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3205400000027

第27章 孙子谈制胜(4)

北京保卫战,于谦创造“先为不胜”的条件,构筑城防工事,赶制武哭器,筹集粮草,护编军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前准备,使明军立于不败之地(先为不可胜)。当敌军进抵城下,他又亲自披挂上阵,出城迎敌,以顽强的战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军进攻受挫,士气低落。当敌人撤退时,他乘势率军追击,获得大胜(以待敌之可胜)。

[人生感悟]

“先为不可胜”须有战略眼光,要讲谋略,它的要害在“为”,即谋划,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大地卷起了一股可怕的“黑旋风”——爱滋病,任何药物都抵挡不了它的恐怖侵袭。既想保持开放的性观念,又怕见上帝的美国人后来发现,有一种小玩意能够有效地抵挡爱滋病的进袭,那就是避孕套。

当时,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突然猛增,美国国内数量有限的避孕套一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远在燕半球的另一边,嗅觉敏锐的两位日本商人立即发现了那座“金山”,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了一大批避孕套,火速运往美国。一时之间,美国众多的代销店门庭若市;两亿多只避孕套很快销售一空。

在人生里,我们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前瞻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所谓前瞻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动态中准确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二是在静态中,及时地预见事物产生的变化;三是在平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友好往来中善于发现不显眼的机会,并预见到它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牢牢地抓住它,充分地发展自己。

谨慎小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原文]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形篇》)

[今译]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谋划好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历代论引]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

李筌曰:计与不计也。是以薛公知黥布之必胜,田丰知魏武之必胜,是其义也。

何氏曰:凡用兵先定必胜之计,而后出军。若不先谋,唯欲恃强,胜未必也。

[兵法札记]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军事格言。“先胜”连着“求战”,可缩略成“先胜求战”;“先战”连着“求胜”,可缩略成“先战求胜”。孙子为什么不说“先胜求胜”、“先战求战”呢?其中可看出孙子对谨慎的重视,察出孙子对败兵失败原因的深刻揭示。首先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了,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了,首先使自己具备了取胜条件了,在这种有利的态势下,孙子不说“必胜”,也不说“求胜”,却告诫人们“求战”,一是说明孙子对“战”的迫不得已,二是说明孙子对取胜因素认识的深刻全面,三是说明孙子的谨慎和进取精神。孙子认为,这样的军队才是“胜兵”。自己还没有把握不被敌人战胜,自己还没有立于不败之地,自己还没有完全具备胜利的条件,在这种不利的态势下就侥幸地“先战”了,然后企图“求胜”,这里孙子不用“求战”等词句而恰恰用“求胜”一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败兵”的“败形败态”,孙子认为,这样的军队就是“败兵”。

常言道:“狡兔有三窟,军师有三策。”军事谋略上,许多将领的智囊,也就是军师运筹帷幄,列阵交战,常常考虑到多种可能,准备好几套方案,通常称为上、中、下三策。在可能的情况下,首先争取代价小,战果大,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性影响的上策;上策行不通,就采取经过努力争取能够获得成功的中策;倘若情况骤变,实行中策已无希望,尚有下策即退军应筹。这“三策”,包含着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表现了军师在战争指导上的系统思想观念。

三国时,庞统在鲁肃、诸葛亮的推荐下,做了刘备的副军师。刘璋为了巩固他在四川的统治,请刘备去助一臂之力。待刘备处川后,前线传来曹操率兵南下,孙权打算进犯荆州的消息,刘备坐卧不安,向刘邦讨救兵,前去解荆州之急。但刘璋只是打发4000老弱兵卒,米一万斛助刘备。刘备十分生气,一时没了主意。庞统说:“现在我有三条计策,请你自己选择定夺。

刘备仿佛在黑暗中见到一丝光亮,忙问庞统是哪三条。

庞统说:“一条是来个一不做二不休,现在就选精兵,昼夜兼程直袭成都,此是上策;二条是主公假装领兵回荆州,路过涪城,西川守将扬怀、高沛必来相送,相机将二人擒杀,夺下关隘,然后再兵进城都,此是中策;三条是即刻偃旗,息鼓,退还白帝城,然后回荆州,再作打算,这是下策。倘若三条都不听,只是死守在此,一旦事变,不可救也。

庞统在这里,为刘备提出了三个行动方案:一是直取成都,二是取涪城,三是回荆州。但是真要回荆州实际是无计可施,算不上计谋。结合《三国演义》来看,刘备入川,就是为了夺取蜀川之地,杀死刘璋。此时,庞统出的计谋,在“逆取顺守”策略指导下,本来是以刘璋初时来涪城,迎接时袭杀为上计的,而劝刘备从葭萌关取成都为中计,自葭萌关取涪城只是下计。

且说刘备听了军师这番话后,沉思良久,说:“军师上策过于仓促,下策又太慢,中生不迟不疾,就按中策行事吧!”其实,这里刘备取的中计,还只是庞统的下计。但是,看起来刘备取了下计,实际又是上策。

刘备依庞统之计行事,杀掉了杨、高二将,夺得涪水关,以作为进川之前哨,不久就向成都进发,彻底夺得刘璋的地盘,做了蜀中王。

[人生感悟]

孙子“胜兵先胜后求战,败兵先战后求胜”的思想,也是人生指导的重要原则。学业、事业、功业,恋爱、婚姻、家庭,待人、接物、处世,凡事皆需“先胜求战”,谨慎对待。这当然不是反对冒险创新,而是因为“先胜求战”乃立身之本。

世上的事情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因此,有一分谨慎就有一分收获,有一分疏忽就有一分丢失。十分谨慎就完全成功,完全疏忽就会彻底失败。

许多人在做事时,开始比较谨慎,对小事、容易事就疏忽。生活中不是常常有因忽略小事而酿成大祸的惨痛教训吗?到了困难的事情面前一筹莫展,还不是在容易事前疏忽而导致的吗?因此,如果不想失败,就要十分谨慎。

战国时,秦国国富民强,气势最盛。秦武王以为从此可高枕无忧,便以骄色示人。一谋士见势不妙,便进言提醒武王道:“诗曰,‘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是把持到最后关头的困难。今天的霸业是否能成,还得看各方诸侯是否出力,然而王现在就沾沾自喜,以骄色见人,而忽视图霸的准备,若让他国知道了,受诸侯攻击的恐怕非楚而秦了。”

秦武王虽精于政治,其霸业也只维系了短短的4年。可见他没有听进谋士的忠言,在成功以后就松懈了下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办事谨慎的人。太宗常对左右说:“治国之心犹如治病。病人希望尽快痊愈,求医心切。如果病人能认真听从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治国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若在关键时候有所疏忽,必招亡国之祸。现在天下的安危全置于我一人肩上,因此,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紧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所过失,请直言无妨,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唐太宗如此开明,才引出善于进谏的魏征;以这种态度施政,才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要想万事顺利,就要顺风满帆不掉以轻心,以“安全驾驶”的姿势去把握最后关头。

集中优势——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原文]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兵法·形篇》)

[今译]

胜利的军队对于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镒与铢相比较,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

[历代论引]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张预曰:二十两为镒,二十四铢为两。此言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梅尧臣曰:力易举也,力难制也。

[兵法札记]

孙子用“镒称铢”与“铢称镒”来比喻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问题,形象和准确,因而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赞赏。

战争中,一方要消灭另一方,必须具有相对的乃至绝对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越强,双方形成的“优势差”越大,优势一方消灭并战胜对方的可能性和把握不越大。所以,在交战中,处于战略上的优势之军,总是千方百计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打击并消灭弱者,而战略上处于劣势地位之军,则努力躲避对方优势的打击,并积极主动地以局部的、战役战斗中的优势,不断地消灭、消耗敌人,从而逐渐缩小直至彻底改变战略上与敌人的“优势差”,最后战胜敌人,这就是战争最朴素而又最深奥、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道理。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凭借其军事上的优势征服整个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同日寇展开了顽强奋战,就是采取了这种“局部优的优势”,打击并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后使日寇无条件宣告投降。

解放战争也是如此,国民党依仗着美式的现代化装备和800万正规军,以战略上的绝对优势藐视我军民,口了狂言,要3个月消灭共产党武装力量,最后不仅没能消灭我们,反被一口口吃掉。毛主席曾精辟地指出:“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他又指出:“只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的办法,在战役战斗中集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这样,在全体上,我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事实证明,这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人生感悟]

“以镒称铢”和“以铢称镒”表明一种绝对的优势或绝对的劣势,反映到社会人生,则是指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凭优势获得成功。

所谓的优势,主要指个人学识技能上优于他人的实力。它既包括生理上的特长,如个子高,姿色好;同时也包括心理上的优势,如性格佳,适应性强,有接受能力;又包括技能上、学识上的优势,如学识深,善交际,有口才,身怀绝技等。一个人如果具备其中的一项、两项或更多项,就可能形成自己的某种优势或综合性优势,这样一来他在事业上的竞争力就大大地增强了。

所以,为了捕捉机遇,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要有目的地发展优势,培养强项。当自己拥有多项优势时,也不能全面出击,面面俱到,应对自己进行设计,抓住重点优势,在最可能出成绩的项目上下苦功夫,以形成真正的优势。

嘉芙莲女士原是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名电话接线员,天赋加上长期的职业锻炼,她的口齿伶俐、声音柔和动听以及态度热忱,在当地很有“口碑”,受到用户的普遍赞赏。

嘉芙莲是个胸怀创业大志的人,她不想一辈子就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电话接线员,她要当老板,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知道商场如战场,任何不着边际的空想都只能是画饼充饥,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自己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从这里起步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从这种观念出发,嘉芙莲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主意就来了:利用自己的天赋条件成立一家电话道歉公司,专门代人道歉。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磨擦,如果不妥善处理,磨擦所造成的伤害、裂痕会越来越大;有时候互相之间有点小小的误会,话不说不明,误会会越闹越大,但是不管是磨擦也好,还是误会也好,当事人担心自己在关键时候不能保持冷静,都希望有人从中代为疏通,既不丢自己的面子,又能给微妙的人际关系加点润滑油;既避免了当事人面对面的尴尬,又能够有效地化解人们之间的不愉快。因此,嘉芙莲的电话道歉公司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嘉芙莲的道歉开场白是这样的:“哈罗!我是嘉芙莲,是电话道歉公司的,我受某某的委托向你转达歉意……”口齿伶俐,声音柔和动听,加上她诚恳的态度,使她的道歉大都能为对方所接受,平息当事人的怨气。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对自己的优势都应进行一番设计,真正认清了方向,加以精心培养,就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早日成功。

周密计划——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原文]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形篇》)

[今译]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从不放过任何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

[历代论引]

李筌曰: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秦军败赵,先据北山者胜;宋师伐燕,过大岘而胜。皆得其地也。

杜牧曰:不败之地者,为不可胜这计,使敌人必不能败我也。不失敌人之败者,言窥伺敌人可败之形,不失毫发也。

王皙曰:常为不可胜,待敌可胜,不失其机。

张预曰:审吾法令,明吾赏罚,便吾器用,养吾武能,是立于不败之地也。我有节制,则彼将自衄,是不失敌之败也。

[兵法札记]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这是贯穿整个《形篇》的中心思想,全篇围绕这个中心,对攻防关系及其凭借的客观条件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要“立于不败之地”,重在战前做好考察工作,准备全面的周密的计划,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而且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同时还要预测事态的发展变化及采取的对策,从而制定周密的计划。

《诗经》中有一句话说:“未雨绸缪。”意思是提醒人们要深谋远虑,事先做好各种准备,以防患于未然。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很欣赏这句话的含义,并注意将其用于战争实践。

建安十七的(公元212年),曹操打败以马超、韩遂、平定了关中地区。吕蒙预料到曹操下一步很可能南征吴国,于是他向孙权建议,在曹军南下的必经之地濡须口事先筑坞,以防不测。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南,在当时是个水陆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所谓筑坞,就是河口两岸构筑些大型土堡。

孙权手下的许多将领认为在那里筑坞是浪费人力物力,根本没有用处。他们说:“咱们依靠的是战船,两军相遇,上岸击贼,战罢则洗足登船而去,筑坞有什么用?”吕蒙解释说:“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假设我们陆战失利,被敌追赶,步骑紧逼,那时恐怕连下水都来不及,还谈得上什么登船而去呢!如果有了坞这种防御工事,敌人追我们,我们就可凭借它迟滞敌军,使我们有时间从容登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孙权认为吕蒙讲的很有道理,遂接受他的建议,派人在濡须口筑起了一系列宏大而坚固的偃月型上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