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你一生的礼仪
3214100000009

第9章 语言礼仪:能说会道,美化自身(3)

插话应以交换意见的语气进行,谈自己的认识,应该多用些“我以为”、“我觉得”较好,这样可以增加交谈的探讨气氛。别人谈话时,用“听我说”,“你知不知道”一类的话,打断对方的谈话,未免粗暴。插话应根据交谈的特定语境,选择独特角度,发表独到见解,力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言一出,大家听得入迷,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并把话题引向纵深,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调重谈、人云亦云很难吸引别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是讨论性的交谈,—般不要与人争辩。如果对方反驳你的意见,没有必要急躁、恼怒,从容说出自己的道理便是。否则,即使你说得很有理,其他在场的人也不会支持你。

求职面试时最好不要插话回答[]

有的求职者为了获取主考官的好感,总喜欢抢着表现自己,比如在谈话上往往喜欢试图控制对方。这样一来两人的表现变得像是在做一场虚假的交易,很可能一事无成。聪明的求职者往往是顺其自然。应该说爱插话者的真正目的也许是出自好心,但人们往往非常讨厌这种现象。因而,在求职面试时,无论当时多么激励兴奋,无论见解多么独道超群,无论别人的看法或观点多么不够成熟或近于荒谬,求职者都必须尽量避免插嘴。只有这样,主考官才不致于因为你的打岔而感到心中不快。

批评他人要得当

批评往往使对方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得当的话,就很容易给双方的关系和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当你要对别人发表看法,对他人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掌握批评的礼仪。

批评他人,可以从自身做起。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的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从这例证中认识到犯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的批评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有时候,碍于所处的场合或评价对象的面子,批评者虽然胸怀块垒,不吐不快,但却不便以过于直露的方式进行表白。这时候,批评者可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把自己的表白作为个人感受的抒发,而将批评之意蕴藏在貌似中性的表白之中,既不破坏特定场合的气氛又能够使批评对象领会其批评的意图,并引起所有在场者的思考。

有时候批评也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在冷冰冰的气氛里很难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如果在批评之前先表示对对方某一长处的赞赏,肯定对方的价值,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那么就能够营造出较好的气氛,这样既削弱批评本身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又使被批评者不致产生逆反心理。幽默并非只是与讽刺结缘,在批评中引入幽默是调节气氛最好的方式,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会使批评掺杂上讽刺的意味,就会招人反感。

另外,在批评他人时,要善于运用词汇,例如,“意见”和“建议”两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否定性的,而后者是建设性的。相比之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而不是意见。建议性的批评可以削弱批评中的否定因素,营造出良好的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被批评者既没有从批评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地放弃了原先不正确的做法。

对于那些天真幼稚、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在发现对方的某种错误之后,巧妙借助这种错误行为含义与某种物体的联系,用一个动作和拟人手法的有机结合带出批评的含义,寓批评于某种动作或意味深长的话语之中,会促使人深思、自责。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犯了错误,最忌讳别人津津乐道他的短处。批评者过多地纠缠于错误本身及其后果只会让他厌烦痛苦,丧失信心,甚至于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进行顶撞。既然错误已经发生,倒不如既往不咎,引导犯错者着眼未来,为做好明天的事情而吸取教训,细心准备。许多人之所以做出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这行为本身的违法、违规和不道德性,而是因为一时被种种不良的念头所驱使,导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状态下不太可能做出的错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批评者往往没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只需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对方正在忽略最为基本的道德尺度和法律法规,使之从贪婪的念头中惊醒过来,从而自觉地放弃错误的行为。

发表异议要讲艺术

人们在谈话中免不了会对谈话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个时候,怎样做得恰到好处,又不得罪人,是一个很难掌控的问题。因为谁也不想被别人推翻自己的见解,这样会显得很没有面子。因此,当发表意见时,对方肯定会心理不舒服,也就免不了对发表意见的人产生隔阂。要想除去这种隔阂,发表意见的人,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礼仪。这样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没有体现出对对方的不敬之意。

要想恳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又不得罪人,就要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肯定对方的观点,然后由其推导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当然分析对方意见的弊端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同时也要承认自己的意见也可能有错。我们不能强迫别人立刻接受和相信我们的意见,而要允许别人考虑我们的意见。若要别人也像我们自己一样相信我们的意见,我们就必须给对方充分的论据,使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的意见,既不盲从,也不武断。而且要尽量用商讨或询问的口吻,不用命令或过于绝对的语气。

有时,自己直接说出不同意见比较为难,譬如面对的是老师、长辈或上级,可借助同类型的,对方也熟悉、或已明确了的事例来替代自己的意见。

另外,我们还要表示愿意考虑别人和我们不同的意见,请对方提出更多的说明、解释和证明。假使别人能够使我们相信他的意见,那我们就应表示立即抛弃自己原来的看法。这样,才是最理想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

学会巧妙地解释

解释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但若想在具体进行解释时做到让人信服,有说服力,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解释的主要功能在于澄清事实。当别人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言行的动机不明了、疑惑不解,或对自己过去的某一说法或做法有怀疑时,人们常常要对别人解释,说明真相,把事情的原因解释清楚。出于这样的目的,若想让人信服,解释必须有理有据,如实地陈述事情的本来状况。同时,为了让别人相信你的理由是正确的,你也可以相应采取比喻的方法,使你的解释浅显、具体、生动、形象,让人一听就明白。有时对一些明知故问或明显带有挑衅、讥讽、轻视意味的问题,或者不便解释、解释起来很费口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正面回答的方法,以反讽的方式对其质疑和进行反问,使对方对原来的问题重新认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别人对你的行为提出某种疑问或表示不理解、不明白时,你也可以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做一些必要的细节交代,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一切从他人的利益出发,在解释申辩时注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从对他有利、有好处的角度来解释。这样的解释会使对方对你的误解与不解迅速地消除。

谈话时要先学会聆听

一个人为人处世,做每件事情,时时刻刻都要讲究用心。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经过心中反复考虑才决定的,那肯定是一种任意鲁莽的行为。与人交谈,如果没有用心去听,很快会惹来朋友的不快,以至拂袖而去。因此,只有掌握了倾听的礼仪,才能形成沟通、促进交往。

任何人都会对诚心诚意倾听自己谈话的人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开启心扉,倾吐真情实意。所以,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要做个善解人意的人,赢得对方的尊敬,并让对方乐于与你交谈。聆听时要专心致志,保持目光接触,仔细听清对方所说的话。不要三心二意,东张西望。应当排除一切干扰,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倾诉者总是希望与倾听者进行交流,希望被人理解,获得同情等。在这种情况下倾听者适当的提问、提示会表现出兴趣,给倾诉者以鼓励。

聆听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观察。人们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即说话,但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渗透着非语言因素,表达出更为隐秘的心理活动。我们若将说话者的言与行结合在一起作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人们面对面的交谈中,讲与听是对立统一的,认真聆听对方的谈话,是对讲话者的一种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同时可以使人们的交往、交谈更有效,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同时,对倾听者来说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最新的情报资料。注意聆听别人的讲话,从对方说话的内容、声调、神态,可以从中了解对方的需要、态度、期望和性格,他们会自然地向你靠近,这样你就可以与很多人进行思想交流,建立较广泛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同时思考自己所要说的话,整理自己的思想,寻找恰当的词句,以完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人鲜明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社交场合受大家欢迎的人、人人都爱与之交谈的人,并不仅仅在于他能说会道,而更重要的是他会听。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每一个人的生活履历,都是一部蕴藏丰富内容的教科书,都可供你阅读和吸取有益的养分,从而时刻提醒着自己,避开前进中的沼泽。所以,我们要善于去接近和喜欢别人,要学会聆听别人的话。

倾听时应注意的细节

(1)给对方帮助和关怀。在听对方表述之后,尽其所能去关心对方,鼓励并帮助他面对问题,帮他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对方感受你的真诚。听别人说话时,真诚的笑容,真诚的目光,真诚的态度会为你们的友谊架起桥梁。

(3)当别人与你交谈的话题你不感兴趣时,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认真地听,也许会使你转变态度。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

演讲场合的礼仪

演讲又叫演说或讲演,是当众所进行的一种正规而庄严的讲话,与一般的交谈或闲聊不同,大都在公共场合进行。作为演讲者,若想调动观众的情绪,把自己的观点陈述给听众,并让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掌握语言的运用,懂得语言的礼仪。

演讲的语言要素

比喻:一个精彩的比喻,会让人听起来耐人寻味。比喻是说服听众,获得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

排比:有净化思想,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旋律美的效果。用它说理,可以使论述细密严谨,使事物集中完美地表现。

引用:通过名言警句、诗歌、谚语、故事等,加强演讲的说服力,使演讲更生动、形象,有助于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设问:提出问题但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为了启发人们去思考,使听众注意力引到演讲者身上,集中精力来听取演讲内容。

幽默:使听众心里欢畅,使全场气氛活跃,能加强听众对演讲内容的注意力,加深听众对演讲的深刻理解。

演讲时的语言运用

从结构上讲,任何演讲的内容都不外乎由开场白、正题与结束语三部分构成。在语言上,它应当尽量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以多举例证,多打比方多或使用名言警句,但不要乱开玩笑,尤其不能讲脏话、黑话。在内容上,应当言之有物,不要夸大其词,无的放矢。

人们在交谈时,形象风趣的论理会使人脑清目明,生动感人的叙述会使人为之动容,新鲜、简洁的语言使人乐于倾听。因此,演讲者的语言除了要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外,还要与听众交流。在演讲的同时和间隙,双方都用态势语进行交流。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势、服饰、风度引起相应的反应等。调节和适应听众心理,并察颜观色而寻求更好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演讲者演讲时,应当辅以适当的手势,但不要摇头晃脑,指手画脚,更不要将拳头煞有介事地挥来挥去。

另外,演讲者在时间上,应当力求点到为止,短小精悍。照常理来说,发表即席的演讲,三分钟左右即可,一般不要超过五分钟。如果是限时演讲,即演讲的时间有所规定,则宁肯时间没用完,也不要超过。

演讲举止的注意事项

(1)进入会场。有人陪同时,听众可能已经坐好,几位演讲者同时进入会场,不可在门口推托谦让,而应以原有的顺序进入会场。

(2)坐下前后。要等陪同人指示座位,并与其他演讲者同时落座。如果先进入会场,被主持人发现时给调换坐位,应马上服从并表示谢意。坐好后不要左顾右盼,更不要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3)介绍。演讲前主持人常常要向听众介绍演讲者。主持人提到名字,演讲者应主动站起来,立直身体,面向听众,并微笑致意。

(4)走上讲台。走路时上身要直立,不躬腰,不腆肚,步伐不疾不徐。目视前方,虚光看路。头要正,不偏不摇,双手自然摆动。

(5)走下讲台。演讲完毕,要向听众敬礼,向主持人致意。如果听到掌声,应再次向听众表示谢意,然后下台回原座位。

(6)走出会场。演讲全部结束,演讲者可以由主持人陪同先行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