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世界历史
3209400000022

第22章 城市骄傲——建筑史上的奇葩(2)

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使这幢伟大的雕像从膝盖处折断,从此倒在了罗德斯港的岸边。“沉睡”了800多年后,公元654年,罗德斯岛被阿拉伯人入侵,残存的雕像被侵略者运到了叙利亚,从此便“杳无音讯”。

罗德斯岛太阳神像是七大奇迹中最神秘的一个,从太阳神巨像的建立到毁坏只有短促的56年时间。然而这座巨像却在著名的世界七大奇观的名单里赢得了一席之位。老莆林尼说过:“但是即便在它倒塌在地时,仍不失是为一个奇观。”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不仅仅是一座巨大的雕像,更是居住在美丽的地中海岛屿——罗德岛上的人民团结的象征。

在近一千年时间中,残破的雕像一直倒在废墟中。公元654年时,阿拉伯人入侵罗德斯岛。他们拆分了残存下的太阳神巨像,并把它们卖给从叙利亚来的一名犹太人。据说为了运输这些残片到叙利亚,不得不动用了900头骆驼。

尽管我们不知道巨像的真实形状和外观,但现代重建的雕塑笔直地矗立着,比那些古代绘画更精确地再现了雕塑的原貌。尽管巨像已经不在,但这个古代世界奇观却激发了现代艺术家们的灵感,譬如以建造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而闻名于世的法国雕塑家奥古斯都·巴托尔迪。

照亮人类文明之路:高耸入云的法罗斯灯塔

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观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名列七大奇迹之首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TheLighthouseofAlexandria)。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亚历山大灯塔的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罗斯岛上。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这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后的100年间,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个地中海世界和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国际转运港。

亚历山大灯塔(TheLighthouseofAlexandria)位于埃及亚力山大港,由托勒密一世兴建于公元前297年,因建在离亚历山大里亚1公里左右的小岛——法罗斯岛上而得名。建造法罗斯灯塔前后共花了15年时间,于公元前283年托勒密二世时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法罗斯灯塔高达135米,由底座、塔身两大部分组成。底座呈正方形,高15米,仿佛是一座矮墙。灯塔外面立有托勒密及其王后的巨大雕像。塔身分上、中、下三层,下层高60米,共有十几小层,随着上升逐渐收缩。下层底部是边长为30米的正方形,周围有很多房间。中、下层相衔接的平台四个角落上各有一尊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口吹海螺号角的青铜雕像,以测风向。灯塔正门上方留有希腊设计师的题词。中层稍细,呈现八角形,高约30米。上层最细,为圆柱形,高15米。塔身之上是一座由8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8米高的穹隆状圆形塔顶,这就是领航室,又叫灯火楼。楼内设一个巨大的火盆,并装有一面磨光了的巨大花岗石制成的反光镜。每当夜幕降临,火盆内燃起大米,照亮海面,起到领航作用。这座无与伦比的灯塔,夜夜灯火通明,兢兢业业地为入港船只导航,它给舵手带来了一种安全感。灯室圆柱顶上还高高矗立着一尊7米高的海神波塞冬的青铜立像。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这一悲剧,震惊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40年的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竖立在法罗斯岛的东端。它立于距岛岸7米处的石礁上,人们将它称为“亚历山大法罗斯灯塔”。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

公元14世纪,亚历山大城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摇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毁了这座古代世界的建筑奇迹。这座亚历山大城的忠诚卫士,这顶亚历山大城的王冠就这样消失了。又过了一个世纪,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埃及及其海岸线,下令在灯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并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埃及独立之后,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馆(NavalMuseum)。1996年11月,一组潜水员在地中海深处发现了据说是亚历山大灯塔的遗留物。

法老的转世梦:孟菲斯神秘的金字塔

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位于埃及东北部的尼罗河西岸。孟菲斯曾是古埃及的都城,已有5000年历史。金字塔距孟菲斯8公里处,是世界上古代"七大奇迹"中仅存的一处。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萨卡拉墓地阶梯金字塔中,最著名的第三王朝第二代法老祖塞尔的6层阶梯金字塔,是建筑师伊姆胡特于公元前2650年所建、为埃及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的砌石结构陵墓。最初,祖寨尔墓是按马斯塔巴设计建筑的,边使62.5米,高9.7米的一座方形平顶墓。但是,伊姆胡特为了体现法老的威严,将这座马斯塔巴的地上建筑的四周向外扩大,又加盖了5层。最终,形成了6层的马斯塔巴重叠而逐层向上缩小的阶梯式金字塔,塔高60米,矩形底基东西长121米、南北宽109米。底部结构错综复杂,有深25米、宽8米的竖井,井底是墓室,整座阶梯金字塔用采自阿斯旺的花岗岩建成。与其他同类金字塔的结构相比较,中间的竖井是其主要特点。与金字塔相配套的,还有一些附属的建筑物,包括围墙在内,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群体建筑。围墙南北长544米,东西宽277米,高度超过10米。围墙内的庭院中,着很多石雕遗迹。附属建筑物还包括圆柱大厅、南宫、北宫、露天大厅、祭祀庙等。

孟菲斯的墓地在孟菲斯城西南萨卡拉,距开罗约27公里。这里有80多处古代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共有3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哈夫拉和孟考勒所建。

吉萨大金字塔中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周围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它的内部结构复杂多变,匠心独具,自成风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历经数千年的沧诲桑田,不倒塌变形,显示了古代极高的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建筑于公元前2760年,高14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米。金字塔不仅外观雄伟,且角度、线条、土石压力都事先经过周密的计算。它的拐角处几乎是完美的直角,四个斜面正对东、西、南、北四方。金字塔用230万块巨石建成,每块石头平均重达2·5吨,最重的一块达50吨。所用的石头均经过仔细的打磨,石头之间不用灰浆等粘结物,石块叠垒之严密,缝隙刀插不进。金字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修筑金字塔所需的石料来自埃及的三个地方。金字塔内部所用的石料就近采自吉萨附近沙漠里的砂岩;外框所用的石灰石由尼罗河东岸运来;甬道和墓室所用的花岗岩来自960公里外的阿斯旺地区。每年当尼罗河泛滥的时候,巨大的平底驳船载着石块从尼罗河上游漂流下来。为了把石料从尼罗河边运到金字塔工地上,埃及人用碎石铺就了一条斜坡路。沿着这条斜坡路,工人们编成一个个小组,用杠杆、滚柱和用芦苇拧成的粗大绳索,把巨大的石块拖上为修筑金字塔而建造的工作面。一些石灰石块上标注有班组和监工的名称,至今还能依稀看出来。随着金字塔的升高,工作面也逐渐延长,以保证金字塔的尺寸正确无误。

吉萨另外还有两座大金字塔——哈大批那孟考勒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比胡夫金字塔略小,但其艺术风格的庄严与工程设计的精确,则均可与胡夫金字塔相媳关。由于其建在一块较高的台地上,着上去仿佛比前者还雄伟。哈大拉金字塔底边长215.7米,高143.6米,用石灰岩和花岗岩砌成。它所遗存的附属建筑较为完整壮观,包括以巨石建成的两座庙宇:上庙和下庙。塔畔匍匐着著名的狮身人面石雕,它是在一块出露的巨大岩石上就地雕凿而成,据传其面部是根据哈夫拉的容貌雕成。

孟考勒建造的第三座金字塔位于南端,体积最小,但十分精致。它的基底边长1037米,高为66.5米。

45个世纪过去了,这三座大金字塔仍然矗立在吉萨的沙漠中,傲对碧空。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学者和探险家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对金字塔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探索。人们对金字塔有了一些认识,但有许多课题仍是尚未解开的谜。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感到不解的是,远在4500多年前,古埃及人如何把230万块平均重量在2.5吨左右的石头凿好,运到金字塔工地现场?又如何将重达16吨的石块搬到金字塔顶?在不用灰浆和水泥的情况下,如此巨大的建筑物为何能建造的这般坚固,经得住数千年的考验而不松散?这个约有40层楼房那样高的建筑物,其东南角与雨北角的高度误差仅1.27厘米,古埃及人是如何将角度和斜度计算得如此准确?无怪乎有人说,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能力完全解开金字塔的谜团。

消失的奇迹:精美绝伦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一提到巴比伦文明,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园”。它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II,在位605BC-562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不过也有些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