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要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问候语可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正文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两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再下一行写日期。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信纸的折叠
折叠信纸也有很多讲究。一般来说,都是沿长边等分三份,然后装进信封。横写格式用两折三分法,即16开信纸均分三段折两折,成一长型,信纸两端比标准的航空信封短,这种折法简洁平整,富有现代感。直写格式用中国传统的斜角折叠法,16开信纸左上角折进来,以信函右上角直写收函者姓名称呼为界,然后以中间线为准,从左往右折成半条,这样整张信函只显露出右上角的收函者姓名,最后再将右上角翻折下来,这样会形成一个对角,整个长度也会相应缩短。比较适合放在老式信封中,这种折法比较斯文,也有一定的保密性,至少,抽出信函第一眼看见的,只是收函者的姓名,至于信函中其他内容,还得继续打开才能看清。这可以看信封的大小,小的折三折,大的折两折就行。
收信礼仪
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感情交流方式,无论是信的内容,还是信封都离不开礼仪,大处小处均不能忽视。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收到他人来信,最好要以最快的时间回复,这既是尊重对方的重要表现,又是做人应具备的一种美德。撕拆信件时要小心,确保信件完好。
书信的由来
书信的由来已久,没有文字时就有“书信”,用的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到了长城卒与家里妻子的通信,其中有“作书与内舍”、“报书往边地”的字句。“作书”,即写信;“报书”,即回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改叫“信”了。
赞美也是一种礼仪
“人告之以过则喜”,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但现在的人际交往中并不提倡这种做法,因为很少人有子路、孔子等大圣人的这种雅量,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却并不多。所以说话时应当灵活,不妨适当说些赞美的话。
赞美是一门学问,巧妙赞美别人,不仅会赢得对方的尊重,还会提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别人没有害处,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示你的赞美之情。因为他代表欣赏一个人的某个特点,并肯定这个特点。当然,赞美别人对自己也会有所帮助。因为,你若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就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更谈不上接受不接受。而要对方倾听,就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此时赞美的话就会发挥最好的效用,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对方才有时间静心倾听你的想法。
韩非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条重要而实用的法则。任何人都乐意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直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爱慕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他们觉得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非常愿意看到自己在这些没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获得别人的称赞。虽然赞美的妙用到处可见,但若是用错了,就会令人处境尴尬。
有个公司的部门主管在抓好公司业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一本书稿,他这样称赞总经理:“你在企业工作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你专门研究经营管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商务管理的专家,会有更加突出的成果问世。”
总经理看了部门主管的这一段文字,十分不悦地说:“你的意思是说我根本不适合做公司的总经理,只有另谋他职了。”看见总经理产生了误解,本来想对总经理赞美一番的部门经理紧张得直冒冷汗。正当万般尴尬之时,一位秘书走过来替部门主管打了个圆场,她说道:“部门主管的意思是说您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本职工作抓得好,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总经理听后,脸色一下子缓和了下来,这才化解了主管的危机。
由此可见,赞美也需要把握火候,掌握分寸,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同样是赞美一个人,称赞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法取得的效果会大相径庭。因此,若想巧妙地赞美别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碰到自我意识强、警觉性高的人,可以投其所好适当赞美,但要让对方觉得你是由衷称赞他,称赞时眼睛要注视对方,流露出一种专心倾听对方讲话的表情,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重要,这样能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另外,赞美也要有所见地,赞美对方的容貌,不如赞美对方的能力和品质更显的得体。赞美的话要选准时机,适可而止,不宜过多,当对方对你的赞美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时,你就要适可而止。若别人刚介绍你与对方相识,这时你就应该巧妙地称赞一下对方的名字,这样对方才会更容易记住你。
适当地赞美别人,说说赞美话也是处世之道。赞美是博得人心的好方法,它不是拍马屁,也不是奉承。只要话说到点子上,就能深入人心,在与他人打交道、共事时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是我们处世待人所应该崇尚的准则,成就的是别人的方便,美好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人们关注“成人之美”,往往都在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这时候,有些人喜欢夺人之美。当然,正常的竞争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总有一些人愿意使用不光彩的手段。他们乐此不疲地在暗地里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即使这种果实对他们并无好处,他们也要争相掠夺,因为让别人拿走,那简直是一件太痛苦的事情。长此以来,道德就会逐渐丧失,信任也会成为一种空话。鼓励别人的同时也是发展自己的过程。与人相处,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懂得成人之美的人,别人是不会对你投去敬慕目光的,你也就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
不触他人的痛处
常言讲得好:“人要脸,树要皮,麻雀依靠三道眉。”触人隐痛,是待人处世的大忌。我们在与人打交道共事时,不去揭别人的短,才是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中国有“逆鳞”一说。逆鳞就是龙喉下直径一尺的部位上长的鳞,龙的身上只有这一处的鳞是倒长的。其他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有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是谁触摸到,都会被激怒的龙杀掉。人也是如此,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地位、权势、风度多么傲人,也都有不能别人言及、不能冒犯的角落,无论如何也靠近不得。
三国中的英雄刘备是个“少须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人认为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刚到西蜀时,曾被刘璋手下胡须茂盛的张裕取笑嘴上没毛,令他十分恼火。等后来他赶跑了刘璋,成为张裕的主子的时候,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张裕杀了。由此可见,虽然刘备表现得有些心胸狭窄,但张裕说话尖酸刻薄,讨得一时的口头便宜,不懂维护他人尊严才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
伤疤不能随便揭,无意揭人伤疤,会使人感觉到更加痛苦。触人痛处,就会触犯待人处世的潜规则,将朋友得罪,最终自己也会深受其害。恰当地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可以使双方的交往更为融洽。
据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有个从前的小伙伴来到皇宫找他,想让朱元璋给他封个官或者赏赐点什么。为了让朱元璋勾起儿时的回忆,这个人跪在朱元璋面前说道:“万岁,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都替别人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结果罐子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都泼在地上。你只顾从地上抢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你吓哭了,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起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吞下肚里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大喝一声:“哪里来的疯子,打出去!”
结果,那个人被赶了出去。另一个当年的小伙伴听说这件事之后,也来面见朱元璋:“万岁,还记得我吗?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这番话说的句句属实却又不失体面,朱元璋龙颜大悦,想起了当年自己和小伙伴们同甘共苦,当即给此人封了个御林军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