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3205200000027

第27章 管理之道(4)

王弼:治人事天工夫,全在于此。安与兆。盖一念不生。喜怒未形。寂然不动之时。吉凶未见之地,乃祸福之先。所谓几先也。持字,全是用心力量。谓圣人寻常心心念念,朗然照于一念未生之前,持之不失。此中但有一念动作,当下就见就知。是善则容,是恶则止,所谓早复。孔子所谓知几其神乎。此中下手甚易,用力少而收功多。故曰其安易持。兆,是念之初起。未兆,即未起。此中喜怒未形,而言谋者。此谋,非机谋之谋,乃戒慎恐惧之意。于此著力,图其早复。盖第一念为之于未有也。若脆与微,乃是一念始萌,乃第二念耳。然一念虽动,善恶未著,甚脆且微。于此著力,所谓治之于未乱也。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彼此越来越复杂。怎样将各种关系调理得清清楚楚,并适当地驾驭它,这就离不开谋略,科学越发达,谋略的法门越神奇玄妙。能够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就事办事,就理从理;能够正确计划,妥当处置,这也不失为有见识、有作为的领导人才。

深事深谋,浅事浅谋,大事大谋,小事小谋,远事远谋,近事近谋,都要具备深远的策略和高明的见识。计谋贵在高人一筹,策略贵在高人一着。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能谋划别人不能谋划的,能思虑别人不能思虑的,能推测别人不能推测的,这才称得上远谋大略。

刘邦起兵后,萧何担任他的后勤部长,负责后方粮草供给,未有一次令刘邦失望。萧何每到一处,十分注意收集法令制度图书文献,而不像其他将官那样忙着抢掠财物。刘邦当上汉王后,请萧何担任丞相。其时,项羽和一些诸侯杀死秦王子婴,烧毁咸阳城,然后扬长而去。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的多少,形势强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获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图、书籍等资料的缘故。

刘邦入关后,在张良的劝谏下,封存秦朝宫室、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刘邦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宣告说:“父老们,你们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规定,如果人民有诽谤朝廷的,就灭族;人民有相聚谈话的,就是犯弃市死罪。我,和诸侯有约,先入关的,就为关中之王。现在我当为关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抵罪;盗,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废除。官吏都依原来位置,全不迁动。”秦国人听了约法三章大喜,争先持牛羊酒食献给沛公的军士。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所献食物,民众们更为喜悦,惟恐沛公不做秦王。这些安民措施,为刘邦争得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做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这就是深谋远略的实际运用。深谋远略的要领,在于识破征兆,胜人于无形中;在于提前准备,制人于无为中。《孙子·谋略篇》中说:“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瓦解敌人的联盟,再次是战胜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占敌人的城池。”高明深远的谋略,不是一般人所能策划的。只有特殊的人才,才能策划致胜的上上谋略。天玄子说:“领导大计,务求见识深远,规模宏大,切忌拘泥于细微之处。就事计事,就事理事,因事策划,因事立功的人是行为谨慎的人,不是深谋远虑的人才。有深谋远虑的才能,就能计事于未来之中,理事于未形之中,决策于未萌之中,立功于未知之中。一个人策划出的谋略,令天下人都看得出,识得破,那么,这个谋略就不是上等的谋略、这个人才就不是上等的人才了。图谋大计的人,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见识,有详尽周全的措施。”

有几十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几十年的事业;有千百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千百年的事业。只争一时之得失,只料一时之成败,逞强好胜于一地,作威作福于一方,不是见识远大、功德圆满,它只能祸害自己,贻害后代。

齐国太霸道,周公料定它以后必将出现篡位弑君的大臣,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卫国太软弱,季子料定它以后必将灭亡,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吴国破楚进入郢都,逢滑料定以后楚国必将收复失地,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孙策自视过高,好诛天下英雄豪杰,郭嘉料定他以后必将死于匹夫之手,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这都是知人所不能知,见人所不能见的大智慧。有大智慧,就能深谋远虑,就能料事如神。有大智慧,就能先知先觉,就能识见远大。

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不能治事于未乱,不能理事于未萌,不能防患于未然,事繁鲜效,形劳寡益,这不是远大高明的识见。

树立威信——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72章》)

[今译]

当人不感到害怕时,最大的威信也就来了。

[按语]

奚侗:此云威即谓可畏之事,如刑罚兵戎之属,民不畏其所可畏,其故由于不能安居乐业,而祸乱自兹起,则大可畏者至矣。此为治天下者垂戒,非为凡人言也。

焦():民朴而生厚,则畏威。上失其道,多乎有为,以小道塞其生,故民巧伪雕薄,而威不能服也。夫如是则天诛所加,祸乱将起,故曰大威至。”高亨:“至者,碍止之义,言民不畏威,则君之威权碍止而不能通行也。正所以为人君用威者警。”

对于管理者来说,威信就像鸟儿的翅膀,缺少任何一只都不能在天空中翱翔。身为领导,不端庄就没有威力,不严肃就没有威力,不庄重就没有威力,不好学就没有威力。

威力有外在的威力和内在的威力之分。外在的威力和内在的威力只要修养即可达到。威严、威武、威望,这是外在的威力。神威、德威、天威,这是内在的威力。外威使人害怕,内威使人敬仰。

历史上,梁武帝萧衍为人孝慈恭俭,博学善文,端重庄严,神采飞扬,性格大度优雅,气量高古。侯景战败投降,梁武帝接纳了他,北魏皇帝派人来求和,梁武帝也同意了。一段时间后,侯景不服梁武帝的管理,起兵反叛,几天后攻陷了台城,梁朝的邵陵王纶前往会稽和柳仲礼联合起来反叛朝廷,投靠侯景,侯景因此实力大增,率兵攻进都城,梁武帝听说都城已经被攻陷,侯景进入城内,他没有表现出慌张的神色,而是平静地坐在皇位上,感叹地说:“自我得到的必自我失去,我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不一会儿,侯景在500名护卫的簇拥下气势汹汹地来到朝堂上,梁武帝神色不变,端坐不动,侯景站在殿下,不敢抬头看他,更不敢做出什么对皇上无礼的事情。两人相持了一会儿,侯景自动退了下去,他战战兢兢地对部属王僧说:“我曾经跨鞍对阵,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不会令我产生丝毫的恐惧。今天看到天子端坐在大堂上,我从内心感到害怕,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威难犯吗?我打算撤出都城,不知行不行?”几天后,侯景撤出了都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在威力可以力挽狂澜。

太阳光照射在井中,不能照出十步远;眼睛盯着脚下,不能看到远处。位不居,名不正,威不立,权就无从发挥。古代有人说:“治理天下要坚持八项原则:一曰厚生,二曰蓄民,三曰威信,四曰仁义,五曰法令,六曰无私,七曰任贤,八曰广用。”在这八项原则里,威信的地位仅次于厚生蓄民。

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这里的正包含有正权、正力、树威、树势的意思,它是使用人才的根本。名不正,权力就无法集中;权力不集中,威势就无法显示;威势无法显示,法令就无法执行;法令无法执行,赏罚就无法施展;赏罚无法施展,就会产生位倾、事废,以至于国亡的后果。由此可知,建立自己的威信对领导来说,是重要的事情。正名就能立威,审视就能立法,严令就能立信,显贵就能立势。名不正则威不立,威不立则法不行;法不行则令不信,令不信则势不成。

孙武有这样一则轶事。孙武将《兵法十三篇》进献给吴王阖庐后,吴王忽发奇想,想试试孙武治军的实际本领如何。吴王从宫中选出宫姬180人,让孙武操练演兵。孙武把这180个宫娥分为左右两队,选取最受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分任队长,让她们身着士兵服,手执兵器,向她们宣布战场纪律后,开始操练。可是这些宫娥以为孙武只是和她们开开玩笑,谁也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开始时,她们乱七八糟地站着,几个人还凑在一起说起了笑话。小武不急不恼,不动声色。请出军中执法官,让他现场监督。孙子三令五申,击鼓三次后,令这些惯纵的宫女们向左向右地演练,可是她们仍旧嬉皮笑脸,视同儿戏。孙子见此情形问执法官:“按照军法,不服林军令该判何罪?”“斩!”执法官吐出一个字。孙武于是下令将两个队长斩首。这时一直在看台上看热闹的吴王慌了用脚,忙派人传话给孙武:“寡人已经知道先生能用兵了。这两个宫姬是我最宠爱的,没有她们我连饭都吃不香,饶了她们吧。”孙子以“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授”的原则推辞了吴王的请求,下令斩了那两个美人。然后,他又任命两个次一点的美人为队长。当孙武再一次发号施令时,两列队伍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队形变换都循规蹈矩,没人敢再触犯军法了。在孙武的指挥下,这些宫女被他训练成了有名的娘子军。吴王因此了解了孙武的军事才能,用他为将,和伍子胥一起主持吴国军事。

俗话说,杀一儆百,何况斩杀的是一个显贵之人,还有谁不敢服从命令?威信树立起来了,号令就行得通。号令行得通,就能指挥,威严因之而树立。古代许多帝王君主、英雄豪杰,无不是借助权力来驱使众生、面临天下的。没有权力就是尧舜也不能诛杀一个匹夫,有了权力就是桀纣也能残暴万民。这是威信的特点。

忘记自我——吾所以有大愚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原文]

吾所以有大愚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13章》)

[今译]

我之所以有祸患,乃是由于我有此自身;若是我无此自身,我还会有什么祸患?所以看重自身胜过天下,就可以寄以天下;爱护自身胜过天下,就可以托以天下。

[按语]

庄子:君子不得已而临邪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王夫之: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 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老子这是在告诉管理者,不要总是存在自我观念,不要将自我血肉之躯放在第一位。领导没有自我观念,自然也就没有名利观念,没有毁誉观念,没有生死观念。这样,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精神境界上的成就,世俗中所谓的成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只为个体的小我生存、生活、奋斗的人,他们的人生意义、价值观念是不能以长度来计算的。人只懂得如何充实自我,完成小我,自我、小我就必然与大我发生冲突。生活提醒我们,一个人越是为自己着想,就越难成就自己,那些忘记自我、心中没有自我的人,他们的精神往往能产生绝对有我、绝对伟大、绝对无限的光芒。因为,他们既能涵盖一切,又能承载一切;既能超越现实,又能融入现实;既能忘记自己,又能成就自己。

普通人,他的人生观念、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是相对的,有限的,拥有超人智慧、超世智慧的领导,他的人生观念、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是绝对的、无限的。领导的观念必须从有到无,有,是有限、相对;无,是无限、绝对。领导的伟大,也是无限的、绝对的伟大。

能做到超越自我的人,也就能超越现实。超越世界,即超越现实生活,超越物质生活。无我的人,没有只贪图物质生活的享乐之心,他自然而然地将精神融进无限的伟大之中。庄子说:“至人无我,达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我就有限,有功就有限,有名就有限。

我们要完成自我,就要在“无我”中完成自我,在“无功”中完成自我,在“无名”中完成自我,这样才能成就无限的自我。如果在有我、有功、有名中完成自我,成就的只有有限的自我。

无我的精神,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圣人境界,即天地的境界。天地无私,所以天地博大;日月无私,所以日月光明;圣人无私,所以圣人能超越自我。圣人无我,无我所以有大我;圣人无能,无能所以有大能;圣人无功,无功所以有大功。

领导事业,不仅是“为我”的事业,更是“为人”的事业;不仅是解脱自我,成就自我的事业,更是解脱他人、成就他人的事业。如果领导只为自己考虑,那么他只能成就一个有限的小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别人着想,我在别人的心中就会占有一席之地;我为整个人类着想,我在整个人类的心中就会占有一席之地。天地间只要还有人类存在,也就有我存在,无数个小我汇聚在一起,组成了国家和人类社会。随时间的推移,无数个小我的生命无穷地继承、发扬,成就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所以,离开了别人,自我也将无法生存。在人类社会与国家的历史发展洪流里,多一个我和少一个我,好像在宇宙这个大空间里多一颗尘埃和少一颗尘埃一样,无关紧要。

信仰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的人,他的人生总是以如何发展小我,又如何充实小我为永远的追求。然而,他如何能明白,脱离了宇宙,微尘便失去了存在的优势;脱离了人类世界、国家民族这个大我,小我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我,是由无数个大空间的我在无数个长时间里发展、充实、组合而成。绝对个体的小我,只是暂时生存的小我,生命结束时,小我也就不存在了。要想追求永恒的存在价值,就需要到国家、民族生命的历史中去体验。

李白吟道:“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一个人生存的时间是有限的,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智慧的秉赋是有限的,权威的发展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限的,学问是无限的,科学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以有限去抗争无限,不但没法成功,而且会陷入危险的境地。为什么要拘泥在小我之中而不能自拔呢?我们不能将伟大放在小我之上,应该把伟大放在大我之上;不能将伟大放在生前,应该把伟大放在身后。

历史上许多领导者,如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他们的伟大是在身后显示出来的,不是在生前显示出来的。生前显示出来的伟大是有限的,身后显示出来的伟大是无限的。我们不必去计较生前的是非得失、功名富贵、毁誉成败,这些只是过眼云烟,一现昙花。