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你一生的口才
3213800000008

第8章 处世口才:说好话不如会说话(4)

老李的儿子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640分的好成绩,报考了清华大学。老李十分高兴,就把这个喜讯在办公室里公布出来,没想到老张抢先接过话头说:“640分,也就一般吧。听说今年清华大学够高的,你们家闺女报清华可够呛!”老李听到老张的话,脸色一下子就由晴转阴了。正在这个十分尴尬的时候,办公室的小黄说:“今年能考640分,真了不起!我有个朋友,他孩子今年也高考,才560多分。您儿子真棒!等上了清华,我们都去您家贺喜!”紧接着,办公室的同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了,老李被这种真诚的祝贺声包围着,沉浸在喜悦之中。

而老张则被众人冷落在一旁,插不上话。

滔滔不绝并非真正口才的表现,这样做往往会把事情做得更糟。在适当时候闭上嘴,或许效果会更好。

说话做事要务实

成功的欢乐不亚于尝到幸福的果实,成功的希望牵拽着每颗跳动的心灵。可是,在追求成功的奋斗中,信心、自信固然是支柱,可有人却携带了自我吹嘘这颗毒瘤。

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夸海口、说大话、吹牛皮的人,常常是外强中干的;而且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朋友,同事相处,贵在讲信用。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胡乱吹嘘,会有华而不实的印象。吹牛者在人际交往的圈子里终穷会有无法立足之日。

不顾别人的感受,只顾沉浸于自我吹嘘,在多数场合是不受欢迎的,任何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都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对你的吹嘘贬斥一顿。优点最好由别人去发现,这不是缺乏自知之明,别人发现了也不见得非讲给你听,这样才有人际交往中的震慑力和神秘感,也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魅力”。

王先生在他刚到工作单位的那段日子里,在同事中几乎连一个朋友都没有。那时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非常自得。因此每天都极力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吹嘘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等等得意之事。然而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后来还是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从此,他就很少谈自己的成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让他们把自己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成就炫耀出来,仅仅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表露一下自己。

某单位的赵女士,每天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让人们知道她的存在。一位老兄在为儿子差两分没被清华大学录取而苦恼,一旁的赵女士生怕没了机会,插嘴道:“真是的,我那儿子也不争气,要升初中了,才考了99分。”旁人不难看出,她到底是自贬还是自夸。一年秋季,她办完调动手续,满以为会被热情欢送,岂料送行的只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干部。

事实只有十分之一,或者连十分之一都不足,说话却说到十分,虚多而实少。有的人靠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非常动听,一部分人也许会上他的当,信以为真。这就是吹嘘人的本事

有的人他对于某种学问技术不过初窥门径,还未登堂,更未入室,居然自命为专家,到处宣扬,不认识他的人不易拆穿,这叫做吹得隐秘。有的人对他的自身经历,说得津津有味,某事是他做的,某计划是他拟的,某问题是他解决的。好像他是足智多谋,好像他是万能博士,不是参与此事的人,自然无法证实其虚伪,这种人叫吹得有水平。有些人的事业并无什么发展,他却说如何有把握,手中的货物如何充分,某批生意赚多少钱,说得大家有些动心,这叫做吹得有能耐。但是这些人终究会被他们的吹嘘所累,害人害己。有的人与某一位名人实在并没有多少关系,他却对人说某人如何器重他,某人如何看重他,某事曾和他商量过,这些都是自我吹嘘的表现。

人都会有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对经历过一次失败的人,我们绝不能断言他会永远失败。相反,即使是获得了成功的人,如果他总是高枕无忧、骄傲自满的话,他也会尝到失败的苦头的。既然这样,嫉妒或排斥成功者的做法就是不可取的。如果有朝一日你也成功了,却遭到了别人的嫉妒,你也会伤心的。

有时无声胜有声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即便舌头不是万恶之源,也可以说是招惹是非的东西。本来清清楚楚的事情,一旦舌头参与进来,会立即变得十分复杂。所以,认为,凡是能说清楚的便直言剖白,凡是说不清楚的便保持沉默。

常看恐怖片的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往往是那些落一根针都能听见的寂静无声。这个道理在恐吓中也颇为灵验。在生活中对某些气势汹汹来找碴的人,如果你不动声色,不理不睬,便会产生比以硬对硬更大的震慑力量,也就是说沉默成为最为强硬的武器。

例如,一个工人的一位农村亲戚给他带来8只母鸡,为了让这8只母鸡下蛋,就在围墙的角落上垒了个鸡圈。厂长让人劝其处理鸡子、拆除鸡圈。因为他没有执行决定,厂长就派人强行抓鸡拆圈。于是这位工人大闹厂长室,厂长则专注地看一份文件,头一直就没有抬起来。待这位工人一阵大火过后,厂长拉开写字台抽屉,甩出一份处理这件事的决定给这位工人,并告诉他以后再出类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厂区去住。说完就拂袖而去车间了。此时,那工人的气焰全熄了,低着头回去了。这位厂长就是凭借无言无声的力量占据了心理优势,使对方不战自败。

过去,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沉默不是无奈,不是软弱,而是:—种内在的抗争,能起到舌头无法起到的作用。

生活中,狭义的沉默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即缄口不语。广义的沉默则是不通过言语,而是综合运用目光、神态、表情、动作等各种因素,或明或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沉默具有丰富的内涵,作用也十分明显。一是沉默可以用来避免冲突升级。二是沉默可以用来作暗示性表态。这里有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农民牵着一匹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小酒店去用餐,这时一个商人骑着一匹马过来,也将马往同样一棵树上拴。农民见了忙说:“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我的马还没有驯服,它会踢死你的马的。”但那商人不听,拴上马后也进了小酒店。

一会儿,他们听到马可怕的嘶叫声,两人急忙跑出来一看,商人的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农民就去见县官,要农民赔马。县官向农民提出了许多问题,可问了半天,农民装作没听见似的,一字不答。

县官转而对商人说:“他是个哑巴,叫我怎么判?”商人惊奇地说:“我刚才见到他的时候,他还说话呢。”县官接着问商人:“他刚才说了什么?”商人把刚才拴马时农民对他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县官听后将惊堂木一拍,说:“这样看来是你无理了,因为他事先曾警告过你。因此,现在他是不应该赔偿你的马。”

这时农民也开了口,他告诉县官,之所以不回答问话,是想让商人自己把事情的所有经过讲清楚,这样,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谁是谁非吗?

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就好像音乐中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明的糊涂术。因此,在日常交际中,遇到自身难以说清是非的问题时,不妨也像这位农民一样,以无言应喧哗。

不揭别人的短处

发现别人的缺点时,应该婉转地掩饰与规劝,如果当众揭发人家的缺点,就不仅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显现出自己的无知和欠缺。

一旦发现某人愚蠢固执时,要耐心地诱导和启发,如果对家人生气或厌恶,就不仅无法改变别人的愚蠢与固执,也证明自己的愚蠢与固执。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现实中,真正乐于听取逆耳忠言的却寥寥无几。在人情关系学中,要注意尊重他人,即使是指责批评,也要加以包装和修饰,这样对方才容易接受。

俗话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商品要有新颖的包装才会吸引顾客,女人要有漂亮的衣裳才能更显现出她的美丽风姿。而说话也要像商品和衣服一样,需要经过良好的包装才能让人接受和信服。

(1)难以启齿的话,要用机智与笑话包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