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3210100000052

第52章 趣说社交典故——交际是一种能力(2)

李适之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玄宗相信了他的话,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逐渐疏远了李适之。相处久了,大家就发现了他的伪善,于是在背地里说他“口蜜腹剑”。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洗耳恭听: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秘诀

【出处】(元代)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释义】恭:恭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地倾听别人讲话。形容态度诚恳地聆听别人讲话,也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历史典故】尧帝,因封于唐而被后世称为“唐尧”。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领导下,各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到了尧老年的时候,由部落联盟推举他的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了舜。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又经过了长期考察后,才放心地将首领的位子给了舜。

尧舜时代,有一位贤人,叫许由。尧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听说许由是个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他。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并传话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正巧牵着一头小牛来让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事情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名声大了,惹出麻烦来,完全是你自找的,还洗什么耳朵!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这个故事中的“洗耳”与后来“洗耳”的含义完全不同。许由是因为不愿意听,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后世所说的“洗耳”则是准备领教的意思。

鸡黍之交:得友如斯,夫复何求

【出处】冯梦龙《喻世明言》。

【释义】鸡黍指饷客的饭菜。比喻朋友间讲诚信,朋友间的感情超越生死。

【历史典故】范巨卿,东汉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与汝南人元伯是好朋友。两人同时在太学学习。后来范巨卿要回到家乡,他对元伯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元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巨卿。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巨卿果然到了,拜见元伯的母亲,二人尽欢之后范巨卿告辞。

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元伯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称的上?”元伯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元伯不久就病死了。

一日,范巨卿忽然梦见了元伯,在梦中梦见元伯仓促地喊:“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巨卿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向好友家奔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来人正是范巨卿。他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巨卿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巨卿于是住在坟墓旁,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

【出处】《诗经·大雅》。

【释义】投:投入,送给;报:回赠,得到。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赠。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暗含投入少、回赠多之意。

【历史典故】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卫武公带兵勤王。周平王东迁之后,任命卫武公为周王朝的卿士。当时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尖锐。卫武公就写了一首诗来劝告周王朝的贵族们要修德、守礼。

其中第八章说: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其中的含义是:修明您的德行,使之尽善尽美。好好审视您的仪态举止,不失去威仪礼貌。没有过失也没有残害,少有不为人所仿效的。有人赠我桃子,我回送他李子。后遂以“投桃报李”指礼尚往来,相互赠答。

晏子赎越石父: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

【释义】晏子,即晏婴,齐国丞相。晏子把越石父赎了出来。

【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地方,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反穿皮袄,身背饲草,正坐在路边休息。

晏婴问了他几句话,知道他叫越石父,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便把拉车的马解下来,用这匹马把越石父赎买下来,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回到相府,晏子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越石父很生气,要求与晏婴断绝关系。晏婴派人对越石父说:“我不曾与你结交,谈何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待你还算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士人在不是知己的人面前蒙受委屈,在知己面前扬眉吐气,所以君子不因为自己对人有功就轻薄人。我曾做了别人三年奴仆,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现在你赎出了我,我把你当成知己。先前你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是你一时疏忽。现在你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入屋门,这与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你不能对我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去做别人的奴仆。”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回话,走出来,请求和越石父见礼。晏子说:“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现在理解了客人的内心。我听人说过,考察他人行为的人不助长人家的过失,体察他人实情的人不讥笑人家的言辞。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诚心改正错误的行为。”晏子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说过,最高的尊敬不讲究形式,用尊敬的礼节款待人不会遭到拒绝。先生以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

后来,晏子把越石父奉为上宾。

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祸福归于一念间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

【释义】明哲:聪明有智慧。原指聪明有智慧的人,善于趋安避危,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以保全自身。现多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历史典故】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仲山甫,因被封在樊(今陕西长安南)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内部的****。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

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国人暴动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进行了一番歌颂。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唇亡齿寒: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解释】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