惜贫怜弱的大好人,不但把这个边门守卫得好,建设得好,而且把大家(包括家属)的生活也搞得殷实康乐,除朝庭发给旗丁的俸禄外,还让各户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开荒种地,做到粮食自给,再适季到山上去打松籽,采蘑菇,捕鱼抓虾,有时还能挖到“棒锤”(人参)。除了自食自用的,还可以到边外的集市上去卖,掙些钱添补日子,生活过得虽然沒有大富大贵,也过得安逸和平靜。

广齐把位置让给济(儿子)之后,当然也不能当这个牛录额真了,这个差事就让同在这个牛录的银世忠当上了。这个银世忠,二十五岁,头聪手巧,做事麻利,心眼灵活,能说会道,和广齐的关系非常好,在广齐当牛录额真的时候是广齐的好帮手,当然让世忠接这个牛录额真也有广齐推荐的因素。

守边门的活,平时很简单,就是昼夜有人当值站岗,不使民人进入,对需要入边的人查验手续,每五天对边门左右各五十里的边墙(沟、壕和篱笆)进行一次巡逻检查,以发现破边私入的痕迹,对被破坏了的边墙设施进行修补,对私自入边的人进行追拿。因是皇家禁地,对犯边者惩治极严,老百姓都心存畏惧,不敢擅入。

长生家就住在离边门不足一里地的屯子里,因这个屯里住的人都是守边门的旗丁及其家属,故习惯叫这屯子为“八旗营子”,一共二十来户人家,房子都是依山势而建,一家占一个山窩窝,坐北朝南成一个大院落,房子都是用土坯磊起来的,起脊的房盖上苫着茅草,一般房前是自家的耕地,屋后是栽有李子、海棠、樱桃等果树的果园。一般人家都是一明两暗的三间屋,中间开门那间是厨房,灶台烧火通过两边屋里的炕,一边一个烟囱,灶台烧火即能做饭又可烧炕取暖。

长生家有四口人,阿玛(爸爸)和额娘(滿语,妈妈的意思),还有一个比他小十岁的嫩嫩(滿语,妹妹的意思)长乐,聪明伶利的长乐成天只知道在三个大人跟前发萌,广齐老两口爱如掌上明珠。家里除有两个丁薪的进晌,还种着房前的一垧半地,再应时季节到山中采些蘑菇,捞点魚虾,打些松籽,除自食外,到集市換些油盐衣布等生活用品,生活过得平实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