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前的那些爱
3215300000019

第19章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一曲乐府断人肠,欲将沉醉换悲凉(2)

第二条,“没有生育”。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刘兰芝被休掉之前,焦家现有人口四人,也就是户口本上只有四个人,户主是焦母,然后是儿子焦仲卿、儿媳刘兰芝,还有一个小女儿,焦仲卿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妹妹,叫什么名字诗里没写。也就是说焦仲卿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共事二三年”之后,还没有孩子,甚至也没有身孕。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仲卿家本来也是世家,可能也是有名望有地位的,焦母说他“汝本大家子”嘛,但到了焦仲卿这一代,已经人丁单薄,两代单传,所以做为焦母大概最着急的就是要刘兰芝把焦家的香火传下去,可等了三年还没动静,刘兰芝一直没怀孕,所以她就开始找碴儿,要休掉刘兰芝,所以他在让儿子休掉刘兰芝的时候才反复强调,东家有女秦罗敷,条件赛过刘兰芝。要知道刘兰芝已经是绝色美人了,要超过她不容易了,而焦母一口咬定东家女比刘兰芝强,明里不过说是品德比刘兰芝好;暗里应该还有一层说不出来的意思,就是传宗接代她也至少不比刘兰芝差。作为儿子,焦仲卿在这个事情上不着急那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母亲,焦母在这个事情上着急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条,“恋子情结”。焦仲卿他爹什么时候死的,我们不知道,但焦母一手把他和他的小妹拉扯大却是个事实。因为从焦母对焦钟卿说我再为你娶个媳妇,再为你张罗一次婚姻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他和刘兰芝的婚姻就是焦母亲手张罗的。在这种孤儿寡母的生长环境下,母子间的感情可想而知。而现在儿子的爱全转移到儿媳身上去了,儿子在省城当“小吏”,也就是基层公务员,每次好不容易回家,一头就钻进儿媳的房间里去了,你看故事一开头,就是儿子从省城回来,先是在房间里听刘兰芝的哭诉,“府吏得闻之”之后才是“堂上启阿母”,这先后顺序在儿子媳妇看来是很正常的,但在焦母看来,就是让人极其恼火的,所以焦仲卿才刚跟她说我不离婚,她上来就用高压和大棒政策把焦仲卿臭骂了一顿。这说明她也是在气头上,不仅是因为对刘兰芝素来的积怨,更为这时候的刘兰芝作为一个妻子抢了儿子本应对母亲的爱。说到这儿,就要说到这个第四条了。

第四条就是,焦仲卿的处理不当。焦仲卿作为一个儿子也是一个丈夫,夹在两个剑拔弩张的女人中间,那毫无疑问是相当为难的。我想大多数成了家的男人都能体谅他的难处。但正因为难,所以处理起来才不能简单,才更要讲究艺术。可惜焦仲卿在这一点上恰恰处理得太没有艺术,太过简单。你看他听了刘兰芝的哭诉之后,立马就帮刘兰芝去找母亲申诉,结果被母亲一顿骂之后,他立即又跑回房间对刘兰芝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就是“我是绝不想休你的,但我妈非要逼着我休掉你。”你看这两个女人本来就水火不相容了,他还在中间当传声筒,用我们现代话讲,他这不是挑事儿吗?他紧接着又对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就是说“你先回娘家吧”,注意这里的让刘兰芝回娘家就算是正式的休妻了,所以刘兰芝回去后就可以另外再嫁人了。焦仲卿这个糊涂蛋这时候居然说“你先回娘家,我也先回省城去上班,过不久我就回来跟你复婚,我说了这个话,你可一定要等我呀!”他最后来了句“慎勿违我语”,还透着点儿大男子主义的语气,我觉得和他这段话配在一起,实在没脑子,甚至实在说得让人可笑。从他后来简单埋怨刘兰芝再嫁,到他决定死了还要等着刘兰芝先死的消息,我觉得也可以看出来焦仲卿性格上的缺陷,他虽然确实是爱着刘兰芝的,但在爱情面临艰难时,他除唉声叹气,就没什么办法了。最起码他也应该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充当一个斡旋的角色吧,但连这点他也做不到。这里再说开来一点,我就不明白,焦仲卿为什么不带着全家到省城里去住呢?要说省城的房子贵,那至少也应该带着刘兰芝去住,放着婆媳俩在家里整日相对,刘兰芝又是那么个突出而杰出的女性,这两个女人之间没有矛盾才怪。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刘兰芝是个突出而杰出的女性呢?这就要说到第五条了。

第五条,也就是最后一条,但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刘兰芝自身的原因了。在这个悲剧里,我们说固然焦母是始作俑者,但刘兰芝作为爱害者,自身就没有一点儿原因了吗?当然,我首先强调,没有身孕绝不能算是刘兰芝的原因,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生不出孩子,那大多数是男人的原因,况且,刘兰芝她们住在县里,而焦仲卿是府吏,在省城上班,好不容易才回家一趟,那生孩子的机率本来就小。所以这虽然让焦母很着急,但怪在刘兰芝身上那绝对是“莫须有”之罪。那么刘兰芝在这出悲剧里有什么责任呢?总的来说,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很明显,就是她与焦母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沟通与交流是双方面的,但在这个故事里,刘兰芝要负的责任恐怕要更大一些。

首先刘兰芝肯定是个不一般的女性。或者说她是个女强人,至少是个女名人。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和焦仲卿这个小公务员结合的,但她与焦仲卿结合之前就应该很有名了。为什么呢?她被焦家休掉这件事,才不过过了几天,就满世界都知道了。诗里说她“还家”不过“十余日”,“县令”就“遣媒来”了。而且看来还不只是县里传开了,连省里都传开了。在她拒绝了县令儿子的求婚之后,没两天,省里太守就派人来为儿子求婚来了,而且太守的儿子“年始十八九,窈窕世无双”,也就是说还是个未婚的处男,这个未婚的太守的儿子一定要娶这个结过婚又被休掉的女人,而且还像捡了个宝贝似的,这说明刘兰芝当年的芳名一定是名传天下,至少也应该是个公众人物。

其次,刘兰芝不仅貌美、有名,而且能力还很强,诗里一上来就交代了,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对于一个女子来讲,可谓是全才了。尤其是她自己还讲她织布的辛苦是“三日断五匹。”要知道我们上一回讲过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里,七仙女是天上的织女,而且运用了法力,才十日织了一百匹布,而且这还是为了赌赛,为了给董永赎身,织女可谓是尽了全力。也就是说,平均下来,织女尽全力不过一天织十匹布,而刘兰芝平常每天都要织1.66匹布,考虑到凡人与神仙的差异,刘兰芝的水平绝对能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了。

刘兰芝就是这样一个有才、有貌、有名的女子,她的性格当然很独立,甚至是有些孤傲的。你看她被休回家后,她自己的母亲看到后大为悲愤,诗里说“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也就是说了一大通责备与问询的话,而刘兰芝的回答只有淡淡的一句“儿实无罪过”,其性格真是像林徽因说的“我要在沉默里慢慢地学会坚强!”她在焦家的表现也是这样,你看她与焦母和小姑子的告别就可以看得出来。辞别焦母前她是盛装打扮,一早就起来“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然后才去“上堂谢阿母”。见了焦母不过说了两段话,一段是“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什么,这是反语。另一段是“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是什么?这是冷语。而她与小姑子告别的时候,立马就生活态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说的都是什么?都是情语啊。可见刘兰芝不是不会沟通,她与小姑子就沟通得很好,而她与焦母根本就不愿沟通,所以焦母一开始就说刘兰芝的罪状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也就是什么事都不跟焦母讲。在焦母面前也保持她冰点美人的一贯风格,我以为这是造成焦母对这个儿媳坏印象的根本原因。以刘兰芝这个性格,面对被,休掉的侮辱她一定会选择无声的控诉和冰冷的反抗,所以最极端也是最有可能的形式就是自杀,所以她在再嫁给太守公子的新婚夜里,投水而死,真正做到了林黛玉所说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回想一下,如果这个小家庭里,焦母能再宽容一些,刘兰芝能再主动一些,焦仲卿能再聪明一些,是不是有可能能避免这样虽然普通但却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呢?

焦仲卿与刘兰芝最后双双殉情而死,实践了他们对爱情的诺言。死后他们被两家合葬在一起。坟上长出了连理树,树上还有不停鸣叫着的鸳鸯鸟,据说是为了向世人诉说他们真挚的爱情与悲痛的遭遇。全诗最后一句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就是让后人从这个婚姻与家庭的悲剧里要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那问题是到底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只是要所有的母亲都理解儿子吗?还是只是要所有的婆婆都应善待儿媳?我觉得这都是表面的,都是皮毛,都没有深入这个故事的肌理。《孔雀东南飞》,它根本就是一堂沟通与交流的教学案例,当然它是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它告诉我们,不只是在工作上、社会上需要人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家庭、在亲人之间更需要有效的温暖、呵护与交流。

说到亲人之间需要温暖、呵护与交流,那是完全正常的需要。但世事往往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无奈何时岂二三?”为了江山,为了女人,家人之间,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事也屡见不鲜。有这样父子三人,为了一个女子,恩怨,纠缠,其间情感,真是斩不断,理还乱。

请看下回:甄妃的故事——“三个男人一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