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3216200000042

第42章 富人为增加现金流而努力(2)

——地位。如果你有一辆公司配车,人们总是把你想得比拥有一辆私人轿车的人更重要,而经营个人企业时很少有这样的地位。

——财富。许多人经营个人企业相当成功,而且赚了很多钱,但是也有一些人赚钱极为有限。为了生活得相当有水准,你必须不断地工作。任何有质量的生活背后总是艰辛的劳动。

——家庭。无论你是在家赚钱还是在外赚钱,都应与家里的人更为接近。但实际上,你不可能真正地与家人有更多的时间相处交流,你必须用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来经营你的企业。尤其在刚创立个人企业时,你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以尽快创造财富。

——休假。你可以休假,但休假越多就意味着收入越少。当你还属于工薪阶层时,即使是放假日,你仍然有薪水;而在自己的个人企业中却没有。一旦你创立自己的企业后,就会明白自己根本没有休假的机会,你必须尽心尽责地为自己的企业工作。

一有“闲钱”便投资

富人只要手中有了一些积蓄,就会拿出一部分所谓的“闲钱”来进行投资。不要小看投资的意义,投资能让你在40岁时成功创富。随着年岁的渐长,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我们都无法和那些初涉社会的年轻人抗衡了,这时候我们拥有的只是时间赠与的经验,但这就已经足够了,经验和适当的聪明,你就可以通过投资而获取收益了。

吉姆?罗杰斯告诉投资,适当的投资能够躲开风险,从而致富。投资并不是把钱从银行取出来,再投到别的方面那么简单,需要智慧,需要抓住时机。

如果你现在的资产中有部分闲钱,而你又发掘出一个很有潜力的股票,那么你应该考虑抽出一部分闲钱来进行投资。一方面,这份闲钱的投资不会妨碍你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掌握好股票动态,股票很可能给你带来可观的收益的,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全世界的人致富有三条途径:一是打工,二是创业,三是投资。这三条途径需要不同的实现条件——如果你现在一穷二白,那么打工是你必然的选择;如果你现在小有积蓄,同时又富有机灵的头脑,那么创业则是很有一番前途的路;如果你现在已经创业成功,而你也有了宽裕的“闲钱”,那么投资则是你一定要关注的方面,像股票、房地产、基金、国债等都不失为一些好的投资方向。

世界各国的富人都有自己独特投资风格,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独特的投资风格培养出了很多世界顶级的投资大师。像索罗斯、彼得?林奇、巴菲特等都是受到他们国家投资风格的影响,从而走上投资道路的。

爽快的美国人喜欢直接投资,最不喜欢储蓄。据统计,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零增长上徘徊,那么美国人的钱都消费掉了吗?当然不是,美国人虽然很喜欢旅游、提前消费等,但是他们除享受外,还喜欢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在资本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下,金钱的重要性已经在美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喜欢追逐金钱,喜欢冒险,喜欢风险大的投资。

美国投资天才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5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中学时,他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们,赚取外快;他11岁时就进入股海,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张股票。

1949年,沃伦?巴菲特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指导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诀窍,富有投资天分的巴菲特也成为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62年,巴菲特与合伙人创办的公司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尽管巴菲特的股票都在飞涨,但他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巴菲特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所以当很多投机家都获得横财的时候,巴菲特却不为所动。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其资金上升至1.04亿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 500万美元。

1968年5月,股市一片凯歌,巴菲特却清算了他与合伙人公司的全部股票,宣告隐退。随后不到一年,股市大跌。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美国股市没有一丝生气。

这时候,巴菲特重新回到了股市,他为发现了众多的便宜股票而欣喜若狂。1972年,巴菲特发现了报刊业的发展前景,他暗自在股市上购买《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的股份。因为他的介入,《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 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投入了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价格,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1985年以后,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大量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价格已涨至51.5美元,翻了近5倍。

1992年中巴菲特以每股74美元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美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 19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 155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而变成了巴菲特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据统计,从1965年到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

2007年3月,“股神”沃伦?巴菲特旗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公司公布了2006财政年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利润增长了29.2%,赢利达110.2亿美元;每股赢利7 144美元。

巴菲特被经济界称为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成为世界上位于前列的富翁。巴菲特的投资经验可归纳为三条:第一,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第二,从市场波动中把握信息,抓住投资的机会;第三,量力而行,不盲目跟风,购买股票的价格要在你的承受范围内。投资不是投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根据市场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这样才能赢得收益。

美式投资大师秉持如下的投资理念:

第一,如果你准备投资,就要抛弃“过度享乐”的思想。挣钱确实是和消费挂钩的,可是如果全部用来享受,而不进行一些辛苦的投资活动,那么金钱早晚都会花尽的,以后怎么办呢?所以要想持续地消费,就必须得花心思进行投资活动。

第二,冷静面对“热股”,不要头脑发热,人云亦云。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当大部分人都疯狂购买所谓的“热股”时,那么不要再跟着去投资了,因为下一步的趋势就是变冷。很多人喜欢盲目地跟风随大流,因此导致了投资失败。要想在投资行业取得成功,必须先把基本功练好,学会利用市场信息去买进或者卖出,而不是随“风向而动”。

第三,投资切记莫贪。贪心往往让人迷失心智,从而看不清真实的市场情景。钱自然是越多越好,然而在挣钱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被贪心左右本该清醒的头脑,该抛就抛,该买就买,不要在犹豫中丧失良机。

第四,学会合作。投资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有时候或许牵动着你们一个小小的集体的共同利益,所以不要妄想自己一个人就能掌握投资大浪,必须有合作意识,众志成城。有时候很多人的意志或许能扭转事态,创造奇迹。

第五,向投资大师学习。一个刚走入投资圈的人无论知识还是经验都是少得可怜的,如果你单凭勇气而闯入,只能是伤痕累累,甚至连命都没有了。所以在投资过程中向那些投资大师学习是必要的,当然我们不是提倡完全效仿,我们强调的是学习,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是不科学的。通过投资大师的推荐或培训,你或许能够找到一条最近的通往财富的道路。

第六,投资的时间要尽量拉长。很多人或许对于投资有这样的误区:认为投资就是见效快、收益大的一条财富通路,于是他们投入钱,恨不得当天就有好几倍的收益。当日子一长,而他们的投资没有回报时,便开始埋怨,开始怀疑,认为自己被蒙骗了。这是非常可笑的。投资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很多人或许因为运气好,所以短时间就收到了巨大的收益,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现象。从大部分投资大师的发家之路看到,那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要稳住心态,把投资的时间拉长,才能得到投资的收益。

相对爽快的美国人,欧洲人则显出更多的稳重。欧洲投资大师的代表乔治?索罗斯就一直强调稳健的投资风格。欧洲理财风格首先体现在喜好储蓄上。据统计,欧洲很多家庭都使用人寿保险、住房储蓄计划及大众储蓄计划等存款形式。如果需要取钱,他们首先会精明地计算利率,根据利率差异决定取款顺序。

欧洲人炒股,每年进出交易的股票价值一般控制在1.5万欧元以内。因为根据税法,超出的赢利部分要按比例抽税。在紧急缺钱时,他们不会轻易地去把投资抽回来,而是把值钱的家当送去政府的“市贷部”典当,这样不但可以暂时得到援助,而且还有6%的利息收取。

欧洲人消费比起美国人要收敛和理性得多,他们如果想外出旅游,不会头脑一热,立刻收拾东西走人,相反,他们会着手计划一番:首先他们要挑选合适的旅游时机,他们会躲开黄金周,因为旅游旺季的消费会比旅游淡季贵出一倍多,无论是车费还是门票都可以大大节省一笔,节省下来的钱他们可以再来进行一些小投资。

欧式投资大师告诉我们的投资小窍门:

第一,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学会理财,这是投资的基础;正确理财才能留出一些用来“投资”。要想实现科学理财,首先是学习一下金融理财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一些实际的理财活动总结经验,这样不但可以让你的消费更加科学,减少铺张和浪费现象,而且还能大大减少你的负债金额。

第二,投资要结合政治、经济走向来决定,不要自以为是,盲目投资。众多成功的投资经验告诉投资者——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可以有助于制定优良的投资策略。比如国家在利率、税收等方面作出的调整,或对某一产业实行的优惠政策等都会对个人理财、投资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运用信息进行投资,是能实现投资收益的前提和保障。

欧洲著名的投资大师维克多?司佩曾靠玩扑克牌挣生活费,据说为了更好地处理扑克牌,他把能够找到的每一本有关扑克的书都读了一遍,很快就了解到一个道理:玩牌要抓住成功的机会,记住每种重要的牌型组合的可能性,对自己有利时就下大注,对自己不利时要学会放弃。这个道理对于他以后的投资业有着深刻的启示。

维克多?司佩最出名的一次预测是1987年9月巴伦的投资咨询报告,称股市已达到一个大顶部,这时正是股市大崩盘之前一个月。他指出:股市达到1987年8月高点时,已在96天内上涨了近23%,该数字正好接近历史上的涨幅和牛市的中级波动。8月份,道琼斯工业指数创新高,但涨跌股数之比却出现了背离现象。这时市盈率已达到25年来的最高点,政府债券公司和个人消费债务都达到创纪录的程度。一切指标也都显示出股市即将崩溃的警戒讯号。

后来,国务卿贝克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产生了纷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拒绝与之合作,于是贝克宣布美国准备让美元下滑,这就触发了股市大崩盘,这时所有投资者都想把以美元标价的证券抛出去,但是为时已晚。然而,维克多?司佩早就料到美元的贬值将会使股市走向崩溃,所以他通过成功预测又赚了一笔。

维克多?司佩认为,从事投资事业,需要有极度投入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但这并不等于要没日没夜地作交易,还要花一些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要正确地看待投资行为,不能盲目地跟风。

用理性贯穿理财始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有一次和同事打赌扔硬币,如果出现他选择的一面,他就赢1000美元,如果不是他所选择的那一面,他就付给同事2000美元。

听起来,这是一个对同事有利的打赌安排。因为,如果同事出资1000美元,就有50%的可能赢得2000美元,当然也有50%的可能将1000美元输掉,但其预期收益是500美元,即50%×2000+50%×(-1000)=500。

但同事拒绝了:“我不会和你打赌,因为我觉得1000美元的损失比2000美元的收益对我来说重要得多。但是如果说赌100次的话,我愿意。”换句话说,他同事的观点可更准确地表达为:“一次不足以出现我所需要的平均定律的结果,但100次就可以了。”

在一个标准的扔硬币实验中,扔10次、100次和1000次得到正面的比例都是约50%,但扔1000次得到正面的比例比扔10次更接近50%,这就是平均定律。也就是说,重复多次这种相互独立且互不相关(下一次的结果与上一次结果无关)的打赌,同事的风险被控制住了,他将能稳定地获得这种“制度安排”的好处。

其实,同事更聪明的回答应该是:“让我们赌1000次,每次你用2美元赌我的1美元。”这时他的资产组合风险就被固定了,而且他的初始资金需要得很少,最多只要500美元(假定他在前500次都不走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样,他等于是将500美元分散到1000个相同且相互独立的赌次中了,这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将接近于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投资的理性!这也就是投资与赌博的区别: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赌博。对于富人来说,收益的取得和风险的控制对于自身效用来说是同样重要的。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金钱这一物品似乎并不适用——钱通常是越多越好。

古语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其中暗含了投资理性和消费理性之义,也揭示了富人的理财之道。

那么,什么是理性投资呢?在经济学中,理性是指人们具有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特性。在投资领域,投资者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即风险厌恶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爱好者。对第一种人来说,投资理性表现为:如果不存在超额收益和风险溢价,他是不愿意投资于有风险的证券的;第二种人则只是按期望收益率来决定是否进行风险投资,风险的高低与风险中性者无关;而第三种人则把风险的“乐趣”考虑在了自身效用中,即所谓“玩的就是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