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世界历史
3209400000031

第31章 历史上的战争——是福还是祸?(4)

1936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商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了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同年3月,希特勒违反《凡尔赛条约》,命令三万德军开进莱茵兰,结果英法两国未作反应。这冒险一掷,使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了。他下令德军,疾速打造大量性能精良的军事武器,准备对外扩张。

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军身穿波军制服,靠近了波兰边境的格莱维茨的一个小镇。成功占领了该小镇后,德军故意捣毁了这个小镇的电台,并向空中鸣枪。随后,正在接听该电台节目的德国民众听到一个操着波兰口音的嗓音宣布:“波兰人民!波兰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就要打响了,团结起来,打倒德国鬼子,打到所有反对我们进行战争的德国人!”

讲话之人是被纳粹强迫穿上波兰军服的囚犯。随后他被纳粹党卫军杀害。这是由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德国的阴谋。第二天上午10点,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遭到了波兰的入侵,德国被迫予以还击。而事实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国已经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随后,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二战爆发。

德国先后侵略了奥地利,苏德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英国,美国,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在柏林签定完毕。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入侵了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了珍珠港,美国决定严惩日本。同年二战全面爆发。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于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其中也有少数人逃过制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裕仁天皇,死于1989年;原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受到国民政府包庇,躲过审判;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领袖,法西斯主义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对轴心国宣战后被捕,后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后被游击队捕获并曝尸街头;赫斯,纳粹副元首,于1941年秘密乘飞机前往英国“和谈”,被英国政府长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于1937年7月7日“失踪”,导致日军制造借口发动卢沟桥事变,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政府为掩盖事实真相,将其遣送回国,最后战死在缅甸;山本五十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珍珠港事策划者,死于1943年盟军“复仇行动”。帝国元帅戈林、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纳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别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开除出纳粹党,被盟军俘获后畏罪自杀;东条英机,日本法西斯独裁者,太平洋战争策划者,甲级战犯,1948年被判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二战头号元凶,1945年4月30日与爱娃·劳恩举行婚礼后在总理府地堡自杀。卡尔·邓尼茨,希特勒继承人,前帝国首席潜艇官,海军总司令,战后接受审判,出狱后定居联邦德国。

海湾战争:科技在军事上大显身手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战争,海湾战争把爆发。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