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1000问(超值金版)
3209000000051

第51章 现代史(9)

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该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旦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取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中途岛战役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开罗宣言》有哪些规定?

1943年11月,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之际,美、中、英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通过《开罗宣言》。宣言规定:美、中、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包括在清朝时割让的台湾、澎湖,以及中国东北,归还于中华民国;在适当时机让朝鲜半岛独立自主。12月1日,美、中、英三国在华盛顿、重庆、伦敦三地同时发表了《开罗宣言》。该宣言经美、中、英三盟国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及1945年9月2日盟国与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所签署的《日本降书》确认,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共识,也是未来处理战后亚洲新秩序的一份重要文件。

何谓曼哈顿工程?

曼哈顿工程是指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工程,亦称曼哈顿计划。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盟国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

哪件提案印度陷入分裂状态?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莱特湾大海战的战况如何?

莱特湾大海战是指在1944年10月23—26日之间,在菲律宾莱特湾周围海域所发生的四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海空战以及其他几次零星海空战的总称。

美军参战兵力有航空母舰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护卫舰25艘,运输舰后勤辅助舰592艘,飞机近20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母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被击伤护航航母4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3艘,潜艇1艘;损失飞机162架,人员伤亡不足3000。

日军参战的兵力可以说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舰4艘,航空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32艘,飞机约6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0艘;被击伤航空战列舰1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损失飞机288架,人员伤亡超过一万。

由于日军在莱特湾的失利,使美军掌握了菲律宾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陆上日本第14方面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美军于1945年1月占领了莱特岛,2月占领马尼拉。而日本海军的基本力量在战役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在以后的战争中再已无力发动大规模远洋作战。

你知道“女武神”计划吗?

1944年初夏,苏联红军直逼德寇的老巢,盟军亦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德国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在这种局势下,一场意在推翻希特勒政府的计划正在进行。行动代号“女武神”。1944年7月20日,负责刺杀希特勒的冯·施道芬贝格上校在“狼穴”成功制造了一次爆炸,但希特勒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当晚即开始血腥的镇压,逮捕的浪潮此起彼伏。来自11个机构的400名国家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组成了一个“7月20日事件特别委员会”,无情地清洗各军参谋部。第一批受害者中无一人生还。施道芬贝格及其首要分子的尸体被火焚化,骨灰被胡乱撒在农田里。据悉,这次大清洗约7000人被捕,4980人被判处死刑。

德军为什么发动突出部战役?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突出部战役,企图攻占列日和安特卫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谈。德军从圣维特地区出发,向西攻至美国第1集团军的南部,最后进抵马斯河畔的迪兰特。与此同时,德军实施“格赖夫计划”,组成能讲英语的连队,换穿美军制服,突入美军防区制造混乱。17日,艾森豪威尔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19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北侧盟军先取守势,待机转入进攻;南侧盟军则应尽早向北进攻。南侧盟军于22日发动进攻,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北侧盟军直到次年1月才发起进攻。1945年1月,盟军在乌法利兹会师,将德军赶过初始防线。

在突出部战役中,盟军伤亡7.7万,德军伤亡12万。在突破齐格菲防线之后。盟军攻占萨尔,将德军赶过莱茵河,并抢占雷马根地区的鲁登道夫大桥,继而控制莱茵河东岸,对鲁尔实施两翼包围。4月18日,德国B集团军群32万余人投降。

“沙漠之狐”是谁的绰号?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尔出身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而引起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被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

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

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被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

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

最早成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什么?

1945年3月1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也门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简称阿盟。阿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组织机构主要有首脑会议、联盟理事会和秘书处,总部设在开罗。联盟成员国自成立后陆续缔结了一些加强各方面合作的条约、协定,在维护本地区石油国权益、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处理阿拉伯国家间分歧和解决本地区国家间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当代国际社会,尤其是中东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到1993年,阿盟共有22个成员国。

何谓阿拉伯社会主义?

1944年,叙利亚人密歇尔·阿弗拉克和萨拉赫丁·比塔尔发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从此以后,阿拉伯社会主义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十分活跃,成为颇有影响的当代社会主义派别之一。现在“阿拉伯世界”的21个已经获得独立的国家中,已有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和利比亚7个国家,先后宣布信奉并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但由于它们对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解释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有纳赛尔主义、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的宪政社会主义等。尽管这些国家在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理论口号和具体做法中有许多不同,但是存在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即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教教义为思想基础,拒绝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以消灭“剥削”和“贫困”,实现“平等”、“正义”和“富裕”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反对无产阶级****,拒绝共产主义;主张建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并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以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建立农民、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的联盟,走全民民主的道路,强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拒绝“任何一个阶级的****”;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主要对外目标,争取实现阿拉伯各国统一,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以色列复国。

希特勒是怎么死的?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开始实施自己的“死亡计划”。早晨,保镖把希特勒喜爱的一只狗带进卧室,希特勒准备检查一下毒药的性能。狗吞食毒药后,马上死去。

下午15点45分,希特勒走进部下的办公室,与部下告别。随后,他返回自己的办公室。两名贴身保镖跟随他进入办公室,想同他做最后的告别。此时的希特勒早已失去了过去叱咤风云的风采,成为一个无助的老人。他希望属下能向西突围,请求德国盟军的支援。最后,希特勒再次提醒保镖,不要忘记焚毁他尸体的嘱咐。

两名保镖刚刚走出办公室,里边便传来一声枪响。众人旋即推开了办公室的门,一幅惨景出现在面前:希特勒歪倒沙发上,上身穿白衬衫、灰色西服,扎黑色领带,下身全是黑色:黑裤黑袜黑皮鞋。子弹从右太阳穴穿入,周围墙壁和地面上溅满血迹。

希特勒的情妇爱娃服毒后已停止了呼吸,蜷曲着靠在希特勒右边,身上薄如蝉翼的纱裙也溅满了血迹。地上扔着希特勒使用过的两把手枪。

遵照希特勒生前旨意,他们把两具尸体平放在地面上,洒上汽油焚烧。几小时后,几名保镖把两人尸骸合葬在附近。5月5日,苏联红军从地下挖出了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

“无条件投降”的真实涵义是什么?

“无条件投降”条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同盟国提出的对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必须实行不附带任何保留条件的投降原则。它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同盟国第一次正式提出自己所追求的战争目标,打破了通过外交途径与德、意、日谈判的任何企图。“无条件投降”条款的提出,基本上受到了广大同盟国家的欢迎,鼓舞了世界人民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士气。

1943年1月14—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为期8天的会谈。会谈最主要的决策之一是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条款,这个条款是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罗斯福根据事先准备的讲稿对记者说:“总统和首相在全盘考虑了世界大战的局势之后,比以往更加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威胁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摧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力量就是说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那将意味着合理地保障未来的世界和平。这并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或日本的人民,而只是说要消灭这些国家的以征服和镇压他国人民为基础的哲学。”丘吉尔也指出,“无条件投降”是指不与敌人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其目的不是把苛刻的条件强加于轴心国的人民。他说:“‘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加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人民以苛刻或不公平的条件。它意味着我们不准备同他们当前的政府讨价还价,在这些政府被剥夺一切抵抗力量之前,我们不准备面对和平问题。‘无条件投降’意味着战胜国可以自由行动,但不意味它们有权以野蛮的方式行事,也不意味它们想把德国从欧洲国家中消灭掉。如果说我们受约束的话,那我们是受我们自己对文明无愧的良心的约束;我们不是由于讲定条件而受德国人的约束。这就是‘无条件投降’的意义。”

和平鸽的形象是谁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