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是你,寒役!若非汝引贼军入寇,我燕国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遭受战乱!若是识相,尽快带兵退出我燕国,否则我王领大军到来之时,便是汝死于此地之日!”胡立想起跟随他们逃亡的范阳、易县等地的百姓怒气十足的斥责着寒役,末了还威胁。
“败军之将,何敢言杀吾!”寒役听了怒极反笑,而后指着胡立嚷道:“今日且放过汝,明日定让大军攻破此寨!”
“回营!”调转马头,寒役随口下令。
“上将军有令!回营!”
“上将军有令!回营!”
数骑奔出,将寒役的命令传达各处。
数千中山国骑兵随着寒役的大纛调转马头,开始撤回十里之外的大营。
涿县西南二十里燕军大营。
“什么?你是说中山国的大营设在里南山谷西南十里处?”师大原听了哨骑的回禀很是震惊的起身问道。
“是的!将军!”哨骑很是恭敬的回禀。
“是所有兵马否?”师大原听了哨骑肯定的回答,便稍整仪容而后再次发问。
“是!”哨骑不敢多说,当即点点头。
师大原得到回答,挥手示意哨骑下去。
“将军,是否增兵南山谷?”一旁师大原心腹都尉糜多拱手询问道。
“不!”师大原笑着拒绝,而后道:“吾虽为镇南将军,但在镇南军军中却受胡立掣肘。此番乃是铲除胡立最好时机,何不利用?”
“南山谷若失,涿县则危矣啊!”糜多虽然同意师大原铲除胡立,却也有些害怕失去南山谷无法抵挡中山军。
师大原知道糜多害怕的是什么,无非是再丢了涿县自己会被臧荼撤职。有着自己打算的师大原对糜多道:“若是本将让汝统所部人马驻守此营,防备方城之敌,不知汝可敢否?”
糜多听了大喜,当即道:“末将定与大营共存亡!”
师大原听了便道:“不需汝于大营共存,只要能够镇守到王师到来,吾便让汝成为真正的将军!”
“多谢将军!末将定为将军赴汤蹈火,再所不迟!”糜多听了喜上眉梢,当即拱手道。
“传令!除却糜多都尉所部,其余人马尽皆拔营,随本将回防涿县!”没有任何欣喜,师大原向着帐外传令军士道。
“喏!”传令军士入内与糜多一同拱手领命。
师大原带着一万五千军士回防涿县,胡立也在同一时间派遣军士请援。
翌日。
数万中山国军士整齐的排列在南山谷外,寒役没有叫阵便下令攻寨。
三千中山国前锋便抬着攻城器械杀向南山谷,寨墙之上的胡立、胡勇指挥着军士放箭投石抵御爬上来的中山军士。
中山军前锋数次爬到寨墙,都被胡立、胡勇带着亲兵击退。
见此,在寒役身后的校尉原盖拱手请战:“上将军,小将愿领所部军士攻寨!”
“如此小寨何须将军出手?”听了金尚之言寒役转身笑了笑,而后看着一个都尉下令道:“金尚,汝率部替下楼凤校尉!”
“喏!”金尚拱手领命。
随即,中山军鸣金示意进攻的军士退下。
大军如水般退回中山军本阵后,金尚带着部下五千步兵发动了第二次攻击。
数次进攻不果,原盖数次请战也未成。寒役见此,便下令鸣金收兵。
南山谷寨墙上,见到中山军退兵了,一众燕国军士都放松了下来。胡立当即下令打扫战场,而后带着胡勇回到大帐。
…………………………
函谷关前。
数千楚军发动了第六次进攻,由葛婴、余英两人带队,楚军很快便攻上了了关墙与秦军争夺关墙的控制权。
苏角、姚卬二人带着亲兵在关墙上抵挡,由于楚军得不到补充,很快便又被打退。
楚军阵上的龙且见状,下令鸣金收兵。
此时的函谷关,仅有覃雄、陶舍、姚卬、苏角四人与十万秦军。赵集则带着十五万秦军以增援武关为名,往南逃了。
“赵贞送来消息,赵集带着三千亲军脱离了大队。让他带着十五万人马往武关处增援!”函谷关关衙覃雄作为主将坐在首位,与陶舍等三人说着今日收到的消息。“赵贞说,哨骑打探到赵集是想要逃亡川蜀之地。”
“那还等什么?快点让赵贞带着军士撤回来啊!”姚卬听了很是焦急的说道。
“稍安勿躁!”覃雄先安抚了姚卬,而后说道:“武关那边派来的求援使者也刚好到了赵贞那里,言哨骑打探到有十万魏韩联军正在往武关赶,武关守将王而要我等派兵增援!赵贞也不知是率军先回防函谷好,还是率军增援武关好!”
说完,覃雄向其余三人问道:“诸位可有见解?不妨一说!”
陶舍、姚卬、苏角三人听了,沉凝不语。
良久,陶舍出声道:“让赵贞带着十万大军先撤回来!某去统领余下五万人马,前往增援武关!”
“也只好如此了!”覃雄点点头表示赞同。
姚卬、苏角也没有其他办法,也点点头同意了。
“武关拜托将军了!”见姚卬、苏角也默许,覃雄起身向陶舍鞠躬。
“末将定与武关同生死!”陶舍扶起覃雄,做出了自己的承诺。
是夜,陶舍带着三千轻骑赶往赵贞所部驻扎之地。
翌日。
龙且率军继续攻打函谷,但却没有前几日攻势那么猛了。
这让守关的覃雄等人有些不解,但他们更加希望楚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以此攻势进攻。
龙且放缓攻打函谷关的节奏,是因为项羽命增援的白虎军团大将军英布带了命令来。
项羽之令乃是让龙且攻势稍弱,待洛阳会盟后再进行大举进攻。
攻了数日,楚军便不再攻城,转而开始在关下叫阵。
…………………………
洛阳。
韩王韩广得到张良书信后,便以韩王名义去书各国。广邀诸国先奉楚王为共主,再在灭秦后奉楚王为皇帝。
韩广的提议得到了魏国、赵国两国的相应,燕国、齐国两国则是默许。很快一次小会盟便在洛阳在此举行,仅有赵、魏、韩三王参加。齐王田儋、燕王臧荼虽未参加却也派遣使者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