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1000问(超值金版)
3209000000007

第7章 上古史(6)

印度远古文明为何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最早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何谓印度古代法?

印度古代法(ancient Indian law),指公元5—7世纪以前古代印度奴隶制法,历史上印度法系的基础。古代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法律都是仿照印度古代法制定的,印度法系即上述各国古代法律的总称。

印度古代法起源于婆罗门教法,后释迦牟尼(约前563—前483)创立佛教,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年在位)又颁布敕令定佛教为国教,婆罗门教法的影响遂逐渐缩小,而被阿育王召集高僧编纂的“三藏经典”所取代。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为释迦牟尼说教集,《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后来佛教影响减弱,婆罗门教法又兴盛起来。公元8—9世纪时,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改称为印度教。因此,印度古代法也往往被称为印度教法(Hindu law)。

婆罗门教法律将古老文献《吠陀》奉为经典,其中的《法经》起着法典作用,以后由各学派编辑成各种汇编,如《乔达摩法经》(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和《阿跋斯檀巴法经》(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末期)。在大约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写成的政治经济论文《政事论》中,也包含许多法律规范的内容。在这类法律汇编中,流行最广、后世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后人假托这是由天神之子摩奴制定的,实际是在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陆续编成,共12章,采用诗歌体裁,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哲学等内容。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

释迦牟尼是否确有其人?

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初******、涅槃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这些文物和史料,足可以证明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悉达多属于释迦族名,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译,“释迦”是部族名,意为“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儒、忍、寂”等。“释迦牟尼”可以解释为“释迦族圣者”。

释迦牟尼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在获得觉悟之前,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不过他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经历6年,艰苦备尝,终于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了根本的解脱。

阿育王对佛教有些什么贡献?

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位,成为孔雀王朝的君主。在继位之前,阿育王曾被他的父亲宾头沙派作坦罗地方的总督,因此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他即位之初,对外利用军事力量进行征服战争,对内则杀戮大臣,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据记载,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岩率军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获战俘15万人,杀了10万人。在残酷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宣布放弃武力征服的办法,大力扶持和宣扬佛教。他在帝国境内许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称“以法胜,是为最胜”,主张以佛教征服人心。这些刻有阿育王法敕的摩崖石刻和石柱,有些还留存至今,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极为重要的资料。在阿育王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在当时实际上处于摩揭陀国的国教地位。他以大量金钱资助佛教的发展,派遣了许多传教僧人到全印度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去弘扬佛法,相传他还把佛舍利分散到各地,在各地同时兴建了许多佛塔供奉舍利,供人瞻仰崇拜。他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和女儿僧伽密多(Sanghamitta)先后出家,并相继率人南下斯里兰卡岛,把佛教传入了斯里兰卡。他在政府内设置了“正法大官”执掌宗教事务,巡回各地,宣传佛法。他还在首都华氏城召集许多佛教僧侣,由上座部长老目犍连子帝须主持,举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校订和整理了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处理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争论。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佛教在此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在印度以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传播。

你知道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吗?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罗摩是古代印度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被神化。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距今880152年之前,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罗摩,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纪70年代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印度为何崇拜神牛?

印度的神牛崇拜历史可谓绵长悠久。神话传说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其坐骑就是一头公牛。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定有头公牛雕像。大多是卧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面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精神健朗、栩栩如生。老牛雕像也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在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吠陀经》中,就有赞美奶牛和如何对待奶牛的记载。如,奶牛是神圣的,奶牛是宇宙之母,是过去与未来之母,是众神之母,是最为重要的事物。古典史诗《罗摩衍那》中,有着关于无敌神牛的章节。大意是,某国王有一头无敌神牛,它无所不能,国王希望得到什么东西,它都会送来。由此引起另一国王的妒嫉,来抢这头神牛,并引发一场惨烈的战争。史诗中还有一些关于母牛的诗句,把杀母牛与弑父、叛逆等重罪等同,一律是死罪。《摩诃婆罗多》中则说,杀死母牛或公牛的人,罪大恶极。

《一千零一夜》诞生的缘起是什么?

《一千零一夜》是中古时期一部优秀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不仅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杰作。《一千零一夜》的产生据书中的交代是这样的:古时候,在印度和中国接壤地区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喜欢打猎,当他每次出外打猎时,王后和宫女就背着他同奴仆们到花园中饮酒作乐。国王发现后非常气恼,下令杀了王后、宫女和奴仆。从此以后,他每天娶一个处女做王后,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国中女子被杀了很多,京城中一片惊慌。有一天宰相正为没有给国王找到处女发愁,他的女儿山鲁佐德对他说:“把我嫁给国王好啦!”她立志要拯救其他女子,所以自愿嫁给国王。进宫后,她每夜都给国王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等到天明时,故事总是讲到最紧要的关头,国王只好把她留到明天,等故事讲完后再杀。这样一直继续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她感动了,决定和她白头到老,不再去杀其他无辜的女子。这个故事的实际意义当然不在于说明《一千零一夜》的产生,而在于借此能够把众多的故事在结构上联系起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涉及的地域十分广大,时而在巴格达,时而在埃及,时而在法国,时而在印度,时而在中国。故事的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冒险故事、恋爱故事,又有神话故事、幻想故事等。

居鲁士是怎样壮大波斯王国的?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将矛头指向了新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是西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当时著名的“粮仓”,但其民比较文弱怯战,历史上遭到四邻侵略远多于向外扩展。如果说与吕底亚的战争充满了惊险血腥的话,对新巴比伦王国的战争则意外顺利,一路绿灯,很快就占领了大名鼎鼎的巴比伦城。地中海东岸地区也随之归附波斯帝国。居鲁士随后将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巴比伦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成为“宇宙四方之王”。

面对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居鲁士没有过多地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和欲望强加于被征服地区。与他之前的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的尼甲布尼撒相比,他的确是非常宽容的。他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宽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认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特权外,各地旧有的法律和统治机器都被保留了下来,米底、吕底亚、巴比伦的贵族仍然保有原来的特权。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当地的神庙拜祭,安抚祭祀贵族,保护他们的特权。他最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允许被新巴比伦王国强行迁徙至巴比伦境内的犹太人返回家园,并支持他们重建被毁的耶路撒冷犹太教神庙,并因此被《圣经》称为“上帝的工具”。居鲁士以强大武力为后盾的地方宽容政策,成为波斯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被他的后继者们贯彻下去,使这个看来松散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居然延续了二百多年。

阿拉伯数字最早起源于哪里?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

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320—550)时期才出现的。公元4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你知道贵霜帝国的兴衰吗?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南下到大夏,当时月氏人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16—65)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公元90年,贵霜王为班超所败,不得不纳礼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名,仅以“月氏王”呼之。2世纪初阎膏珍即贵霜帝国王位,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国势大增,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

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剌子模也脱离贵霜帝国的统治。

公元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剌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给贵霜帝国以致命打击。

至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已分裂为若干小公国,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渐削。

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425年为嚈哒所灭。

克里特文明因何不明不白地消失?

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在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的古希腊。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公元前21世纪中叶,克里特达到青铜时代全盛期,在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表明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其居民多半来自西亚。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而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